03.03 三國時期東吳的政權是由孫權建立的,也是由孫權滅亡的


三國時期東吳的政權是由孫權建立的,也是由孫權滅亡的

曹操劇照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人。東漢末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是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奠基人,被追諡為“魏武帝”

三國時期東吳的政權是由孫權建立的,也是由孫權滅亡的

劉備劇照

劉備(161年——223年),字玄德,幽州涿郡人。東漢末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奠基人和開創者,被後世稱為“漢昭烈皇帝”

三國時期東吳的政權是由孫權建立的,也是由孫權滅亡的

孫權劇照

孫權(182年——252年)

,字仲謀,吳郡富春人。東漢末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是三國時期吳國政權的奠基人和開創者,被後世稱為“東吳大帝”

以上三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國三傑”,分別開創了魏、蜀、吳的基業。其中,曹操享年六十五歲,劉備享年六十二歲,孫權享年七十歲。顯然,孫權是三人中生得最晚也最長壽之人,按道理應該做出更多的成績才對,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可能逝者有逝者的灑脫,而生者有生者的苦惱。對於早先已經離世的曹操和劉備而言,無論魏、蜀政權如何經營,都和他們沒有了關係。但孫權卻不同,他還得繼續經營自己的吳國政權,而且執政晚期還昏招迭出,為吳國最終的滅亡帶來巨大的隱患。

三國時期東吳的政權是由孫權建立的,也是由孫權滅亡的

三國三傑

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曹操和劉備的過世,都分別冠之以天子專用的“崩”“殂”,唯獨對於在位時間最長的孫權過世,卻使用了諸侯才用的“薨”。試問,孫權與曹操和劉備之間,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一、不思進取

從195年開始,孫策先後擊敗了劉繇、王朗、嚴白虎,袁術、劉勳等人,正式統一了江東各郡,打下了東吳的基業。正當他意欲渡江北進繼續擴張時,卻意外被仇家刺殺而英年早逝,臨終前決定由其弟孫權繼承基業。

孫權即位後,江東一直就處於半停滯的狀態。在事關三國格局的赤壁大戰之前,孫權領導下的江東基本上一直處於戰略防禦。即便是赤壁大戰即將爆發時,在事關戰與降的問題上,孫權也長期猶豫不決。

在主戰派周瑜、魯肅、黃蓋等人的力促之下,孫權雖然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擊退了曹操大軍,但戰後卻又在聯魏伐蜀還是聯蜀伐魏的問題上長期搖擺不定。

加之,他自恃有著長江的天險,在三國時期固步自封,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極少有主動進擊的情況出現。

二、識人不明

事實上,在三國時期,並非只有三個國家魏、蜀、吳,還存在著第四個國家燕國。在公孫淵奪叔公孫恭之權自立燕王后,三國時期應該稱為“三朝四國”時期似乎更為合適。

三國時期東吳的政權是由孫權建立的,也是由孫權滅亡的

三朝四國地圖

233年,割據遼東半島的公孫淵竟然派遣使臣前來聯絡吳國,表示願意歸順東吳,共同出兵對抗曹魏政權。

當時,曹操和劉備都早已過世,甚至就連曹操的兒子曹丕也過世了。執掌曹魏政權的魏明帝曹叡是曹操之孫,曹丕之子,他正派遣司馬懿逐步壓縮公孫淵的活動範圍,準備將其徹底消滅。

很明顯,公孫淵此時前來投靠,完全就是為了轉移矛盾,為了將吳國拖入戰爭之中。明眼人很快就判斷出了公孫淵的險惡居心,丞相顧雍、輔吳將軍張昭等人紛紛上疏勸諫孫權,不可輕信公孫淵以防止被他利用。

但剛愎自用的孫權卻絲毫不覺得這是一個騙局,反而認為自己威名遠播,甚至已經堪比堯、舜、禹、湯、武等歷史上的著名帝王。他不顧眾臣反對,堅持要和公孫淵結盟並派遣張彌、許晏等人,專程前去遼東冊封公孫淵為燕王。

當吳國使臣帶著大量的封賞之物抵達遼東時,卻遭到了公孫淵的反覆。他不但不接受孫權的冊封,反而以此大做文章,將張彌和許晏斬首後,還將兩顆頭顱進獻給了魏明帝,以表示自己的效忠曹魏的決心。

消息傳回到東吳國內,孫權方才明白自己被公孫淵給利用了。受此影響,就連整個東吳國內的民心和士氣都大打折扣。

三、格局太小

孫策死後,孫權繼承了父兄留下的基業,而且這份基業已經被經營的順風順水。按理說,孫權應該對自己的兄長孫策心懷感恩之心,厚待其遺留的家屬親眷。

不過,孫權卻生性薄涼,不僅沒有感念兄長之恩,更沒有善待自己的兄嫂和子侄,反而時刻嚴加提防,生怕對自己的權位造成威脅。

三國時期東吳的政權是由孫權建立的,也是由孫權滅亡的

孫權劇照

孫權稱帝后,追諡自己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但對於為東吳建功立業的孫策卻顯得非常薄情,只追諡為王。而對於孫策唯一的兒子孫紹,他更加防備,只是沿襲漢室前例,冊封吳侯的爵位。

相比之下,司馬炎在稱帝后,不僅追封了自己的父親司馬昭為“晉文帝”,就連父親的兄長司馬師也被追封為“晉景帝”。對此,陳壽都頗有看法,據《三國志》記載:

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四、同室操戈

“子弟不睦,臣不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袁紹的三個兒子分別是袁譚、袁熙和袁尚,因為袁紹廢長立幼而導致了袁氏集團的內亂。有鑑於此,孫權曾發誓要杜絕兄弟相爭和骨肉相殘的情況發生,並且早早冊封了自己的長子孫登為太子。

孫登聰明機敏,勤奮好學,謙恭謹慎,先後師從程秉和張溫等江東名士,多次對孫權提出過建設性的意見,深受孫權和朝中眾臣的喜歡。如果說,孫登能夠按部就班的繼位,相信吳國的政局會波瀾不驚的實現平穩過渡。

可惜,這位被人寄予厚望的吳國太子孫登,身體狀況卻一直都不理想,在三十三歲時就因病而亡,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太子孫登早逝後,平靜的水面立即蕩起了漣漪,繼袁紹的諸子爭鬥之後,孫吳內部的同室操戈也開始了,爭儲之事此起彼伏。而孫權對此,竟然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甚至還在暗中觀望。

五、廢長立幼

孫權共有七個兒子,分別是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孫亮。孫登、孫慮都先後早逝,按排序三兒子孫和就成為了長子,理應被立為繼任太子。

經過猶豫,孫權雖然下旨冊立孫和為太子,但同時也冊封孫霸為魯王,並公開宣稱

“霸兒頗有乃父之風”。這句話,如果是普通百姓家說說也就罷了,可在帝王之家,這句話無異於就是鼓勵孫霸去爭儲奪權。

於是,吳國的朝堂之上立即就分裂成了旗幟鮮明的兩派,分別是太子派和魯王派,雙方爭鋒相對,極大地危害了吳國的政局,史稱“南魯黨爭”

太子派的代表人物有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等人;而魯王派的代表人物則有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中書令孫弘等人。

“南魯黨爭”愈演愈烈,絲毫沒有平息的意思,但其實真正的始作俑者就是孫權自己。為了停止日益嚴重的紛爭,孫權在晚年時痛下殺手,廢除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順帶,他還逼死了丞相陸遜,將雙方的骨幹成員紛紛處死,比如吾粲、朱據、張休、陳正、屈晃、張純等數十人,顧譚、姚信等人被流放。總之,但凡參與了黨爭的官員,通通問罪,堪稱三國鼎立後最大的一次政治地震。

自此以後,本來人才濟濟的吳國徹底凋零,朝中出現了青黃不接的人才短缺局面,進而導致國家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按理說,處理完了黨爭的老三孫和與老四孫霸,應該冊立老五孫奮或者老六孫休作為新的太子儲君。但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孫權,這次竟然冊立了最小的幼子孫亮為太子。

252年,孫權過世後由九歲的太子孫亮繼位,吳國政權逐漸被權臣孫綝完全掌握。之後的孫休、孫皓也都是曇花之君,最終吳國被西晉所消滅。

六、結語

《三國志》記載: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不難看出,孫權的前半生可謂是雄才大略,功績斐然,難怪曹操都曾盛讚“生子當如孫仲謀”。不過,到了孫權的後半生,簡直是判若兩人,他把大好的江山折騰得亂七八糟,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優柔寡斷,給吳國的滅亡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影響。

三國時期東吳的政權是由孫權建立的,也是由孫權滅亡的

三家歸晉

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吳國是由孫權建立的,也是由孫權滅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