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秦失于之“强”,宋失于之“弱”?司马光庸人理论有无道理?

秦失于之“强”,宋失于之“弱”?司马光庸人理论有无道理?

如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关于秦朝的电影及电视剧,如前几年流行的《大秦帝国》《英雄》都是在讲秦朝的历史事事件而电影中的共同点都是彰显着秦朝的强大,如今的中国也是因秦朝统一天下而盛,若没有秦朝的统一估计如今的中国会跟欧洲一样,诸国林立。

自豪秦风的同时人们也在痛惜弱宋。历史上的宋朝不仅没有像历代先人那样开疆扩土,还因国家的软弱丢失大片土地。纵然经济世界第一又如何,最后还是便宜了那些侵略者,国家军事上的软弱让人恨其不争。

一、为什么历史上秦朝没有长存下去

1、秦朝政治体系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而秦朝的建立也标志性着几百年以来诸国割据的结束。秦朝统一天下后,规划统一了度量、文字,还制定了比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更完善的“秦律”,同时秦朝的还是当时最早在军事上应用生产线的国家,弓弩的组装、弩箭的标准尺度都在彰显着秦朝时期不管在政治还是军事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可就是这样的国家在建国到灭亡仅仅只是存在了十几年。关于秦朝走向灭亡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胡亥不懂政治,导致国家无法正常运转因此致使秦国在短短十几年就灭亡了?但笔者却不这样认为,秦始皇时期的左膀右臂是文有李斯、武有蒙恬,胡亥称帝时是文有赵高、武有章邯,可想这都是出色的人才。

而秦朝时政治上不仅有当时各国的人才为自己治理国家,出谋划策,还有各种各样的制度来制衡各国人才,不担心他们造反,但其根本却还是因为郡县的事实。

秦失于之“强”,宋失于之“弱”?司马光庸人理论有无道理?

因为前期秦国是诸侯国之一,国家需要很多改革,因此实行各种各样的政策。但到了秦朝立国后国家郡县制不仅不会让国家向更好的道路发展,还会因为其的不完整性拖累国家。好比在陈胜吴起义时国家各地的郡县都没有私兵,导致在镇压起义上国家只能派军队去解决,而这也就导致了秦国的灭亡。

2、亡于小人之手

秦的灭亡不是外患也不是内忧,人们常说秦朝灭亡是与秦始皇、胡亥二世的暴政脱不开关系,但这只是促使人们反抗的矛盾体,并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其实早在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就诠释了所有王朝灭亡的主要因素。其中开篇就写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司马光认为在国家统一及地方割据分裂时,统一是最好的选择,而当天下动乱与天下稳定时,稳定时最好的选择。在这一基础上秦国是分裂后的统一,按理来说应该是会有长久的发展兴盛的道路之选,可这却并没有坚持下去这是为什么?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也给出了回答其中写到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

其大概意思是在国家选拔人才时,若没有圣人与君子,那不如选小人、弱人、愚人。而在比能为国家带来利益的人才中我们选择愚人、弱人虽不能为国带来发展与利益,但也不会为国家造成损害,更不会因为某些事情而去扰民。所以在国家层次的人才选择中我们若选不到圣人就去选不会生事的“愚人”,如此这样国家内部才能不滋生矛盾,才可以天下太平、长久不衰。

秦失于之“强”,宋失于之“弱”?司马光庸人理论有无道理?

而秦朝的灭亡其主要因素即是在人才选择中出现了错误,任用了阴险的赵高及左右不定的章邯,若非没有他们两人的失利秦国也不会只短短存在了十五年。

三、亡于自身的弱宋

1、宋朝的国家制度

在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防止同样的情况在自己身上上演,采用了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同时在国家政治体系上又使用了选拔制度,而非“先王之制”,这就导致了在国家人才选拔、社会文治武功的失衡。在这根本制度下的宋朝因文人过多地位突出,武人形同莽夫地位地下影响到了国家方方面面。

其主要受到影响的便有军事领域,国家军备的不足及军人地位的偏低造成国家防御外敌侵略的弱势。其次在治理方面国家通过选拔制度导致过多的庸俗文人当官。

2、庸人过多的宋朝

国家治理不仅仅要考虑平衡及变通,还需要把人才选拔作为重中之重。若不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或只一味的所求安稳、太平的人才,而不去召集变通、改革、创新型人才,国家最终的走向必然是衰败灭亡。

关于宋朝灭亡的因由早在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指出宋朝的选拔机制是非理性及无益于国家的制度政策,其中写到“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秦失于之“强”,宋失于之“弱”?司马光庸人理论有无道理?

宋朝的内忧在于庸人当道,外患在于周边势力的窥探。加上统治者不行变法改革之路,宋朝才因此而亡。其现今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宋朝的灭亡根由讨论那个制度的不好,但要说根本早在宋人叶适的《外稾》中已经指明了宋亡的原因其中写到“秦所选之官,皆为“强人”,而宋所选之官,则皆为“废人”

由此可见在弱宋的灭亡因素是因为人才选拔的疏漏及不变的追求,一味的选择那些不利于国家发展不能为国家创造利益的人才有关。而秦灭亡的原因恰恰相反,其是不断寻求强人的能力,妄想以此不断改变可事实上秦所求的人才却为自己奠下灭亡的基础,因此不管在什么时期只有做到人才的正确选择才是国家能否长久下去的根本。

四、历史上秦宋的庸人政治分析

1、从司马光理论中看秦朝

在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建立、治理、灭亡的原因有很大的理解及领悟。就如在司马光所著写的对德才的分析,其中说到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而在国家需要人才发展时就应用识人之眼去寻找有益于国家的人才,而当国家需要安稳太平时,国家在选用人才上就需寻找庸人、愚人,才可避免国家的变乱,但能否做到这点还需要看统治者有没有这样的眼力。

秦失于之“强”,宋失于之“弱”?司马光庸人理论有无道理?

而秦正因人才选用的错误才导致国家最终走向灭亡。因秦始皇属于强人因此在任用人才时不会选拔那些利于国家安稳的名士及庸人,只会选择才能突出的人才。但是当时的秦朝已经统一天下,不在需要这类人在出谋划策,而是需要能臣名士来治理天下,安稳国内。庸人虽无多大才华,但却可以安稳地方不会生事,名士虽无多少才能但却有益国家发展,在治乱上有好的才能。

2、从司马光理论中看宋朝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文化经济非常强大的朝代之一,但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却依然守不住自己的领地,阻止不了国家的衰败,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国家治理的政策制度出来了很大的问题。根据司马光所提出的德才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宋朝的政治风貌及不合理。

其不仅仅体现在了选人制度中,在国家体制政策上也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首先,宋朝的重文抑武

制度,不仅仅使当时社会上的文人地位高于武人,还影响着国家的军事。不光如此,在国家选用人才时也一味的追求庸人,少了创新精神。

而文人的过多也让宋朝的社会风气过于儒雅少了刚烈勇猛,甚至影响到了朝廷,在当时外患的影响下宋朝不但不养兵强军,还不断减弱军事力量,而当外敌来临时不但不任用岳飞、韩世忠等名将率军抵抗,竟商讨和谈求全。

秦失于之“强”,宋失于之“弱”?司马光庸人理论有无道理?

相比历代宋朝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在当时不仅是经济世界第一、科技力量也是处于领先地位,在《宋史·兵记》中就记载了相关的火器。可就是在这科技发达的国家,其社会风气竟是重文轻武的状态。庸官不断当政,武人不断没落,至此才导致宋朝亡于外敌入侵,而现代人结合其风气实力皆称其为“弱宋”。

结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国家人才选拔及任用看的很是透彻,不仅讲到了国家在什么时期任用什么人才,还说明了不同的人才对国家会起到什么作用。这对在如今我们研究各个王朝历史及其的建立、发展、灭亡的原因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而笔者也觉得司马光的这篇德才论可谓是能诠释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国家的灭亡原因。

不管秦失于强还是宋失于弱,我们可以归于历史的进程,若要言一个根本那只有一句可以总结,就是那句辩证理论“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