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分子”司马光

克柳夫斯基曾说:“善于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弯,不会思考的人晕头转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碰上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遇上突发事件害怕紧张,焦急慌乱。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机智灵活的分析解决所出现的困难则会令人称赞。这句话仿佛就是来形容司马光的。司马光是谁呢?你可能不知道编辑过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和司马迁并称前后两司马的司马光,但你一定听说过果断砸缸勇救小伙伴的司马光。

“顽固分子”司马光

司马光


据《宋史》记载,司马光字君实。自君识书,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里司马光救人的行为很令人称赞,但更为宝贵的还在于他的“颠倒”思维方式。因为一般遇上这种情况 ,人们想的是“如何使人离开水”,司马光当时肯定也这样想过,但是身边的人都是个头矮小的小孩子们,去寻大人又来不及,怎么办?司马光瞬间转换思维,想到了“如何使水离开人”,于是有了拿石头砸缸这一举动。可惜的是,小时候开创新思维的司马光,成年为官后的他却是个“顽固分子”。

“顽固分子”司马光

小儿砸缸图


顽固分子是指花岗岩脑袋,认定死理,死不悔改的人。那司马光顽固在哪里?司马光顽固在他的为官准则:清正廉明、两袖清风上。为了贯彻这一守则,月薪一万二左右,位极人臣的司马光放弃了华丽无比的住宅,改住于陋巷中仅能避风雨的芭檐草屋,因为他把钱充为谏院公使费,亦或是救济一些贫困人员。

他认定这个准则,还执行到老,导致他妻子去世时,只能把家中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才能置棺理丧。他自己去世时随葬的只有一篇专门颂扬节俭的文章《布衾铭》 。此外,司马光家中除了满屋书籍外,家徒四壁,床上铺的也就是一张旧竹席,这让前来吊唁的人感叹不已。

“顽固分子”司马光


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但他在留心研究历代史书时,看到书房堆满了史书,几间屋子都放不下,这是一人穷极毕生之精力也难以通读完的,于是他有了第二个顽固:编写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使人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变化和政治得失。他为了这个想法:组建了精干的编写小组,聚集了当时一流的史学家;搜罗大批材料,除正史外,还采用了野史杂志320余种;司马光本人为了编成书,花费了十九年的光阴,还常常废寝忘食,导致后来的他:“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但若不是司马光的顽固,面对如此巨大的编书工程,他也不可能坚持十九年,也不可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成功编出书来。

“顽固分子”司马光


这样看来,“顽固分子”司马光好像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司马光却政治上犯了顽固坏的一面:固执守常。据史书记载,司马光与苏轼私交甚好,可两人的政见不同,经常因为变法的事而产生激烈的辩论。有一天 ,苏轼与司马光讨论政事,意见不合。回到家中,脱帽解带之时,苏轼才生气发怒,连声高喊:“司马牛,司马牛。”司马牛本是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苏轼一语双关,用古代名人司马牛,讽刺司马光有些牛的固执性格。

“顽固分子”司马光

司马光、苏轼和王安石


除此之外,他还是变法反对派的代表。王安石坚持不怕天,不怕人言,不怕祖宗法度“三不怕”,司马光就主张“三不变”,他说“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他临终为相时,仅用数月便把文坛老友、政坛对手王安石实行的新政全部废掉。总之,王安石主张的改革措施,他没有一件不反对的。

“顽固分子”司马光

总而言之,清如水、直如矢的司马光令人称赞,但思想保守、不知变通的司马光也让人诟病。而这一切只因“顽固”,所以说司马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固分子”。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