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從遞弱代償原理看病毒演化(下)

從遞弱代償原理看病毒演化(下)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知識產權

從遞弱代償原理看病毒演化(下)

從遞弱代償原理看病毒演化(下)

從遞弱代償原理看病毒演化(下)

從遞弱代償原理看病毒演化(下)

從遞弱代償原理看病毒演化(下)

從遞弱代償原理看病毒演化(下)

推薦閱讀書單:倫道夫·M·尼斯《我們為什麼會生病》,卡爾·齊默《病毒星球》,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王東嶽《物演通論》,理查德·普雷斯頓《血疫》。

我們進入正題,有了前面的科普知識,我們再來看王東嶽先生提出的遞弱代償原理,會好理解一點。王東嶽,筆名"子非魚",曾潛心終南山修學20年,獨立於任何黨派和學術機構之外,自由學者,著有《物演通論》《知魚之樂》《人類的沒落》等。

王東嶽先生非常推崇《老子》,老子的某些觀點暗合他所提出的遞弱代償原理。當然,有不少人對其反科學、反文明的理念頗有微詞,覺得他的觀點非科學、非哲學,沒有事實支撐,純屬無稽之談。私下以為,多一個角度看世界,總是好的,就比如我們用經濟學的角度看世界,看似冷酷無情,卻暗合人性,並非如某些專家說的收割智商稅。

王東嶽先生在《物演通論》一書中說到,宇宙演運即造成物類衰變,

生物進化就導致種系殘弱,文明前行則促進入寰危機;精神增益是載體趨弱的反比變量,信息擴張是物演分化的邊際效應,知識拓展是背離本真的天然尺度;社會結構是自然實體結構的一脈延伸,文明現象是生物智質代償的後續惡果,歷史進步是人類自取禍殃的必由之路。王東嶽先生寫的文字也有點難懂,我們試著解讀一下。

《物演通論》卷一自然哲學論,提出了自然哲學的遞弱代償衍存原理。所謂遞弱代償原理就是:愈原始愈簡單的物種其存在度愈高,愈後衍愈複雜的物種其存在度愈低,並且存在度呈一個遞減趨勢。隨著存在度的遞減,後衍物種為了保證自身能夠穩定衍存,就會相應地增加和發展自己續存的能力及結構屬性,這種現象就是"代償"。

從遞弱代償原理看病毒演化(下)

(圖片來自王東嶽先生在混沌大學的講座,建議大家付費學習)

人類的大腦是進化最快的,腦容量已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人類依靠自己的"智慧"創造了越來越適宜於自身生存的環境。但與此同時,人類在自然界的存活能力卻顯著下降了。王東嶽先生說,這既是代償的原因,也是代償的遺患。

遞弱代償理論的科學基礎,我覺得是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和熱力學熵增定律。克勞修斯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在一個封閉系統中,結構會趨於混亂和無序。換句話說,溫度只能從高溫向低溫傳遞,達到溫度一致,且過程不可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熵增定律。那麼,我們要維持穩定有序的狀態,就必須源源不斷地輸入物質和能量。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告訴我們,宇宙的質量與能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奇點之前(即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是能量態的,奇點之後,宇宙從能量態中衍生出質量態。

王東嶽先生說:萬物的存在度在下降。什麼意思呢?宇宙空間,如果熵在不斷增加,根據物質與能量守恆定律,就一定有某種物質或能量形態在減少,王東嶽先生稱這種減少的物質或能量狀態稱之為"存在度"。

王東嶽先生提到,什麼事情如果把尺度拉大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採集時代到農業時代上萬年,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相隔幾千年,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只有兩百年,信息時代眼看又要被另一個更加發達的時代所替代比如人工智能時代,這種時代更迭速度越來越快,也符合遞弱代償的原理。

我們回到病毒,應該說病毒才是地球的始祖,根據王東嶽先生的遞弱代償理論,愈原始愈簡單的物種其存在度愈高,其代償度也就越低。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說病毒才是這個星球的主宰的原因,他們的存在度實在太廣泛了,繁衍傳播能力又實在太強,人類註定不能消滅病毒,甚至疫苗都對病毒無可奈何。為什麼?病毒短短几天就可以進化好幾代,針對首代病毒的疫苗,對後面的N代病毒卻不一定有效,一個疫苗的研發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就問這個遊戲怎麼玩?永不停歇的"軍備競賽",這才是對人類與病毒關係的準確描述,而且人類永遠都是輸家。我們知道病毒會一來再來,但我們不知何時、何地。有人說,天花不是被人類消滅了嗎?不!它安靜地躺在實驗室,等待著人類犯錯!

我們先不說病毒,我們來看一種地表最強生物,一種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小生物——水熊蟲。水熊蟲人送外號"小美",緩步動物門,有記錄的約有900餘種。水熊體型極小,最小隻有50微米,而最大的則有1.4毫米,必須用顯微鏡才能看清,身體表層覆蓋著一層水膜,該水膜用於避免身體乾燥,同時可呼吸水膜中的氧氣。

從遞弱代償原理看病毒演化(下)

水熊蟲具有極強的忍耐能力,屬於"隱生"物種。它們在生存環境變得惡劣的時候,可以通過脫水等形態的演變,通過"假死"來保持自己的生命。科學家研究發現,水熊蟲可以"隱生"在地球上超過120年,然後重新復活。水熊蟲可以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條件下在外太空生存,在喜馬拉雅山脈、南極、深海生存,在-272℃和151℃的條件下均可存活2分鐘,低溫-200℃能活上幾天,-20℃的環境中起碼能存活30年。水熊蟲是第一種能在太空中生存的動物,它們甚至能在太空中生育後代,月球上的第一批殖民生物就是它們。

這種生物再次證明,王東嶽先生的遞弱代償理論,愈原始愈簡單的物種其存在度愈高,其代償度也就越低。

大家還記的我曾經推薦過的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以及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兩部書嗎?曾經人類的挑戰是什麼?饑荒、瘟疫和戰爭。歷史上,這三位死神揮舞鐮刀,像收割稻草一樣收割人命,以至於像馬爾薩斯這樣的思想家都以為,這是上帝避免人類毀滅自己的機制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幸福感、愉悅感只是人類對自己內心感受的一種應激反應。生物進化學認為,愉悅感只是為了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機會,是一種生物算法,比如性行為會帶來極大的愉悅感,正是這中愉悅感驅動人去尋找配偶,複製DNA。吃飯帶來的愉悅感,也是同樣道理,說到底是為DNA的繁衍提供能量。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告訴我們,任何生物,包括人類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機器。組成生命體的基因一定是長壽的、有生殖力和精確複製能力的,同時基因是自私的,它所做一切活動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使其不斷延續下去,因此人類只是基因生存的載體——生存機器。在基因操縱下,我們成功將其基因複製完畢傳遞給下一代時,我們這一代就失去了使用價值。

很快,人類就會走上自我封神的道路,他們將開始改造自己,基因編輯,腦機接口,量子計算……《血疫》一書寫道,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與對自然的加緊開發,我們似乎闖入了一個神秘黑暗的禁地,那些原本與人類相安無事的病毒,由於其原本動物宿主被消滅,或者被當做人類維繫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物資源,選擇了人類,作為新的宿主。

遞弱代償理論告訴我們,人類越發展,存在度越低,代償度越高。這是一個價值判斷命題,而不是事實判斷命題,價值判斷命題是多元的,會導致無盡的紛爭,無所謂對錯,權當我最後留給大家的思考吧。疫情還未結束,但反思可以開始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起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那句話:"越文明,越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