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我國人口較少民族族際通婚狀況

劉曉春(1964- ),女(鄂倫春族) ,黑龍江黑河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人口較少民族研究。

人口較少民族的人口與分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央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包括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問題。2000年7月,國家民委組織有關專家學者開展了“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調查研究”,由這項調查研究引發了政府全面實施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工作計劃,同時也帶動一些專家學者參與人口較少民族研究活動。

根據國務院2005年印發的《“十二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6-2010)》的界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總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人口較少民族全國共有22個,人口合計63萬人。根據國務院2011年印發的《“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的界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總人口在30萬人以下的人口較少民族全國共有28個,人口合計169.5萬人。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28個人口較少民族的總人口為189萬人。這28個民族是:珞巴族、高山族、赫哲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門巴族、烏孜別克族、裕固族、俄羅斯族、保安族、德昂族、基諾族、京族、怒族、鄂溫克族、普米族、阿昌族、塔吉克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景頗族、達斡爾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仫佬族、土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福建、江西、廣西、貴州、雲南、西藏、甘肅、青海、新疆等13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包括2390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所轄人口相對集中的自然村落約1萬個)、71個人口較少民族的民族鄉、1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自治(旗)縣、2個人口較少民族的自治州,如表1。

表1 28個民族分民族全國人口數(單位:人)

我國人口較少民族族際通婚狀況 | Mr.Data

我國人口較少民族族際通婚狀況 | Mr.Data

2000—2010年,全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總人口增加了19.60萬人,年增長速度比較高達到1.10%,為全國人口年均增長率(0.57%)的1.93倍。雖然28個民族人口總數在增長,但這28個民族間呈現兩級分化態勢,怒族、布朗族、普米族、京族、撒拉族、塔吉克族、珞巴族7個民族,人口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在2.17%—2.66之間。達斡爾族、毛南族、俄羅斯族、烏孜別克族、獨龍族、高山族、塔塔爾族7個民族的人口在減少,如表2。

表2 第六次人口普查28個人口較少民族的人口數

我國人口較少民族族際通婚狀況 | Mr.Data

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人口較少民族的族際通婚狀況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任何民族都是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中生存和發展,在民族之間的長期交往交流中必然出現交融現象。因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國民族關係的發展方向。

民族交往,首先基於民族的生存發展利益。因而,民族交往最初發生在與周邊民族之間,首先發生在生產生活資料的物物交換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交通工具的進步,以及人類生存發展的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民族交往的地理範圍逐漸擴大,從周邊到以國內更遠的地區,甚至是國外;民族交流的領域與內容逐漸拓寬,從經濟領域到政治、文化領域,甚至是社會領域的民族間通婚;民族交融也在長久的民族交往中、深入的民族交流中自然而然地、逐步地進行著。

什麼是民族交融呢?2010、2011年,金炳鎬先生在《中國民族報》、《新疆師範大學學報》上發表文章:“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民族交融”進行了闡述。他指出:“在民族交往交流中,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我學習你的,你學習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進步了,我也發展了,你是進步了你,我是發展了我,你還是你,我還是我,各民族共存共榮共贏,民族交融了”。例如,赫哲族在與滿族、漢族的長期交往中,原有的亦漁亦獵的生產方式逐漸演變為亦漁亦農的生產方式,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上相互交流學習,相似性、相同性增多;原有的與亦漁亦獵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活方式逐漸演變為與亦漁亦農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因而,在居室、飲食、服飾、風習逐漸變化,接受了不少周邊民族特別是漢族的風俗習慣;赫哲族原有的漁獵文化、漁農結合文化等傳統文化逐漸演變。

人口較少民族在社會領域的交流,特別是民族間通婚是民族交融的一大特點。以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數據分析,28個人口較少民族中,通婚率50%以上的有11個民族。民族通婚率最高的是高山族86.96%,其中與漢族通婚率71.78%。其次是鄂倫春族,民族通婚率達86.19%。赫哲族的民族通婚率是第三高的,達84.13%,其中與漢族通婚率77.60%,是我國與漢族通婚率最高的民族。通婚率30~49%以上的有6個民族,通婚率20~29%以上的有5個民族,通婚率10~19%以上的有4個民族,通婚率10%以下的有2個民族,如表3。

受民族居住條件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塔塔爾族、烏茲別克族、撒拉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保安族和珞巴族、門巴族、怒族、德昂族等十個民族的民族通婚率中與漢族通婚率不到10%。特別是新疆的烏茲別克族、柯爾克孜族和甘肅的保安族的民族通婚率中與漢族通婚率在1%左右(1.84%、1.05%、0.97%),如表4。

民族間通婚在人口較少民族人口增長方面作用很大。以第二次到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為例,赫哲族人口1964年為718人、1982年為1489人、1990年為4254人、2000年為4640人、2010年為5354人,46年中增加6.44倍。與此同時,民族間通婚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發展。例如,在呼倫貝爾市三個人口較少民族自治旗,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一個人會講多種語言的現象非常普遍,有的家庭,由七個民族組成,用七種民族語言交流。

表3 人口較少民族族際通婚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我國人口較少民族族際通婚狀況 | Mr.Data

表4 人口較少民族與漢族通婚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我國人口較少民族族際通婚狀況 | Mr.Data

族際通婚是測度不同民族相互關係和深層次融合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2010年全國少數民族族內通婚比例為78.53%,族際通婚率為21.47%。28個人口較少民族中,有11個民族的族際通婚率超過50%,即族際婚姻比例超過族內通婚率的比例,其中有4個民族族際通婚率超過80%,具體為鄂倫春族88.63%、赫哲族87.44、俄羅斯族85.54%、高山族80.36%。有15個民族族際通婚率在10%~50%之間,有2個民族的族際通婚率低於10%,分別為柯爾克孜族4.29%、塔吉克族2.84%。2000—2010年,28個人口較少民族中,有21個民族的族際通婚率上升,有7個民族族際通婚率下降,如表5。

表5 2000—2010年28個人口較少民族族際通婚率變化情況(單位:百分點)

我國人口較少民族族際通婚狀況 | Mr.Data

我國人口較少民族族際通婚狀況 | Mr.Data

數據來源:《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分民族人口資料》

28個人口較少民族中,每個民族都與眾多民族有著通婚關係,兩個民族間的通婚程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居住地、宗教信仰、傳統風俗、城鎮化程度、語言文化等,各民族之間的通婚率差別較大。漢族與55個少數民族都有通婚,28個人口較少民族中,土族與34個民族通婚。人口只有5354人的赫哲族與26個民族通婚。28個民族族外婚通婚民族數量見表6。

表6 2010年28個人口較少民族發生族際通婚關係的婚配民族數量

我國人口較少民族族際通婚狀況 | Mr.Data

走進婚姻是大多數成人男女的基本訴求,中國56個民族族際通婚是神州大地社會細胞中的一道亮麗風景。歷史證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民族繁榮發展的必然走向。

我國人口較少民族族際通婚狀況 | Mr.Dat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