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王安石变法, 使国库充盈足用二十年, 为何司马光、苏轼强烈反对?

宋朝建国以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一些措施导致宋朝出现了“三冗”和“两积”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导致宋朝面临着积弱积贫、内忧外患的艰难困境。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推行变革势在必行。于是,宋神宗时期,时任宰相的王安石为了能够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便开始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使国库充盈足用二十年, 为何司马光、苏轼强烈反对?


虽然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并且其中一些举措还使得国库充盈足用二十年。可是,这样一个对国家有积极作用的变法举措,却遭受到了司马光和苏轼的强烈反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一,历朝变法教训让他们对变法信心大跌。历朝变法,几乎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很少有能成功的。特别是离他们最近的本朝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没施行几天便夭折了。所以司马光和苏轼怕王安石重蹈覆辙,身败名裂,也怕百姓经受折腾过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二,司马光和苏轼一致认为,王安石改变了祖宗之法,会导致社会更加动乱不安。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祖先崇拜的国家,对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和纲常伦理都是十分尊崇的。所以保守派的司马光觉得坚守“尧舜时代”和“孔孟之道”这些祖宗之法社会就不会出乱子。

王安石变法, 使国库充盈足用二十年, 为何司马光、苏轼强烈反对?


在这一点上,司马光就比苏轼表现得更为激进,他不管王安石有什么变法举措他都上奏反对。比如王安石在推行“免疫法”的时候,司马光便疯狂上奏打骂“免疫法”的各种弊病。前一篇奏折还说“免疫法”方便富人却苦了穷人,下一篇又变成了让富人变成了穷人。还有一件事便是国防,国防一直是宋朝比较忧虑的问题,所以王安石选择了重拳整治国防。可是司马光却认为王安石此举实属胡闹,他在《乞罢保甲状》一文里就说到,无论如何宋朝都打不过契丹西夏,还不如顺应自然,因为他坚信“天不灭宋”。

第三便是对于朋党利益的维护。朋党之争,一直是古代朝廷官员之间比较严峻的一个问题。当时,王安石为了达到变法的目的,在变法用人的时候只考虑起用那些支持他的人。那些品行端正、能力优秀但反对他的人他一律不用。这样一来便使得朋党之争更加激烈,司马光和苏轼都有自己的朋党,出于维护自己朋党的利益的考虑,二人便选择了反对变法。

苏轼除了有以上方面得考虑,还有最重要得一点便是苏轼认为变法会伤及百姓利益。苏轼非常赞同孟子所说的“民为本,君为轻,社稷次之”的观点,但王安石在变法的目的之一便在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于是在财税政策上,王安石搞租税、差役、兵役等货币化改革,同时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而苏轼则支持保留出劳力代役等传统形式,认为这是相当于在剥夺百姓的权益。

王安石变法, 使国库充盈足用二十年, 为何司马光、苏轼强烈反对?


于是苏轼批评王安石变法是“与民争利”,高扬“民本思想”。可王安石也认为自己遵循了民本思想,他承认自己确实是在维护大宋朝维护君王,但他同时也在维护老百姓。因为只有保住大宋朝,确保国家的稳定与安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可当时的苏轼却并不买他的账。

司马光和苏轼虽说都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意见,但两人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司马光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苏轼不一样。苏轼并没有全盘否定变法,他只是对其中损害百姓利益的举措反对,甚至在后来看到了变法的成效后还拥护变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