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大明遗民(张煌言)续上篇

张煌言想不到的是,清军不是一支光明正大的武装。在他和郑成功失败时,清军想要一举消灭浙闽抗清力量。于是分兵数路继续扫荡,就如当年的倭寇一样。他们逮捕了张煌言的妻子和儿子,接着,下令沿海居民一律迁入距离三十里以内的地区,严禁舟船出海,企图断绝当地群众与抗清队伍的联系。

1661年冬天,最让人痛哭的事情来了。这一年,吴三桂带兵进入缅绚,俘永历帝父子,南明彻底灭亡。在云南边境艰苦转战的李定国次年病死军中。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病故。其子郑经,在清兵扫荡下,被迫放弃沿海岛屿,撒往台湾。不久,鲁王病死在金门。

如今,还有谁可以再与清军对抗?几乎没有人了。

那一代抗击清军的民族早已经先走一步。“国仇家难转相们”,一连串不幸的消息使张煌言深深感动复国事点的艰难,却更加坚定了他至死不层的决心。

如今,也只有张煌言一支狐军屹立在临门。

在艰难危急的处境面前,往往使卑微人显出卑微,使伟大的人更显伟大。当有建议张煌言退往台湾,依附郑经。张煌言大怒,他说:“偷生朝露,宁从一死立信”,这种坚持,感染了无数士兵,他们下定决心,就是死,也要跟张将军死在一起,退岀临门半步,就是孬种。

英雄,人人都想做,但绝对很难做。张煌言深知这一点,他不能做一个坐以待毙的英雄,仍旧是从前的方法,他主动出去。

几天后,张煌言和旧日部将阮春雷合军,集战舰百余艘,准备攻取福宁沿海。让他想不到的是,叛徒年年有,处处有,可今年在他的营地却特别多,而且叛徒一出卖,就是致命的。

阮部出现了叛徒,计划只好取消。雪上加霜的是,清延又到集数倍于张的兵力前来偷袭。寡不敌众,这支抗请队伍伤亡惨重,只好退驻舟山鸟。由于清延强迫舟山岛居民全部撒离,再加上对沿海的封锁,使张煌言面临绝粮断炊的新困难。

虽然,清军虽然不相信张煌言能感动自己的政权,但有这样一个四处捣乱的人,总是吃不香睡不好。他们决定招降,这当然是许多事情给了他们启示。明朝遗民投降的大多了,他们以为但凡是个明朝遗民,只要处理得当,就能让他们接受招安。

当时清延的浙江总督赵廷臣通过多种渠道,一再以帛书向张煌言招降,而张煌言也两次以坚贞的气节,铿锵的言辞拒绝了赵的诱惑。但赵总督已经从张煌言两次来信的内容看出来,这位斗士对满族入主中原的看法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开始,张煌言认为,满洲人入主中原是逆天而行,但到了这个时候,他发现,几乎整个国土都己丧尽,这就不是天意或者是人为所能解释或挽回的事情了。在也给赵总督的第二封信中,开头一句就是“古今来何代无废兴”。这就说明,他已经认可了改朝换代是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客观存在。但随即话头一转,即使这样,但还是有“有志之士,尚谓人定可以胜天”,表现了自己“挽狂澜于既倒”的雄心壮志。接着,他又表亍:“即使历运推移,一铺迁变,兴王每每宾礼胜国君臣,录用前朝宗室”,这种做法,不失为使“忠臣义士,戴新朝之盛德,慰故国之悲思”的有效措施。如果再能“省刑薄敛,偃武修文,与天下更始”,那就出现“四海讴歌,群雄归命”的太平景象。

如后世史学家分析的那样,明朝遗民在经过努为右,看到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形势,他们自己就已经失去了信心,但是,要脸面的人自然不想做异国之臣,明知道前面是悬崖,但还是往下跳,这就是张煌言这些遗民的共同心理。

特别是在鲁王病死启,张煌言已经对前途感到完全绝望,尽管还有不少明朝遗民在四处奔走,郑氏还控制着台湾,但人心思定,大势已去,天下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因为自己要以身殉国就硬要天下人陪自己也去殉国。

此时,不由得想到了刘阿斗,当司马家来攻击他时,他对手下那 些坚决要抗击魏国大臣说,你们忍心见百姓血流成河吗?最终,他投降了魏国。

也许,有人认为他是懦弱,可如果坚持有这种想法的 人是当时蜀国小老百姓,会不会希望国君抵抗魏国,要知道,当时抵抗是必死无疑。

张煌言显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是让万骨铸成自己的功名,还是有一点点人道主义?

最终,他选择了后者,他解散余部,自己隐 居到南田的悬嶴岛(今浙江象山南)。张煌言始终是一位抗清志士,而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人,就是他解散自己部下的军队后仍然没有像其他士绅那样去台湾的原因。

但在清延那里,他的归去并不证明事情就这样完了。张煌言的错声匿迹满洲看来是在酝酿更大的行动,因此他的存在使清延极度不安,他们要竭力拔徐这一颗眼中钉。清朝浙江水师提督张杰绞尽脑汁,终于找到了一个张煌言的旧部徐元,叫他扮作行脚僧,在舟山探寻张煌言的踪迹。

等于说,张煌言必须得被捉,或是被杀。而徐元的出现,更是让这一结果加速了进程。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