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必亡,满清大一统,明清更替的深度分析

铁骨铮铮的大明亡了,换上了并不怎么讨人喜欢的满清,正如乡野出身的刘邦逼得贵族出身的项羽乌江自刎,悲情壮烈,引后人唏嘘,却难改历史定势。历史,总是在遗憾中前行,让人温故知新而自省。

第一,朝气蓬勃的满清完胜暮气横秋的朱明。

大明必亡,满清大一统,明清更替的深度分析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朱明1368年——1644年存世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在封建历代王朝中活的够长了,正如人的寿命一样,大限将至的老人无论如何都不是有大把时光可以挥霍的年轻小伙子的对手,尽管这个小伙子,不是那么优秀,甚至天生还有残疾(这里指少数民族身份统治占大多数的汉族而言,没有贬义)。

王朝陨落,伴随着党争、农民起义、边患、吏治腐败、专制帝权无限放大帝王昏聩,总之各种病症都出现,任何一个隐患爆发都会引起其他并发症,所以再怎么抢救,也只是拖延时间续命,死亡已是肉眼可见的。

封建王朝治乱轮回,单纯靠一个两人扭转乾坤,不可能,也不现实,这就是命!如果明可以续命,那么夏商周、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都机会万代永续,但事实并没有,封建经济的特点让土地财富与人口繁衍、政府管理之间形成一个死循环,不可能安静地保持原有秩序,所以破坏——重建——破坏,就跟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发生经济危机一样,封建王朝必然会出现王朝更替,所以大明必亡。

第二,民族反抗在封建王朝是个伪命题。

现代人看历史不可避免地植入现代思维,有点像欧美人的思维理解不了中国人,但欧美人与中国存在同一时空,对比明显,可以参照。今人看古人则不同,空间相同,时间差异,思维、处事原则截然不同,古时咱们看上去不可理解的事情,过去可能是最合理的。

古时,知识掌握在朝堂,掌握在知识分子,华夏戎狄之分的概念存在权贵乡绅脑袋里,老百姓并没与民族意识,顶多感觉乡风民俗不一样,地域有差别而已。普通小老百姓,农耕女织,活动半径出不了乡,最多到县城,这就决定了天下大事、王朝更替对封建社会占大多数人的农民而言,如天上的星空,遥不可及,没有概念。

大明必亡,满清大一统,明清更替的深度分析

龙椅,对于农民还是太遥远!

无论谁坐金銮殿,农民还得种地,还得纳粮徭役,没有区别。除非中央王朝的政策触及自己的利益,农民才会痛,才会自发抵抗。清的圈地、剃发令让普通百姓不舒服了,所以老百姓才会在思明的汉族知识分子组织下反抗清朝的统治,其实质是反抗的土地政策和民俗信仰,而不是针对的清朝上位,只要清廷改弦更张,或者强力压制,不舒服的习惯了,也就顺其自然了,老百姓希望过安稳日子,这一点很重要。

第三,信息不对称导致散乱抗清运动失败。

满清入主中原,胃口是慢慢养大的,开始只是想进北京逛一逛,没想到主人没在家,住舒服了就不想走了,而后想划江而治南北对峙,没想到南明不经打,满清如清风扫落叶般攻下江南,一不小心全据南明旧地。这个过程中的,南明还在幻想着满清与农民义军狗咬狗坐收渔利,直到满清铁骑南下,梦醒之时也无能为力,膝盖软的南明士大夫磕头迎“王师”,只恨“水太凉,不能下”。

清廷满蒙汉八旗满打满算10万人左右,一路南下,收编了远超己身的明军,其中包括关宁铁骑、左良玉残部、南明地方明军,以致后来攻城略地,满人全程监军,全靠汉奸伪军拼死消灭了南明抵抗势力。

大明必亡,满清大一统,明清更替的深度分析

抗清势力,一盘散沙

抗清势力分散,单打独斗,被清廷集中优势兵力、全国资源各个击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大同姜瓖、李定国永历反清、郑成功隆武反清、浙东张煌言、夔东十三家,除此之外各地零星反清,看似星火燎原,但因地域不同、政见不同、争权夺利而无法有效整合资源,没有相互支援,甚至是坐山观虎斗,让满清从容不迫地逐个歼灭,大好的抗清局面烟消云散,满清建立大一统的趋势再难逆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