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如来佛主的一段对话,人到中年后才看明白

商鞅,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商鞅很厉害,厉害在哪里呢?

他本来是魏相公叔痤的中庶子,相当于公叔痤的侍从之臣。公叔痤是一个老奸巨滑之人,他知道商鞅有才,如果他向魏王推荐商鞅,肯定会被他顶替了自己的位置。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如来佛主的一段对话,人到中年后才看明白

他又觉得如果不举荐似乎又对不起魏国。最终他想了一个两全齐全的办法,那就是在临死之前举荐了商鞅。

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史记·商君列传》

然后对魏王说如果你不用,一定要杀掉商鞅,魏王口头答应,心里估计认为公叔痤老糊涂了,一会举荐,一会又要杀掉。

为什么说公叔痤老奸巨滑呢?因为他跟魏王说了之后,马上就又跟商鞅说让他快逃。

我方先君後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列传》

公叔痤是两面当好人。

结果商鞅说,你举荐我当魏相,魏王不同意,自然也不会听你的意见杀了我,结果的确是如此。

商鞅在性命攸关之时能够作出如此冷静判断,可见是一个非常人物。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如来佛主的一段对话,人到中年后才看明白

后来商鞅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这一层关系,见到了秦孝公,再往后的事情,大家应该都读过了,因为教科书中有。

在知常容看来,商鞅是第一个煮出心灵鸡汤之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无爵——《商君书农战第三》

好好干,你可以得到官爵,不好好干肯定没有。这是不是够鸡汤,只要你努力,肯定就可以成功。不但如此,他煮出的鸡汤和现在的鸡汤不一样,他煮出的鸡汤是管用的。

为了证明他的鸡汤真实有效,他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别人不信,他就将赏金提到五十金。有一个抱着试试看的人试了,结果真的得到了。

有功必赏成了秦国立国之根基。

当你有动力之后,他就再提一个观点: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句话到现在的影响力挺大。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如来佛主的一段对话,人到中年后才看明白

当时秦国太子犯法,秦国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商鞅要法办太子,问题是太子未来的国君,所以这棒子就打到了太子师傅头上。

商鞅提出这句话的本意是将所有人,当然秦国国君要在法之外,其实太子也在法之外,置于法之内。

所以这句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是指在秦法的标准下,所有人都一样。

但有些朋友读时只取了一个“同”字,读出了人人都一样的观点。

这就聊到了陈涉的观点。

陈涉年轻时候也就是一个帮别人干活的农人,没有什么神奇之处。有一天他在田里与人闲聊。

曰:“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别人一脸鄙视了,一个种田的还想着富贵。陈涉又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当然没有人在意陈涉说的这句话,闲聊吹牛很正常。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如来佛主的一段对话,人到中年后才看明白

陈涉和吴广利用失期要处罚这个机会,趁机在大泽乡起事,点起推翻暴秦的第一把火。同时他又喊出一句话,这句话同样影响很深远。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陈涉这碗心灵鸡汤比商鞅的更猛,商鞅好歹有个标准 ,那就是以法为准绳。

陈涉这句话是完全的毫无标准,就是根据自己心愿来,心愿有多大,天就有多大,就像孙悟空对着玉皇大帝说,你那位置让我也来坐坐。

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西游记·第七回》

这个观点与陈涉的观点是一脉相承,而且更直接,更彻底。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如来佛主的一段对话,人到中年后才看明白

不可否认,商鞅和陈涉的观点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点燃人们的信心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这一点是不能抹杀的

当然这是站在整个社会前进的角度看。

但站在个体的角度,商鞅和陈涉的观点却成了很多人烦恼的根源。

为什么这么说呢?

《道德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万物论,常看我解读文章的朋友对这个论断是不陌生的。

既然都是万物,那说明物物不同,人人不同。既然不同,那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机遇等等自然就不同。

比如一条鱼,它肯定做鱼的事情,一棵树它肯定做树的事情,不会想到鱼的事情。

那不同的人理论上应该是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境遇。

但是商鞅和陈涉的观点被人误读成什么了呢?那就是不同的人可以做同样的事情,只要你够努力,一定行。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如来佛主的一段对话,人到中年后才看明白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则论点。二十岁的时候想自己一定能超过李嘉诚,成为第一人;二十五岁出社会时,想着自己一定会有千万资产;到了三十五岁时想着如果有十万让我结婚那该有多好。

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前,你问小孩子,相信很多小孩子会说自己要当企业家,科学家,商人等等,对未来预期很乐观,但最终有多少人真到自己梦想的地方呢?估计就是凤毛麟角。

试问现在的年轻朋友,有多少人还在执于儿时理想路上行走呢?

很多人在感叹自己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却很少有人在问为什么我会定出这么不切实际的理想呢?

当孙悟空说要坐那个位置的时候,如来佛主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西游记·第七回》

有些人看完这段会浑身不舒服,为什么呢?因为商鞅和陈涉这两位煮的心灵鸡汤在发挥作用。

因为他们不自觉地冒出一句话:凭什么。

这就是烦恼的根源所在,你读不懂这段话。孙悟空当时也读不懂,但是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之后慢慢就懂了。如果你人到中年,或者老年你应该能看明白。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如来佛主的一段对话,人到中年后才看明白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而是像如来佛主说的找回本来面目。

这个过程在各家的说法都不一样,比如在儒家中被孔子称为什么?五十而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只有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要去哪里,否则那就如同一条鱼整天想变成鸟在天上飞,奋斗了一辈子,最后在闭眼前一刻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是一条鱼,那不是可悲吗?

孔圣人死前跟子贡说了这么一句话。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史记·三十世家·孔子世家》

具体怎么做,我在曾经写过《 》的文章里已经讲的十分详细,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