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傅佩荣:缺少这种东西的人最可怕,他的人生没有希望可言

《论语·为政》中有一段话: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即,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道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

这一段中,孔子比较了两种治理社会的方法。

值得我们留意的,是孔子的聚焦点在“耻”这个字。

1 法治社会的弊端

用政令、法律来约束百姓,百姓也许会很听话,因为如果不遵守法律,就要受罚。

但后果是,虽然百姓可以免于被处罚,却丧失了羞耻心。

这样的现象在今天太常见了。

以美国社会为例,美国早就是法治社会了,但是很多人都说:

在美国,真正治理国家的是律师。

为什么?

因为任何事情,都需要靠律师来解释法令条文。

电影里面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

一个人被冤枉入狱,坐牢第一天,和牢友们一起吃饭,别人就很好奇,说你这个人看起来蛮斯文的,怎么会坐牢呢?

这个人说,我是无辜的。

他讲完之后,所有的犯人都笑了。

因为监狱里所有犯人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如果有钱,就可以请最好的律师,就可以让人大罪化小、小罪化无,最后无罪释放;

而没有钱请好律师的人,就会被定罪入狱。

所以关在里面的人,都觉得自己很冤枉。

另一个例子,是我在荷兰教书时听过的一种现象:

荷兰的税收很高,有人觉得太划不来,就越过边境,到比利时买一所房子,在那里交税,大概可以少交20%的税。

也就是说,在荷兰赚钱、享受荷兰的待遇,但为了省钱,却到比利时去交税。

这就是法治社会,百姓不违法,但是很难保证不去钻法律的漏洞。

所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所带来的典型后果,就是“民免而无耻”。

2 儒家的羞耻心

“无耻”就会怎么样?

百姓只关注个人利益,躲避一切不利条件,不但没人觉得不对,反而越来越多的人效仿。

个人犯罪受到惩罚,只会声讨社会不公,认为自己完全是冤枉的。

一个社会如果形成这样的观念,就糟糕了。

为什么糟糕?

它会导致人做错事之后,不知自我反省,完全不认为自己有错,这是非常可怕的。

每一个人做了坏事,都能找到理由。

这样一来,谁还要做好事呢?

我们都知道,做好事是需要努力的。

中国有一句话:“为善如登,为恶如崩”。


傅佩荣:缺少这种东西的人最可怕,他的人生没有希望可言

意即,做好事像爬山一样,很辛苦的;做坏事,手一松往下滚,快得很。

孔子关注的“耻”字,我们要特别重视。

“耻”即羞耻心,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点。

儒家讲“耻”,是指个人所作所为如果达不到社会共同的要求,觉得不好意思。

因为别人都做到了,我做不到,那怎么可以呢?

在《论语》里面,“耻”字经常出现。

如果问,活在世界上最怕哪种人呢?

应该是最怕不知耻的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心的话,你根本毫无办法,只能用法律约束他。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百姓会钻法律漏洞,这可以说是一种相对的关系。

老子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叫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把法令弄得越细,犯法的人就越多;小偷到最后变强盗,问题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3 德与礼的配合

那么,有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化解呢?

孔子认为有办法。

就是用德与礼来治国。

“道之以德”,用德行来引导,百姓看到上位者有德行,自然就跟着走。

古代讲“德”字,代表为政者照顾百姓、对百姓好,百姓当然喜欢,这对百姓而言是有利的。

对百姓好且又有德,那百姓就会以领导者为榜样,这是一种教育的方法。

它的根源就在于,人天性就有一种向善的愿望。

你有善,所以我跟你走,同时我行善的时候内心快乐。

德治之后,要用“礼”来配合,就是“齐之以礼”。

礼乐教化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所以周公制礼作乐,使一个社会有礼和乐可以依循,作为行为的规则。

孔子特别崇拜周公,就因为他把礼乐制作得非常完善。

但是,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礼治不行,就要法治了。

礼与法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来分辨:

法是从外在约束人的行为;礼是从正面引导人的行为。

一是约束,一是引导,差别就在这里。

法律可以约束,但很难引导。

我们不会说一个人守法是好人,只能说一个好人不犯法。

守法的一定是好人吗?不一定。

一个社会一定有延续的发展过程,依循怎样的规则才能使社会朝向良性发展呢?

孔子在这里指出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种方法很可能导致“民免而无耻”。

老百姓如果无耻的话,政府怎么做都不容易有好的效果。

另一种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希望引导百姓“有耻且格”。

老百姓有羞耻心,知道由内而发的力量最大,就会对自我有要求。

“格”代表正,即百姓会自己走上正路。

如此一来,要保持一个社会的稳定也不须费太多心。

当然,德与礼的要求很高,理想的状态并不容易实现,这也是我们的社会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