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無犬子!開國少將血戰上甘嶺,老山輪戰,兒子又守“上甘嶺”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這句古話非常適合形容開國少將李德生和他的兒子李和平。

李德生將軍,河南新縣人,1930年參加紅軍,經歷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奮戰一生,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虎父無犬子!開國少將血戰上甘嶺,老山輪戰,兒子又守“上甘嶺”

李德生少將

李德生將軍和許多開國將帥一樣,對子女言傳身教,嚴格有加,不允許他們有特殊照顧,相反,還處處比別人更嚴格。

李德生的兒子李和平在父親的培養教育下,成長為一名軍人。李和平參軍的時候,正是特殊年代,正常秩序受到衝擊,加之蘇聯的嚴重威脅,“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成為當時的戰鬥口號,大有大打一仗的可能。有的家庭害怕真的打仗,捨不得自己的子女參軍,當時號召幹部子女要做出模範帶頭作用,李德生便把兒子送到部隊。李和平就是在這一特殊背景下參軍入伍。

李和平和父親雖然是不同年代的軍人,但都與上甘嶺這個與我軍光榮歷史緊密相關的地方有不解之緣,成為兩個歷史時期的“上甘嶺人”。

虎父無犬子!開國少將血戰上甘嶺,老山輪戰,兒子又守“上甘嶺”

李德生和兒子李和平

李德生將軍於1951年3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歷任12軍35師師長、副軍長等職,先後參加第五次戰役、金城防禦戰和上甘嶺戰役。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15軍軍長秦基偉指揮了前半段,後半段則由12軍副軍長李德生指揮。1952年10月下旬,李德生統一指揮12軍、15軍部隊守衛上甘嶺。他吸取15軍的經驗教訓,總結創新用兵、火力、工事、通聯、保障等戰法,粉碎了美軍的進攻,擴大了陣地,接續書寫了上甘嶺輝煌戰史。

巧合的是,李德生的兒子李和平,也在12軍任職,任36師106團團長。而這個36師的前身,正是當年浴血上甘嶺的12軍31師,106團的前身則是誕生了一大批戰鬥英雄的91團。這個團堅守上甘嶺43天,著名的一級戰鬥英雄胡修道就出自91團。胡修道在與美軍的殊死搏殺中,創下一人擊斃280名美軍的紀錄,成為抗美援朝戰爭殺敵最多的戰鬥英雄之一。除此之外,91團還湧現了朱友光、王萬成等英雄人物,91團也被譽為“上甘嶺英雄團”

1984年至1985年,昔日的上甘嶺英雄集體106團,再一次與上甘嶺結下不解之緣。按照老山輪戰安排,南京軍區1軍統一指揮所屬1師、12軍36師及部分支援配屬部隊,於1984年12月接替老山防務。

虎父無犬子!開國少將血戰上甘嶺,老山輪戰,兒子又守“上甘嶺”

老山地區的八里河東山,因條件艱苦、爭奪激烈,被稱作“八十年代的上甘嶺”

36師106團駐守於老山的八里河地區。這裡山勢險峻,溝壑縱橫,尤其是距離後方較遠,不僅頻繁遭越軍的炮擊、偷襲,而且後方補給運輸也非常困難,如同當年的上甘嶺一樣經常被越軍炮火阻攔,食品飲水難以運上來,環境十分艱苦惡劣,被稱作“八十年代的上甘嶺”。

虎父無犬子!開國少將血戰上甘嶺,老山輪戰,兒子又守“上甘嶺”

通往“八十年代的上甘嶺”主峰道路十分艱險,嚴格來說不能稱之為路

李和平帶領團隊,駐守在艱苦的八里河東山。他們發揚32年前上甘嶺前輩的犧牲奉獻和堅忍頑強精神,隨時與來犯越軍展開殊死戰鬥。

虎父無犬子!開國少將血戰上甘嶺,老山輪戰,兒子又守“上甘嶺”

李和平組織沙盤推演

一次,李和平指揮分隊出擊越軍一處A型工事,立即遭到越軍反撲。越軍早就知道李和平的身份,如能抓獲李和平,就能作為一個很好的炫耀素材,也可以進行要挾勒索。當時越軍甚至喊“活捉李和平”,發起一輪又一輪瘋狂的進攻。

李和平命令戰士進入防禦工事,給炮兵群明確射擊諸元,要求在我軍陣地前近距離實施炮火壓制。我軍炮火隨即呼嘯而來,李和平和戰士們躲避在防禦工事內,陣地前的越軍被炸得血肉橫飛。炮擊之後,106團隨機發起反擊,全殲了這股越軍。

這個光榮的上甘嶺英雄部隊,在“八十年代的上甘嶺”再次譜寫了新的光榮戰史!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歡迎文創作者加入,留言或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