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被誉为“今日中国之豫剧皇后”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被誉为“今日中国之豫剧皇后”

虎美玲,1946年6月出生。籍贯河南郑州。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剧协会员,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常委,河南省文联文员,河南省剧协常务理事,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郑州市豫剧院院长。

十二岁从艺,师从豫剧大师常香玉、优秀常派艺术传人。主攻青衣、闺门旦,兼擅花旦、刀马,并能反串小生,戏路宽广。

其代表剧目中既有常派经典如《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断桥》等,又有自创剧目和移植、传统剧目如新版《白蛇传》、《粉黛冤家》、《义烈女》、《宝莲灯》、《奇妙姻缘》、《五女拜寿》、《抬花轿》及现代戏《刑警四姐》、《红灯记》等。

其声腔明亮圆润、表演端庄大方、雍容华贵。在多年的继承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

1988年在全国首届豫剧中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上以当场亮分最高分的成绩荣获最佳演员第一名,《天津日报》等媒体将其赞誉为"今日中国之豫剧皇后"。

1991年赴京参加"亚洲传统戏剧国际研讨会",在国际剧场向各国戏剧专家展演了《大祭桩》精彩表演。1996、1997、1998年赴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演出,受到当地各界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2000年应新加坡华乐团邀请赴新进行艺术交流,首开河南豫剧与国外大型交响乐团联合演出的先河。

香港大公报誉她为"美不胜收的白娘子"。199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观看她演出的《花木兰》后亲笔题词:"挺秀中原虎美玲,艺高何待倚丹青,歌声婉绕梁三日,服务人群誉自馨。"京剧大师袁世海先生1998年观看她的《折子戏专场》后亲笔题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被誉为“今日中国之豫剧皇后”


虎美玲为艺务精,为人务实。时刻不忘人民、祖国和党的培育之恩,她不仅把戏送到农村、部队、到全国各大油田,而且多次率团为抗震救灾、搞洪救灾捐资义演。她除了为贫困农村出资建"虎美玲希望书库",还以不同的方式收养贫困地区的孤儿和贫困孩子,并着手把他们培养成对祖国有用的人才。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桃李无言,树下成溪",在虎派艺术魅力的感召下,全国豫剧界的众多青年新秀,纷纷前来投师学艺,如耿荣、杨红霞、马红艳、连德志(河南);刘翠芳(山东)、熊小玲(新疆)……,在虎美玲的精心栽培下,通过她们个人的努力,均已成为当地剧团的"台柱"和艺术骨干。她还亲自创建"虎美玲艺术教育英雄模范基地",为培养豫剧艺术的新生力量,继续付出辛勤的汗水……

1990年,农历庚午年: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虎美玲(河南省郑州市豫剧二团)当选.2005年3月4日晚,河南郑州市豫剧院优秀剧目晋京展演活动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第一天演出的是常派经典剧目《大祭村》,剧中人物黄桂英分别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和她的得意弟子连德志及梅花奖得主杨红霞饰演。

虎美玲有很多荣誉:豫剧十大名旦之一、中国第七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8年,虎美玲头上又多了一个“光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文化部于2008年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同年,文化部公布第二批包括传统戏剧、曲艺等五大类共551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虎美玲作为豫剧传承人入选。 在虎美玲看来,“传承人”这一称号是对自己豫剧表演水平最大程度的肯定。

在近几年郑州市豫剧院排演的新戏里,虎美玲很少担任主角,而是甘当绿叶。“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多经历一次挑战,就能多成长一分。”不仅如此,虎美玲还吸收其他剧团的演员参与新戏演出。虎美玲说:“不管是不是我们团的,只要能推进豫剧的发展,只要对这出戏有利,对这个剧种有利,我们都可以吸收进来。豫剧界一定要团结,这样才能有发展。”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被誉为“今日中国之豫剧皇后”


在虎美玲看来,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戏曲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新演员缺乏,而是如何抓住青年观众。 “现在,戏曲舞台下面都是老同志,老戏迷比较多,年轻的观众比较少。舞台上有青年人来传承,观众也要有青年人,否则有人唱戏,没人看戏了。”虎美玲认为,培养青年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传承至关重要。

然而,在娱乐形式层出不穷的今天,吸引年轻人眼球并不容易。“电视、电脑等科技发达,青少年可以看的玩的太多了,戏曲面对的竞争非常大。”虎美玲坦言。

“不过,再难也要做下去。”虎美玲说,“戏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发扬下去,要去争取青年观众,不仅是要让他们去看戏,还要给他们讲戏,让他们爱戏。戏曲文艺工作者,应该多做点这方面的工作,即使再艰难、再辛苦,也要努力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