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自主招生!教育部公布“强基计划”!文末附政策全解读


教育部1月15日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


再见,自主招生!教育部公布“强基计划”!文末附政策全解读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据了解:强基计划将在3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招生,包括武汉地区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36所共招6000人,高考成绩占85%,达到这个门槛后才有资格参与强基计划。


再见,自主招生!教育部公布“强基计划”!文末附政策全解读


实施“强基计划”的背景


教育部在深入调研和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强基计划来了 ↓↓↓

强基计划的招生定位是什么?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哪些高校实施强基计划?


起步阶段,强基计划遴选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


相关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教育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及规模。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再见,自主招生!教育部公布“强基计划”!文末附政策全解读


强基计划的招生程序是怎么样的?


3月底前,试点高校发布年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4月,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网上报名参加强基计划招生。


6月,所有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6月25日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向有关高校提供报名考生高考成绩(不含高考加分)。


6月26日前,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学校考核的考生名单并公示入围标准。


7月4日前,高校组织考核。


7月5日前,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并公示录取标准。


具体招生程序图如下

再见,自主招生!教育部公布“强基计划”!文末附政策全解读


强基计划对于极少数具有突出特长的学生有什么特殊考虑?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录取。


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强基计划的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


强基计划的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是因为高考成绩在强基计划录取中将起到两方面重要作用:


一是作为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依据。

二是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强基计划改变原自主招生“降分录取”的做法,高校将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折合成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综合的评价。其中,高考成绩的占比不得低于85%。


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上有什么新举措?


01

强基计划将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


02

二是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03

三是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04

四是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再见,自主招生!教育部公布“强基计划”!文末附政策全解读


关于强基计划的专业解读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新马甲。


传统的自主招生,通过后可获取降分优惠,最高可降至一本线,然而强基计划的模式,是综合评价招生的一种类别,是在原来的综评招生模式上做了优化。


面向新世纪,面向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所以说教育部重磅发布的强基计划,是国家未来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强基计划是分省投放专业和招生名额的,这意味着强基计划是省内竞争。对省内考生利好的消息是,在强基计划里,并没有具体招生名额的限制。理论上不设上限,由高校自己决定。


而校考的15%的比例,占很大的决定性因素!考生的高考成绩是:(高考分数/750)*100×85%,695分折合为78.77分,691分折合为78.31分,685分折合为77.63分!这也意味着,如果依靠高考分数入围的话,折合成百分制后,绝大多数考生的分数差距在1-2分之间,高考在顶尖选手之间几乎不再具有区分度。


所以,为什么高校校考一定会成为拉开差距的重要环节?道理很简单:这些学霸们的高考得分率已经达到90%-95%,高考的区分度和选拔性功能基本丧失,高校急需在校考环节通过区分度来达到筛选目的。


所以什么时候,又该如何准备?


根据2019年6月份《国务院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新高考后,不再制定高考大纲,取而代之将会以新课标和高校选才要求为依据。这意味着,高考分数以外,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顶尖高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校考环节通过大量的竞赛知识和超纲知识来增加选才区分度;这也意味着,国内顶尖名校考察形式越来越灵活多元,课外知识的广度和创新性思维,远比只会考高分重要。


为了孩子今后的发展,从现在就该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