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弹壳去哪了?需要回收吗?

申华


坦克在射击之后,弹壳怎么处理呢?不同坦克对打完的弹壳处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人工丢出坦克仓的,也有自动抛壳机打一发丢一发的。曾经坦克炮弹打完后炮壳是需要回收的,但是现代坦克打完后弹壳基本都扔了!

对于坦克炮弹其实分很多种,早期的都是全金属药筒,但这三代坦克出现坦克炮口径增大,为减少为减轻装填手的负担,各国都研发半可燃药筒或全可燃药筒,这种药筒的特点就是上半截使用可燃材料,如果是全可燃药筒也就一个金属底座,开炮后这部分直接被燃烧殆尽,只剩下一个很短的底壳,开炮退出坦克内部占用的体积小,用自动装填机弹射出去也非常方便!

没有自动装填前,射击后的坦克炮壳自动掉落在坦克内部,然后人工将壳扔出去。当然不可能是打一发扔一发,坦克内部的容纳空间还是比较大,至少能装下一大半的坦克炮弹没有问题。对于战场上也不可能让理论射速一样几分钟将炮弹打完,因此装填手基本都抽空闲时间让炮弹壳扔出去,因为没有自动抛壳,全靠人力扔出去,特别对于老式的105mm坦克,基本都采用的全药筒弹壳,相当占据位置,清理也就麻烦很多了!

而如今主流的坦克西方是120mm,中俄125mm的炮管,基本全部采用半可燃或者全可燃药筒,炮弹发射后弹壳非常小,但不分炮弹药筒中间有1根传火管,也是十分占位置,因此一定程度上还是影响装填手工作的!

中俄的125mm坦克炮都源自于俄罗斯体系,都是采用自动装填坦克自动弹弹壳,这样弹壳不存在积压的问题,打一发就自动弹出去一发,全程轻松愉快无压力。

当然不是所有的自动装填机都装备有自动抛壳机,比如像法国的勒克莱尔的自动装弹机没法采用这种独立的弹壳收集器,他的上抛通道和自动装填机位置冲突。不过由于采用自动填装,弹壳的积压并不会像手动装填一样影响到装弹工作,如果弹壳内部不是太多,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至于弹壳是否回收的问题,以前采用全药筒的时候是需要回收利用的,现在嘛谁还回收呢?打一路丢一路,最后全给附近村子的人给捡回去卖废铁了!


狼烟火燎


一般来说老式坦克使用的炮弹在发生之后都会有炮弹后壳,当炮弹发射之后,坦克里面的发射手需要手动把炮弹壳推出来,如果这个时候坦克驾驶室里面的炮弹壳不多而又在战斗,那么可以暂时不需要处理,但是如果驾驶室里面的炮弹壳已经影响到空间使用,这个时候就会有专门的人员戴上手套进行清理,把炮弹壳从坦克的抛壳窗或者顶部舱门把弹壳抛出去的,坦克为什么普遍都穿着皮靴,那种可不是普通的皮靴,而是高筒耐热皮靴,就是为了不让炮弹壳给烫到,二战时期德军和苏军的坦克在侧面都设置有抛壳窗,方便丢弃弹壳。

以前坦克都设计有抛壳窗,不过如果在战斗期间打开顶部舱门或者在坦克侧面设置抛壳窗都不好,首先在战斗期间顶部舱门容易遭受敌人的手榴弹攻击,弄不好全车人都会阵亡,很多国家规定在战斗期间不能打开坦克的顶部舱门。其次在坦克侧面设置抛壳窗严重影响坦克侧面的装甲强度,很容易被击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从炮弹入手,研制出了半可燃药筒,这种炮弹在发生之后,只留下底火或者很小一个金属壳,这样占用的空间就大大减少或者不占用,很大程度解决了坦克炮壳过大的问题。


全民小舅子


▲美国的M829A3尾翼稳定托克穿甲弹使用的就是全可燃药筒,因此发射后,不会产生啥弹壳(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世界上主站坦克使用的弹药一般主要使用的药筒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全可燃药筒(比如西方大部分国家的120毫米坦克弹药),另外一种是半可燃药筒(比如俄罗斯的125毫米坦克炮使用的弹药)。

▲俄罗斯的125毫米坦克弹药药筒部分使用的半可燃药筒,发射后一般会留下一个金属底座(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坦克发射全可燃药筒弹药的时候,弹药在发射后,药筒也就跟着发射药一起燃烧殆尽了,故而也就不存在所谓弹壳去哪里的问题了,而在使用半可燃药筒弹药的时候,通常在弹药发射后,其只会留下一个弹药底部的一个金属底座,这个底座通常由两个办法进行处理,其一通过抛壳窗直接抛出去,其二有的坦克会在坦克内部安装一个收集带来收集这些弹药的金属底座,而前者多见于一些使用了自动装弹机的坦克上(比如俄罗斯人的T72系列等),后者多见于一些人工装填的坦克上。

▲俄罗斯的T72系列主战坦克的炮塔顶部后端都装有一个抛开窗(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现代坦克弹药在使用完成后一般是不会留下什么弹壳的,顶多就是一个小小的金属底座,故而也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将弹壳重新放回弹药箱里面的问题了。


军武次位面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当过兵的都知道在战场上很多使用过后的东西都是要回收重新利用的,不管是炮弹的弹壳还是子弹的弹壳,这里除了涉及到一些军事机密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省钱。众所周知,在战场上子弹的弹壳是有专人收集的,那么坦克的炮弹发射后弹壳是如何处理的呢? 由于坦克的内部空间很小,因此在执行任务时,大多装备40到60枚左右的炮弹。



在第一代坦克中,炮弹发射后弹壳会被坦克兵手动退出,掉在坦克的地上。由于炮弹在发射后会产生高温,因为坦克手在收集弹壳时要带着专用的手套和长靴才行。 在收集好这些发射后的弹壳后,坦克兵会将它们从抛壳窗或者顶部舱门抛出,由专人跟在坦克的后面来收集。不过由于经常打开舱门,在战场上会非常容易遭到敌人的手榴弹攻击,将坦克打穿,因此现如今的坦克已经抛弃了这种设计。



现在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大多使用的是半可燃药筒,也就是说炮弹发射完后只会留下一个底火和一个金属小壳子,这样不仅不会占用坦克的内部空间,同时也方便收集。这些发射后剩下的东西会被统一收集,在战场上可以通过抛壳窗仍到坦克外面。不过除了人工收集外,也有坦克是通过自动抛壳机将弹壳抛出的,比如我国99式主战坦克。

不过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和平时期演习时,这些弹壳还会回收之后作进一步处理,而不幸战争真的爆发了的话,现代化战争早就不是老式的战争模式了,没有国家会在乎炮弹弹壳那一点点可回收的价值,基本上都直接抛弃了,因为和有可能下一秒整个坦克都变成了废铜烂铁。就算将那些弹壳搜集之后统一回收加工,时间上来说这批弹壳很有可能还没到工厂下一批炮弹也早就从兵工厂里生产出来了。 有人说,那到时候开战,我直接去战场上捡炮弹壳,是不是也能赚一笔?呵呵,若是你能保住命的话,说不定真的可以哦。


李三万的三万里


要看具体的时代了,如果是上世纪90年代前,完整的黄铜药筒是相当占地方的存在。当年很多的照片都能看到坦克周边满地的黄铜药筒,像“黑豹”等炮塔上有专门的舱门,可以方便向外抛弃药筒,敞开战斗室也是如此。但对于大多数坦克而言,经过连续作战后,在间隙手工往外扔药筒,再补充弹药,曾是坦克兵四大累之一。

到主战坦克时代,部分型号有了专门的舱门设计,代表是T-62和瑞典的S型坦克。但类似的设计可能在炮塔上产生一个潜在的弱点。

新一代主战坦克,例如M1开始使用可燃药筒。完整的弹药装填后,可燃药筒燃烧产生的残渣随火药气体被吹出炮膛和身管,但仍然有专门的弹托遗留下来,这些弹托的尺寸比原有的黄铜药筒要短差不多5/6,但仍然需要集中起来送到弹药存放点去,作为补充弹药的凭证之一,大约相当于早年用瓶盖换啤酒(玩笑了)


强武堂


这个问题答过。

直接拷贝粘贴就好了,所以说啊,要想知道最新的答案就赶紧关注W君吧,这样就不会在炒冷饭的问题上看到几个月前的答案了。


目前很多的坦克还在使用手动装填机构,退出的炮弹壳就会散落在炮室。

尤其是早期的一些坦克使用的炮弹依旧是全金属弹壳炮弹,因此这些炮弹壳还是会散落于炮室的地板上。

这里就有一个误区——坦克不是机关炮,虽然一个训练有素的装填手可以每9秒让坦克开一炮,但是坦克很难持续开火。一辆坦克的备弹量大约是35发-48发。这样高强度的开火也会让坦克在几分钟内就打光炮弹,很明显这样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所以坦克开炮大部分情况下就只会在一段时间周期内只开2-3炮。这样的情况下弹壳很难堆积满炮室。有时间的时候清理一下就可以了。

对于安装了自动装弹机的坦克,大部分设置了抛壳口。

在开炮后,坦克的弹壳就直接从抛壳口抛出了。

如果要说原理——那么看看抛壳机构的结构就好了。

上图就是一个自动装弹机的抛壳过程。

如果配合坦克内部设计的话,坦克在炮塔上还有一个开炮后会打开的抛壳窗口

就是这个小盖子。在联动机构的驱动下,抛壳的时候会打开。

在安装了自动装弹机的坦克上打炮就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了。

就可以一路走来一路打


军武数据库


坦克回收空弹壳想法是不错,但实行起来却面临很大难题。最主要的就是坦克内部空间非常宝贵,除了预留给乘员的地方外,其他的空间基本用来存储炮弹了,也就没有多少地方来放空弹壳了。换句话说,空间与其用来储存空弹壳,还不如多放些炮弹实际。另外能给乘员尽可能多的空间,多些人性化的设计,会提高乘员舒适性,这个可以提高人员战斗力。


青苔阶


当然要回收,不然



帅的伤自尊


西方坦克大多采用整体式弹药,发射药桶可燃烧,金属底座薄而小,收纳占不了多少空间,战斗、训练间歇清理就行。俄罗斯体系坦克炮弹大多采用分装式弹药,发射药包完全燃烧,不存在壳体。两种弹药各有优势,整体弹药的发射药可保裹长颈比大的穿甲弹芯,穿甲能力强;分装弹药的弹和火药分离,有力于采用自动装弹设备。


瑞比亚


部队演练打靶除了子弹壳以外几乎所有蛋壳(一些特殊的弹头也是要回收的)退伍十几年的。还是想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