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真算明君嗎?其實他刻薄寡恩、自私狹隘

西漢“文景之治”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文”是指漢文帝,“景”就是我們要說的漢景帝,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劉恆的兒子。

如果我們將中國曆來皇帝來個運氣排行榜,漢景帝劉啟肯定算是運氣最好的其中一個了。在各個朝代,接任皇位要按長幼、嫡庶排隊,排在第一的就是太子,後面的都是備胎。漢文帝所有兒子當中,排在劉啟之前的還有四個兒子,劉啟只能排名第五,本來離做皇帝還很遙遠,可沒想到前面四個當哥哥的全都死光了,就這樣,劉啟搖身一變成了排名第一的太子了。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啊!等於說上天已經給他安排好了,這運氣可不是一般的好啊。

漢景帝真算明君嗎?其實他刻薄寡恩、自私狹隘

漢景帝劉啟登基當皇帝的時候是31歲,在位16年,活到了47歲。史書上評價劉啟說:漢景帝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番策”,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漢文帝的“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稅負;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並且為他兒子漢武帝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文景之治”是後人一直公認的繁榮盛世,這樣的名垂青史是多少皇帝的夢想啊!漢景帝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就實現了這樣的夢想,運氣之好連他自己都沒想到。也正是漢景帝的運氣太好了,所以他的昏庸就被人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真實的漢景帝是個怎樣的皇帝呢?蘇東坡的弟弟蘇轍曾給漢景帝定了16字評語:“忌刻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蘇轍的意思是說,漢景帝心胸狹隘,為人猜忌多疑,薄情寡恩,毫無容人之量,跟他老爹沒得比,差了不止一個檔次。評價真是入木三分、一針見血。

漢景帝真算明君嗎?其實他刻薄寡恩、自私狹隘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以下的一些事情中就能看得出來。

史書記載,漢景帝年少的時候,就做過一件渾不楞的事。有一次吳王劉濞派兒子到京城來覲見皇帝。這個吳王劉濞是劉邦的親侄子,在歷史上也有點名氣,不是一般的人,和明朝燕王朱棣有得一比。劉邦當年打天下平叛英布的時候,劉濞就跟著一塊兒打仗,是劉家後代裡面最生猛的。所以後來,劉邦就把自己老家的根據地沛縣封給了他,讓他當了吳王,當時劉邦擔心他將來會造反,就特意跟他說過:”咱們都是姓劉的,將來你可不能造反啊!“,就是這個讓劉邦都有所顧忌的劉濞,兒子居然死在了漢景帝手上。

原來當劉濞的兒子來到京城的時候,當時漢景帝劉啟還是太子,堂兄弟二人見面挺高興,兩人相談甚歡。就在他們一塊兒下棋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兩個人吵起來了,劉啟居然抓起棋盤砸向對方的腦袋,竟然就把他堂兄給砸死了。估計就是下棋過程中,劉啟輸急了眼,同時他堂兄態度也不太好,都是公子哥嘛,惹怒了脾氣暴躁的劉啟。且不說誰對誰錯,只為了一盤棋,劉啟就對堂哥下此狠手,足以看得出他胸懷之小,而且剋制不住內心的衝動。作為太子,把諸侯王的兒子殺了,國法是不能把他怎麼滴,但是後來的”七王之亂“,那也是他叔叔吳王劉濞記恨他的原因之一。

漢景帝真算明君嗎?其實他刻薄寡恩、自私狹隘

從此之後劉濞就生病了,那是自然的。這殺子之仇奪妻之恨,從古至今都是無法化解的。再後來,劉啟當上了皇帝,吳王劉濞就從來不到京城去見他,也不去彙報工作,催得急了,乾脆就寫個病假條,總之身體不好。當然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怎麼回事,可是劉啟還是不依不饒,非要派人去查實,到底是真病還是假病。這哪經得住查呢,隨便一查就知道了,結果問題就嚴重了。劉啟心說:原來是我殺你兒子你不服啊,你還想怎麼著?想跟我死磕嗎?

漢景帝那時登基沒多久,他手下有一個大臣晁錯,給他出了一個點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削藩令”。什麼是削藩?直白點說,就是把當年劉邦分封給各個兒子、侄子的封地收些回來。但是,這送出去容易收回來難啊!你送給別人東西,送出去時別人肯定高興啊,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你又要收回來,那別人該怎麼想?可漢景帝一聽,覺得這是個好主意,於是立即下令實施。

漢景帝真算明君嗎?其實他刻薄寡恩、自私狹隘

這一推行下去,正愁找不到造反藉口的劉濞,一聽馬上就跳起來了:得,你敢削我的地,我就造你的反!於是吳王劉濞就召集了六個藩王,打出了“清君側”的口號一起造反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清君側”的意思是皇帝是好的,就是身邊出主意的大臣太壞了,我們要替你把它清除掉。這一看就是個幌子,後來這個口號朱棣也用過,明明要搶侄子建文帝的皇位,非要說是“清君側”。就這樣,給皇帝出點子的大臣就倒了黴。原本漢景帝想的簡單,以為只要一本文書,下個通知,這些藩王就會乖乖地把原來分給他們的土地給送回來,頂多也就吵吵鬧鬧發洩牢騷而已,可沒想到竟然是七國一起起兵叛亂。

漢景帝真算明君嗎?其實他刻薄寡恩、自私狹隘

要對付這七國幾十萬造反大軍,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漢景帝慌了神,怎麼才能退兵啊?為了平息此事,漢景帝竟然一狠心,就直接把出這主意的晁錯給腰斬了。你們不是“清君側”嗎?不用你們來清,我自己清,我把出主意的晁錯、你們口中的奸臣小人已清除掉了,你們該回去了吧?漢景帝這樣做,很明顯就是玩的丟車保帥的套路。

儘管這個“削藩令”政策是晁錯提出來的,但是人家也是為了你皇帝好,為了大漢江山考慮;而且當時也是徵得了你漢景帝的同意,包括滿朝文武也都同意了。結果呢,現在這錯就全算到了晁錯身上。哎!誰叫取名“晁錯”的呢?殺掉晁錯表現出了漢景帝沒有擔當和薄情寡恩的一面。

漢景帝真算明君嗎?其實他刻薄寡恩、自私狹隘

而且晁錯死了以後,這七國叛軍並沒有停下進攻的腳步,原本“清君側”只是一個口號而已,實際上就是衝著你皇帝來的。但是不能不說,漢景帝劉啟的運氣實在是太好,就在叛軍快要攻到滎陽的時候,他身邊出現了一個人,三下五除二就把“七國之亂”給平定了,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周亞夫。

周亞夫是漢朝開國名將周勃的兒子。我們上小學時讀過一篇課文,叫《周亞夫細柳營的故事》,講的是漢文帝視察邊關,發現周亞夫治軍嚴謹,認為他是國家的棟樑之才。就在“七國之亂”最關鍵的時候,也正是周亞夫站了出來,為最後平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漢景帝真算明君嗎?其實他刻薄寡恩、自私狹隘

按理說,漢景帝應該好好感謝周亞夫,可是漢景帝偏偏就不是這麼想的,他首先考慮的是你周亞夫服不服我呀?結果他搞了一場測試。

有一次,漢景帝把周亞夫叫到宮裡來,說請他吃個飯。菜端上桌了,古人是分餐制,在周亞夫的餐桌前,侍從上了一大塊剛剛煮好的肉,但沒有給筷子。周亞夫就問旁邊的侍從要筷子,這個時候漢景帝發話了:

“老將軍,你還要筷子幹什麼呀?你直接拿手吃不就行了嗎?”

漢景帝真算明君嗎?其實他刻薄寡恩、自私狹隘

看看,這叫什麼話呀?漢景帝不給周亞夫筷子的目的,就是想讓周亞夫在他面前服服帖帖的:我讓你幹什麼你就得幹什麼,我讓你要什麼你就只能要什麼;我不給你,那你就不能要。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耿直的老將軍看到皇上這樣對待自己,氣呼呼地站起身就走了,結果就讓漢景帝起了殺心。

不久之後,周亞夫要兒子給自己買了500副盔甲,打算在自己死後,作為陪葬品一起下葬用。但是就因為這事,有人告發周亞夫,說他想造反。漢景帝一聽就信了,馬上派人去審問周亞夫。在查明實情之後,竟然給了周亞夫這麼一個結論:拿這些鎧甲陪葬,說明你周亞夫活著不能造反,死了也想造反,其心可誅!因此就把周亞夫下了大牢。周亞夫哪受得了這個冤枉啊?到了大牢裡面,就乾脆絕食了,絕食五天之後活活餓死。這麼一位對朝庭有功勞、對自己有大恩的將軍,因為沒有對他表現出“臣服”,就被活活餓死在獄中。可見漢景帝的刻薄寡恩真不一般!

漢景帝真算明君嗎?其實他刻薄寡恩、自私狹隘

人們都說“虎毒不食子”,漢景帝是怎樣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劉榮的呢?本來按照規定長子劉榮已被立為太子,可漢景帝就因為不喜歡他的母親慄姬,就無緣無故地把他的太子之位給廢了,廢了也就廢了吧,不!還要給他羅織罪名,直到把他活活逼死。這哪有一點父子之情?

漢景帝真算明君嗎?其實他刻薄寡恩、自私狹隘

史書上對於漢景帝的評價褒貶不一。有的人說,漢景帝是十分難得的治理人才,他在位期間,使得漢朝繁榮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為漢武帝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也有人說,漢景帝在溫和的外表下面,其實有一顆冷血的內心,他是重用賢臣,但是過後又兔死狗烹,過河拆橋,令人心寒不已。這,大概也是中國曆代多數帝王的共同德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