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之父:为补贴经费他卖面条,研究战机50载,家人不知他做啥

歼-10之父:为补贴经费他卖面条,研究战机50载,家人不知他做啥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国际军工业掀起了研造第三代战斗机的热潮,在各强国的暗暗较劲下, 如井喷般,各式第三代战机纷纷横空出世,“F—16,苏—27,幻影······”相比美欧和苏俄日趋完善的三代战机序列,我国在那时仍然使用着老旧的二代战机,性能上,早已经远远落后于当时各大国。

借着改革开放的档口,我国也先后逐渐接触了世界先进战斗机,各大国也竞相欲向中国兜售第三代战机,如俄军的米格-29,法国的幻影序列,就连美国都曾向中国抛出过橄榄枝,有意向中国出口简配版F-16战机。一时间,国内对三代战机到底是全套进口还是自主科研展开了激烈争论,一层厚重的阴云笼罩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头顶,经久不散。

深思熟虑后,国家高层取居中之法,既要先进口俄式三代战机快速形成战斗力,同时也不能放弃国产战机的研发,两件事要齐头并进,一边都不能落下。再后来,随着歼—10战机升空翱翔,中国正式宣告打破了世界各国的技术封锁,国产军工航空业开始挺直腰杆站了起来!

讲起中国三代机,就不得不说这样一个人:他在航空领域躬耕五十载,国家飞机设计战术性能气动布局专业组主创之一,建起中国首个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室;他长期从事歼-8、歼-7C以及歼-10飞机的研制,后来他被誉为中国“歼-10之父”;他的盛名远扬在中国乃至世界航空研究领域,这个人就是宋文骢 。

歼-10之父:为补贴经费他卖面条,研究战机50载,家人不知他做啥

(图为宋文骢院士)

传奇人生—志愿军老兵变设计所专家

歼-10之父:为补贴经费他卖面条,研究战机50载,家人不知他做啥

(图为年轻时的宋文骢)

宋文骢是云南人,生于民国中期,青年时参投身革命,参加了解放战争,建国后加入人民志愿军,直到考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宋文骢已然是一个多年战阵的解放军军老兵了。曾经在长春第二航校和哈军工的求学让宋文骢自那时候起就决意要将

微薄的一己之力全部投入到国家的航空建设上去。

民国末年,还是学生的宋文骢接受了共产主义先进思想,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云南民主青年同盟”,成了一名革命志士;建国前夕,宋文骢已是人民军队滇黔桂边纵队的情报组干部了;建国后,他因为长久以来的飞行员理想,考进长春空军第二航校,令宋文骢没想到的是,他却落选了飞行员,只能选择成为一名地勤机械师,但他没有丧气。

不能亲驾空中战马,那当一名好机械师替飞行员们养护“爱马”也好,宋文骢秉着这样的想法,苦练技术,在抗战前夕,提前从航校毕业,成为了志愿军战士,在空军九师27团担任机械师,还在部队领导的介绍下入了党。

战争结束后宋文骢考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三期空军工程系飞机发动机专业,毕业后,他先后被分配进“东风”项目和601设计所;自此,宋文骢开启了他后半生研发战机的伟大航路。

咬定青山不放松,隐姓埋名二十载,一定要做出中国自己的先进战机!

歼-10之父:为补贴经费他卖面条,研究战机50载,家人不知他做啥

(图为歼—10研发过程留影)

1982年2月,首都召开了我国新型战机研制方案评审论证会,会议主题是评审我国急需的新型歼击机设计方案。宋文骢的团队本来并没有完备方案,但会前时任航空工业部军机局副局长王若松盛情邀请宋文骢也在会议上一展所想,就给为他们争取了

一刻钟的发言时间。

也就是这一刻的时间,奠定了国产自主三代机的先决条件,宋文骢的汇报在会议现场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第一次觉得,国产自主三代战机,不是空穴来风!

当时国内对空军建设持两种观点,一派主张直接全套进口国外先进战斗机,不仅能快速列装增强空中武力,更有助于借鉴国外先进航空技术;另一派就是以宋文骢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力主中国自主开发三代战机。

两派主张各有利弊,进口国外战机对本土航空工业打击沉重,优质资源都要分给进口战机,购进苏-27的协议金额竟超越了自建国以来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投入总额。而宋文骢等科研人员则认为尽管自研战机耗时耗力,但对中国航空工业意义重大,甚至关乎着中国能不能成为航空强国凭借自己的空中力量守护国家安全。

在歼-10之前,中国航空技术与美国相差,而在歼10之后,这

“天堑之隔”竟被缩小成相差二十年的“浅沟”,到现在的歼-20序列,我国已然身居世界领先水平;可在这辉煌的背后,是当年那些科技人员宁肯砸锅卖铁也要坚持科研的坚决奋斗。

歼-10之父:为补贴经费他卖面条,研究战机50载,家人不知他做啥

在歼—10的研发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政策中心倾向于民生领域,军工领域得到的扶持力度远小于经济建设,争取来的大部资费都用来购进国外战机及其相关设施,这对本就经费紧张到极点的国产战机研发组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在那个年代,研发一款高精尖的三代机序列,起码要近百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可是宋文骢的团队,连一亿都没有。怎么办?两个字,“省”“凑”,除了研发项目必需,能省则省!除了偷盗抢劫,能凑就凑!连身为设计师的宋文骢,为了补贴团队经费四处借钱,为了维持家里开支,都不得不在下班后上街卖面条筹钱。

而且开发战机这种对保密要求极高的科研项目,对参与的科研人员也是极大的考验,“三过家门而不入”对他们来说,还真不是一句玩笑话。项目需要,常年离家,经费周转不开,有时辛苦工作却连基础工资都要拖欠好长时间。

面对亲友的不解,连解释说明的权力都没有;可就是这样的艰辛而又不为人所知的科研工作,宋文骢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自从他开始跟进歼—10的科研项目,就严格恪守着国家机密的保密条例,隐姓埋名,前后近二十年的歼—10项目,除了项目科研人员和国家高层领导,愣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宋文骢在干什么工作。

直到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尊为“歼—10之父“,家人们才知道他没有改行做牙医,而是为国家立下了不下于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就是在以宋文骢为首的研发团队这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意下,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历时二十年,终于才让这华夏的苍穹上翱翔着祖国亲手“蓄养”的歼—10雄鹰!

歼-10之父:为补贴经费他卖面条,研究战机50载,家人不知他做啥

(图为歼—10首飞)

2016年3月22日,宋文骢于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6岁。无人不扼腕长叹,为之凄然,因为再过一天,就是歼-10的18岁生日,可宋老,都没有等到自家“孩子”的“成年礼”。

歼-10之父:为补贴经费他卖面条,研究战机50载,家人不知他做啥

(宋文骢院士追悼会)

纵观宋老八十六年人生

,极富传奇色彩,历经了数次身份转变:从早年求知报国的有志青年,到投身革命斗争的侦察老兵,再到建国后和情报打交道的谍报人员;从航校的备选飞行员变成部队的地勤机械师,又从哈军工毕业成为战机设计师,最终带领中国航空工业跨出了战斗机现代化自主研制能力的大飞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