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发展会不会冲击中国的实体经济?

用户101342963387


中国电商发展不会冲击实体经济。电商事实上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很多人误认为电商伤害实体经济,其实是觉得电商跟街上商场、超市的萧条有关。过去,市中心的大型商场和综合性大超市人满为患,非常热闹。但近年来却变得比较冷清,人流量和销售收入都不复当年辉煌。正是因为如此,阿里巴巴和腾讯已经在实体零售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投资入股了很多大型零售企业。

比如阿里已经投资或控股了联华超市、新华都、三江购物、苏宁、银泰商业、居然之家、高鑫零售。而腾讯也投资了步步高、家乐福、永辉超市、海澜之家等实体零售企业。

大润发创始人在大润发被阿里收购后,曾因为一句话“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句抱歉都不会说“而走红网络。

但实体企业尤其是实体零售企业之所以经营变得困难,与电商并没有多大关系。可能与土地成本或者说房租的高涨关系更大。由于我国的土地财政机制,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用地的土地成本直线上涨,商铺租金也水涨船高,对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负担。实体零售企业的经营越发困难。以前几百万就能开个小工厂,现在几千万投入连办工厂的土地都拿不到。零售企业的高额店铺租金也使得商品在实体店价格必须很高才能有利润。

从本质来说,电商以及电商产业链上的物流(快递)、支付系统都提高了社会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电商其实也变相降低了实体店对店铺面积的要求,降低了实体店的成本。

中国土地成本、房价、房租是不以电商经营为转移的。没有电商,工厂的土地成本降不下来,店铺的高额租金也降不下来。这些才是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原因。而电商的发展其实是有助于降温实体店铺的租金的。

昨天上海刚刚开业的美国大型会员超市costco的火爆,也证明了打败实体零售企业的不是电商,而是实体企业的经营落后。同样是实体零售企业,其他企业经营困难,而costco收取299的会员费后还需排队几小时才能进场抢购。只要服务好、商品价格合理,哪怕电商再多,实体企业也还是会被消费者所青睐的。

电商是一种销售方式,是理念,是工具,它不是经济不景气的原因,恰恰相反,过去二十年电商的发展,才是中国经济最成功的地方。电商带动了快递行业,继而发展出了外卖行业等各种新经济方式,成功地把互联网的高效与传统产业的改造结合起来,带来了中国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帮助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电商的发展只会帮助实体经济,而不是冲击实体经济。


上林院


互联网经济是在国内已经失控泛滥了,但是传统模式的经营模式更是更多人赖以生存的维系,当更多人的利益受损时,他也是扰乱经济秩序的罪人!

很多人说,互联网电商产业改变了中国,不错,是改变了中国,但是必须要看这个改变是向好的方向改变还是向坏的方向改变!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繁华,变成现在的萧条,以往的富裕变成现在的破落!而财富已经集中到个别人或者个别行业手中,难道这是好的现象?那些鼓吹电商的人,你们现在赚钱难道比以前更容易了?

国外对互联网电商是控制性经营,比如对亚马逊管控十分严格,线下必须有店,价格必须一致,加上配送费,价格是高于实体的,扰乱市场经营行为绝不允许,你有事不想出门就付高价网购,线上线下共生共赢。国内是电商超低价抢占市场,价格打开,比价效应下商家是微利经营,利润不足,只能从人工材料上克扣,没有流量就没有销量,然后要付出没有止境的线上房租,最终只有电商寡头和后面的股东独赢,线上线下双输。马云如果真的是一个商业开拓性的领军人物,那么,为什么没有一个国家引进这种马云式经营模式来做大工商企业?

汽车的出现是进步,但是却不去制定道路交通规则,那 对交通设施,马车,甚至是行人造成的危害会有多大,大家心知肚明。


射程2200米


不说这些废话,三亿以上人靠传统商业生存,现 在换来的是几个平台的暴富,产品没有提升什么,只是一味的便宜,便宜。购物的观念是便宜,至于质量是次要了,是什么原因,模式造成的。假冒伪劣会说本来商品就那么多钱是传统的二道贩子让那个物价上涨。新的模式是厂家对消费者。这是进步。真的是这样吗?那为什么要到商场去试穿,到网店去买,买了之后说感觉不一样。然后说我五十买了和你一千一样的东西,原来实体商人是那么黑。噢这就是现实


美好的奇迹


电商一定会影响到实体经济。

电商的本质是经销商加零售业,

领商者是平台,为了销量一定会压低出厂价格,压缩了实体经济的利润使实体经济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电商延生到哪里,哪里就潇条。

因为电商以低端价格取胜!违反了商品能高能低的市场规律。



用户2914863520049


有一次做出租车,中途司机开到加油站,司机说怎么今停修了要一个月呀,我探头看了看可以加汽油呀,司机解释了一下,哦原来出租车加气的。司机问工作人员,什么原因,工作人员说,里面有个小零件要从国外买回来,寄过来要一个月,我沉思了一下,想想国内就没有这个零件吗,可以在电商平台去找呀,电商平台上有吗?我们应该可以做出更好的零件呀,为什么要国外的!!!


老马口青年


实体店没有死:大家越来越感受到实体店太难做了,开什么亏什么,被互联网电商冲击得体无完肤,加上高房价传递过来的高房租一地鸡毛,这次疫情后加重是必然的,都感慨小区周边这么多人真的不需要我这个实体小店为他们服务了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当然需要,但他们需要的是你的服务,而不是你的商品。由于电商的直接通道,货物和你一样,买卖更便捷,价格更低廉。所以实体店想通过买卖进行盈利的,劝你尽快停手。(除了药店这类特殊买卖商品,由于网上的限制还会长期存在)实体店以后要想突破只能是提供服务,你可以看看现在的实体店是什么?美容美发店,按摩推拿店,房屋中介店……无不是需要面对面形式的服务,但他们比较传统,属于红海搏杀了,你要找蓝海服务。

如果看到个买卖类的店铺能长期存活的,那一定也是粘附了服务特性,比如小区门口便利店,明明都是超市有的还卖得贵为啥能活,因为提供的极大的服务便利性,客户购买物品的超低时间成本,享受的快递代收发服务等等。以后一定是个无服务无实体的时代。服务的范围也将远超出你的所有想象。

看看这个惊人的例子,有个社区门口在比较背的临街处有个60平的小便利店,店主很快撑不住了,高额的房租基本吃掉小店所有的流水。这地段说近不近说远不远,也没什么客流。等待无疑是坐以待毙。店主老公是个互联网公司的人,通过策划直接建议将六十平小店改造成一间只有一个乒乓球台的专业乒乓球馆,从地板到灯光都使用乒乓球专业用具,俨然一个专业小训练室,装上自动门禁,系统采用客户在app小程序上选择时段提前预定支付的方式,到时拿到开门密码,无人服务,自主使用场馆。头一两个月预订量不多,慢慢出现饱和预订,尤其节假日周末。

其实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创新是有调研的,附件临近的几个小区也有乒乓球台,但体验很差,台子是水泥地,还没网子只能用砖头,晚上没有照明无法玩,白天太阳晒得睁不开眼睛,露天地面湿滑等等,附近的健身馆有乒乓桌的20元一小时,很多学员上课很嘈杂,自己和教练的互动也容易被隔壁干扰,还需要会员办卡,经常在自己合适时间去了还没球台。另外没有中央空调热,人多通风也不好,整体体验也不好。

而这个改造的乒乓馆就不同了,在时间段内完全独享,安静自主,场地用具非常专业,可以小程序约私教练,带有空调,带新风系统,带独立的更衣淋浴,另外把毛利高的饮料和热卖小食物作为附带销售摆在边上,收费基本和健身馆一致,这一对比优势就出来了,人气越来越旺,邻居们在群里到处转发,很快火了起来。

再看看小店的盈利方式,已经从以前单一买东西盈利,变成了按时段收场租,和乒乓私教的合作分成,附带品销售(乒乓球、球拍、饮料、零食)的复合式收益,场租还可以在后面客户量加大时进行分时分段定价,提高收益。另外一个巨大的隐形利益,积累了一群周边社区的客户会员,这个为以后各类互联网推广和其他会员式营销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可以合作团购等,小店主人也从之前12小时守店变成每天过来半小时,打扫下卫生,补充规整下货品。释放出一个完整人力成本,真可谓乌鸦变凤凰,成熟后他们还想再与此结合已有会员,做更多的实体服务。

在我来看这个案例是个成功的找到自己的核心服务点,并与时俱进重新的定位,在找到社区实体店和客户之间的切入点后,基于当前互联网经济,线上运作线下服务及积极积蓄会员,所谓的会员得天下的最新服务理念,把一个传统落伍的小卖部,变成一个为大家运动提供服务的场所。随着这次疫情后,此类小规模健身场所所独有的隔离性,或许成为更大的优势,能比人员较多较聚集的大型健身场所更让使用人安心。

借此思路,把乒乓球馆服务项目换成任何一个符合社区深层服务的项目,以此思路嫁接在传统实体上,我们的社区实体将继续会多姿多彩,散发多元、精细、专业的优质服务能力,所以实体店新的机会才敢刚开始!


符号坊主


中国电商的发展必然会冲击实体经济,我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将实体经济的衰败完全归咎于电商,也有失偏颇,毕竟有的实体经济依靠电商也活得更好了。


电商的冲击


电商带给实体经济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电商的出现将实体销售拉入竞争的陷阱。电商和实体店铺本质都是在做销售,两者互相补充,同时也互为替代。电商由于更少的店铺、人工等成本,运转费用远低于实体销售,这就会带走很大一部分实体销售的客源。而实体销售为了竞争,只能被迫展开和电商的价格战,显然,很多实体销售(经济)被生生拖垮。


第二,电商的发展压缩了实体制造业的发展空间。电商带来的价廉物美在造福消费者的同时,也带给了供应商更大的压力。由于电商规模越来越庞大,实体制造业、供应商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渠道(电商)出货,而电商由于站在更重要的位置,拥有更强的议价权。在电商之间的战争中,实体经济除了要面临不同平台的压力,还要配合电商平台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电商降低了实体经济的利润,对制造业而言,无疑会阻碍其研发创新的脚步。


第三,电商打破了实体经济薄利多销的规模经济。我在第一点中讲到,电商和实体店铺本质都是做销售,电商降成本主要依靠压缩中间费用,而实体店铺降成本主要依靠规模经济,以此保持利润。伴随电商的发展,其省时省力的优势带走了很多客源,加上宅文化的不断扩大,实体店铺的流量越来越少,规模经济难以为继。


当然,实体经济的的颓势和其自身发展也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浪潮下,用地成本上升引致店铺租金上升,无法形成规模性仓储带来存货单位成本高,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这一系列费用带给了实体经济更高的成本。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的快节奏生活本身就减少了消费者空闲时间,截断了实体经济的流量,而稍有时间的老年人消费能力并不那么强盛,这带给了实体经济更低的利润。


但是,我认为在未来,实体经济依旧有机会恢复荣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休闲时间的增加会给实体经济机会。


一亩三科技


近年来,在房租、人力成本上涨以及电商发展的冲击下,传统百货店闭店已经屡见不鲜。北京两大百货业零售商店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和百盛太阳宫店均因无法扭亏为盈于去年11月闭店。有声音指出,实体店的倒闭未来将演变成一种常态。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传统百货商场如不能跟上时代变化进行转型升级,必然会被淘汰。因此,传统商业街区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丰富体验业态,由传统销售场所向社交体验、家庭消费、时尚消费、文化消费中心等转变。“我现在逛商场都不是为了买东西,多数时候是为了吃饭、看电影、做美甲,或者去店里试一下拿不准码数的衣服或鞋。”在北京工作的白领小刘告诉国际商报记者,虽然不再以购物为主要目的,但是自己当前对逛街的热情仍然很高,因为商场能够提供综合的休闲体验,这是在单纯的网络购物中享受不到的乐趣。

  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分析称,在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获得商品的云消费时代,传统百货的购物模式已经不再受消费者青睐。未来,社区的生活服务体系应当是社区的宜居生活中心,更加注重业态结构的体验化,增加更多的餐饮、休闲娱乐、儿童游艺等企业的比重。

  此外,赖阳还建议商业中心在转型发展中注重品牌结构的时尚化,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品牌选择,不再以主流的传统购物中心里的品牌为主,而是更多地引入体验感更佳的“快时尚”。这种发展理念不仅适用于零售业,同样也适用于餐饮业。赖阳指出,消费者的用餐习惯已经从过去的大桌吃饭更多地转向几个朋友小聚,因此时尚小馆会更加符合当下消费者的需求。

  另外,消费环境对消费者的体验也有着很大影响。赖阳认为,传统的灯光明亮的卖场已不再满足当下的消费者,需要有更多时尚的艺术化元素来愉悦消费者的感官。同时,还要注重商业生态多样化,不要一味地引进大品牌、旗舰店,而应更多地增加小经营体量店铺的比重,提供更多可逛、可玩的寻店乐趣。

  对于实体店所面对的房屋、水电、租金、人员等经营成本偏高的难题,赖阳建议在未来的发展中把各种服务整合起来,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包括业态的融合与内容的融合。可通过第三方资源整合平台,尽可能地把社区服务的终端整合在一起,比如整合服务,把早餐、缴费、再生资源回收、家政等功能进行整合,形成类似于7-11便利店的模式。“我们要更多地鼓励品牌商家相互对接、联合、融合,把大家的资源融合在一起去发展,而不是每个企业从头做到底,发展众包和企业、品牌商之间的共享和共赢。”



简史资深宅


一定会!实体经济(产与销),产还是那个产,销售分电商商铺和实体铺面,电商商铺寡,实体铺面众,电商商铺牵扯面少,实体铺面牵扯面广(包括商铺租售,员工聘用,私人运输人员,实体铺面租售不出去,员工大量失业,运输人员大量减少等等牵扯太广。然后市场不繁荣,电商商品乱忽悠,再然后人工智能,机器人,失业越来越多,然后人心惶惶。。。。不敢想象。



Hero资深评论


相信电商一定会给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短期是低价模式让高成本的实体承压,长期则是电商有定价权,高价销售,低价进货,利润都进了电商和平台的口袋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