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黄河下游究竟是什么流域?


评论|黄河下游究竟是什么流域?


去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座谈会,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很快,沿黄九省区就掀起了落实这一重大战略的热潮。然而,最近当地处黄河下游的某市到国家某部门请示工作时却被明确告知,从郑州邙山以下沿黄城市都属于淮河流域而不属于黄河流域。这些城市之所以可以包括在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之内,只是因为属于“用水”之列而已。在这个由黄河冲积形成的冲积扇平原且诞生了华夏文明的地方,竟然不属于黄河流域,着实令人费解。


评论|黄河下游究竟是什么流域?

黄河流域全图。郑州以下至山东绝大部分区域被划在黄河流域之外。


黄河下游究竟是什么流域?这必须从“流域”的概念说起。《辞海》的释义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分水线所包围的积水区域的统称。习惯上常指地表水的集水区域。《新华词典》的释义为: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的整个集水区域或受水面积。百度百科和360百科多依《辞海》释义改写。这两个概念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过,前者显得更学术一些,后者则更易理解一些。但关键词都是“集水”。没有支流,就没有集水,当然就没有流域可言。这也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豫东地区属于淮河流域,即使挨着黄河边儿,也不能是黄河流域而只能是淮河流域的根据。


然而,《现代汉语词典》也有一个概念:“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流过”,只要从这里“流过”,那就属于这个流域。即使支流也算,更莫说干流了。这样,诸如郑州、开封、济宁、济南等等沿黄城市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黄河流域了。


评论|黄河下游究竟是什么流域?

中国地形的三个阶梯之二三阶梯联结处


黄河蜿蜒万余里,绵延数千年,由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逐步汇成滔滔江河奔腾而下。虽然流经9省区,但重大险情几乎全在下游。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多年中,黄河泛滥543年,决口1590余次,改道26次。每一次大决口,都是一次大灾难,死亡几十万,灾民几百万。每一次改道,都将极大地扩展冲积面积,最终形成横跨黄淮海、面积高达25万平方公里的冲积扇平原。正是在这个冲积扇平原上,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同黄河的博弈中,创建了中华文明的主流——华夏文明,形成一个个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大大小小的古都与城市。这些地区与黄河有着割不断、分不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说,没有这个冲积扇平原,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五千年传承,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评论|黄河下游究竟是什么流域?

黄河下游的几次改道在中国地形第三阶梯形成的冲积扇平原示意图。东南流向的淮海方向为上古时期黄河下游主河道。


对流域的两种看法,部分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年来认识自然世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这里,恩格斯所指的是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自然科学研究。但是,任何事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都将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北京大学教授王锦贵先生所说:“当人类进步到20世纪末,科学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综合研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当前不仅社会科学各学科互相交叉,自然科学也与社会科学彼此交叉。”(王锦贵主编《常用社科文献信息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9月版)所以,只强调“集水”因素而忽视干流的存在,进而导致主干与支流隔开、下游与上中游隔开、自然条件与文化传统隔开,仍是不合时宜的西方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国文化传统和黄河发展的实际格格不入。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王锦贵先生所说的“综合研究”方法。黄河治理同样有一个分省而治与按流域统筹治理的问题。国民政府于1933年在河南开封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改变了黄河下游分省而治的体制,设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治河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体制更是得到进一步强化。不仅黄河如此,长江、淮河、珠江、松辽都成立了跨行政区划、体现流域治理的治理机构。去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座谈会上强调 “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今年1月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强调“要高度重视解决突出重大问题”时指出,“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郑州、山东半岛城市群,特别是黄河文化旅游带和黄河文化等概念,都明显突破了以“集水”区域为特征的“流域”概念。可见,习总书记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都是把黄河“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作为整体来界定黄河流域的。


评论|黄河下游究竟是什么流域?

华夏先民为治理黄河下游东南支流而修建的古代大运河。


这些国家机关的官员如此回答也不能算错,因为毕竟持之有据。但黄河流域的基本事实在那里,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表述得清清楚楚,至今仍然抱着老“本本”不放,并奉为圭臬就未免有些糊涂抑或有些迂腐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种认识并不仅仅反映在一个人、甚至一个部门身上,而是被普遍认可。就连《中国河湖大典》对黄河流域面积的表述同样不包括黄河下游地区。


概念关系着一个事物的本质、内涵与外延,决定着人们处理方法、步骤与目标。《辞海》《新华词典》关于“流域”的概念,如果放在没有悬河的国家,也许是正确的,但放在中国就明显失之偏颇。正是这个偏颇的“概念”不知误导我们多少年。如不及时纠正,必将严重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部署与联动推进。当然,在许多方面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需要重新界定的概念并非仅此一例。适时对一些已被发现不准确、或已经过时的概念重新界定,当是一个当务之急。



版权声明:《中国封面》在推介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部分文章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的情况。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谢谢!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