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爷可曾用绘画来"伪装"过自己?原来他的"野心"居然这么大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崇信佛教的皇帝,其中乾隆皇帝便是一位。只不过乾隆皇帝不同于以往的皇帝,或者礼佛敬僧,或者护持正法,或者施财施物,或者建寺刻经,乾隆皇帝还喜欢将自己塑造成为"佛"的形象,以供后人祭拜与信仰。

如今,乾隆皇帝的跟人伪装佛像在一些唐卡绘画中依旧存在,形象端庄威严,颇有一番架势。很少有人知道,为何乾隆皇帝这么伪装自己的形象?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呢?受到佛教洗礼的清王朝统治者,为何费尽心机这般戏谑?原来,乾隆皇帝小心思里面包含着大抱负!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具体的分析,来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

乾隆爷可曾用绘画来

清代绘画

01、乾隆皇帝的书画情趣:千古一代帝王,独爱书画乐趣

乾隆皇帝是清代入关以后的第四位皇帝,自幼便得满汉名师教导,所以从小熟读经典,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乾隆皇帝从小的书画文化教育,离不开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熏陶,这已经形成了具体详实的清代皇家学习典范。在《清太宗实录》中便有记载皇太极的命令:

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

清朝著名权臣赵翼、吴振棫等人都曾经记录过清朝皇子读书时的场景。而且,清朝对于皇子的教育十分严格,雍正皇帝就为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延请过多位老师,这些老师都是朝廷重臣或当世大儒。比如,徐元梦、张廷玉、嵇曾筠、鄂 尔泰、蒋廷锡、邵基、胡煦、顾成天等。

乾隆爷可曾用绘画来

清朝宫廷生活绘画

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 即就外傅读书。寅刻至书房,先习满 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师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课简,午前即退直。迟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 刻。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准散直。

乾隆皇帝就是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中,饱读诗书,精研书画。对于乾隆皇帝而言,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分别是福敏、朱轼和蔡世远。这些老师引领着乾隆皇帝深入钻研书画知识,而且乾隆帝十分感恩这些老师们。他曾经在《龙翰福先生》中怀念自己的老师福敏,称自己的帝王基业离不开老师的扶持与协助,从老师福敏那里"得学之基"。殷殷之语中,道出了绵绵深情,足见乾隆皇帝对于教诲自己的老师给予了认可与赞赏。

能多方诱迪,于课读为长。余初就外傅,始基之立,实有以成之。

乾隆爷可曾用绘画来

乾隆皇帝 画像

乾隆皇帝在读书期间,一方面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另一方面他还受到了严格的书法训练。像康熙皇帝一样,乾隆皇帝也喜爱"二王"、董其昌这样大家的书法。在处理政务之余,寄情于笔墨,可谓是临池不辍,耽好笔墨。

书法是陶冶情操、抒发性情的有效途径,历来被文人所重视,乾隆皇帝也不例外。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有上万件乾隆皇帝的书法作品,足以说明他的用功和勤奋。只不过,现在的人们对于乾隆书法水平褒贬不一,意见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乾隆爷可曾用绘画来

乾隆皇帝书法

不仅勤加练习书法,乾隆帝还同样寄情于绘画的肖像写真,可能是期望多留下几幅自己的肖像,以供后人敬仰吧,毕竟自诩为"十全老人",这一点倔强的信心还是要有的。《乾隆皇帝古装像轴》中,乾隆皇帝端坐于书房之内,一手拈须,一手执笔。书桌上,已铺开一张良纸,似乎正等待着他落笔书写。在《弘历采芝图轴》中,乾隆皇帝是一位身着汉族衣冠的青年男子,一手执如意,一手轻扶梅花鹿,神情淡定,举止闲雅。一位提篮荷锄的少年在 他身旁站着,正全神贯注地凝望着他。而在金廷标所绘的《乾隆皇帝宫中行乐图》以及清人所绘的《乾隆皇帝观荷抚琴图》《薰风琴韵图》等画面中,乾隆皇帝均身着汉装,神情淡然,从中可见他对汉族文人乐天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平时政务繁忙的乾隆皇帝,同样羡慕悠然自得般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

乾隆爷可曾用绘画来

乾隆皇帝 画像

可是,乾隆皇帝在绘画中的"野心"不光如此,他甚至让画师将自己描绘为一尊"佛"的形象,被吹捧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并被请进了佛寺殿堂,享受寺庙香火,受到万千信众 的膜拜。可见,乾隆皇帝不仅想要成为"千古一帝",体验文人雅士生活,还试图在宗教统摄方面笼络人心,散射自身形象的光芒。

乾隆爷可曾用绘画来

画中“乾隆”形象

02、乾隆皇帝的形象"伪装":小心思里面藏有大抱负!

如今,有一件乾隆皇帝佛装像唐卡被国内一私人藏着,画中的乾隆皇帝呈全跏趺的姿态,端坐于画面中央的位置,头戴黄色班智达帽,寓意着"智慧"的意思。并且,上身着内衣和袈裟,下身着僧裙,俨然一副佛尊的形象,仿若一位西藏高僧大德的模样装扮。

在这一唐卡画面中,乾隆皇帝的面部神态被刻画得尤为生动与精准。可能是画工不敢懈怠的缘故,乾隆皇帝被描绘得肌肤红润,额部高广,眉毛淡雅,双目明亮而有神,鼻直适中,双唇抿起,两撇八字胡须自人中向嘴角分布,下颌又垂下一小撮稀疏的山羊胡,看上去仿若真人一般,面容清癯俊朗,神态威严庄重。

乾隆爷可曾用绘画来

此外,主尊头后有绿色的圆形头光,身后又有黄 地上以蓝、绿、白、青等不同色彩勾描的缠枝莲纹背光,身前是五彩覆莲瓣承托的三层软垫 台座,台座下方两端各立一头白象,正前方置一方形供案,供案上摆满花瓶、钵盂、珊瑚 五妙欲(镜、琴、海螺、果实和绫罗,分别代表色、声、香、味、触五法)、贲巴壶、摩尼宝等供器和供物。画面总体而言,装饰典雅华丽,配置如法合仪,尽显一派佛教的庄严与神圣。在帝王的威严与佛光的普照之下,敬拜这一唐卡的佛教徒们,也许心中更加具有了一份虔诚与安稳。

乾隆皇帝与佛教文化之间具有深刻的渊源,这也是乾隆皇帝以"文殊菩萨"的形象面向世人的原因之一。据说,在当时的藏族佛教徒眼中,中原帝王就像是"文殊菩萨"一样,他们习惯地称呼中原帝王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以此表示对于中原帝王的尊崇和归顺。

此菩萨汗王敬信佛法,尤崇三宝,以良善之法度护持臣下,对我之关怀更胜于他人。

乾隆爷可曾用绘画来

乾隆皇帝 画像

这是因为他们坚信一个传说,汉地是妙音菩萨(即文殊菩萨)所摄受的地方,而西藏疆土则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所教化的土地。甚至,在当时的蒙古人们眼中,乾隆皇帝就像是"菩萨汗王"一样。

尔为文殊大皇帝,当令圆满法周遍,三分时后诸恶见,颠倒诸法迅毁坏。

乾隆爷可曾用绘画来

清 乾隆 御制《原始七佛》缂丝唐卡

其实,不光是在清代,早在明代便有了文殊菩萨与中原皇帝相互结合的传统,只不过那时还尚未得到人们内心中的足够重视罢了。在明朝敕封的三大法王之一的大慈法王释迦也失 的传记《如意呈祥的太阳》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为了内地广大众生的利益,文殊菩萨装扮成人间帝王的大明洪武皇帝在位三十五年 , 用人间道德规范把天下民众引向解脱之道。此后,大菩萨永乐皇帝继位,为祭奠父皇驾崩,想从西土邀请一位高僧,作为供施对象。

乾隆爷可曾用绘画来

绘有乾隆形象的“唐卡”

于是,"文殊大皇帝"的这一称谓叫法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既是一种民间百姓祈求内心安稳的一剂良方,同时也是威严尊贵的皇权与普度众生的神权相结合的一次伟大尝试。明清之际的下层百姓,他们渴望安定,敬畏权力,"文殊大菩萨"的民间流传便是百姓心中深层次的情感外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前面提到的乾隆皇帝形象唐卡以外,如今还有十件左右相似的唐卡留存于世。这些对于乾隆皇帝而言,画师们将自己的形象描绘为普度众生的"文殊菩萨"正面形象,他自己是没有任何损失的,而且对于扩大自身的权威统治与个人影响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庞大的清王朝,光靠君权的领导与统治,其效力是有局限性的,而结合神权的手段,这一统摄疆土的效力便会大大增强,从而对于清王朝巩固边疆、实现国家安定统一形成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可见,乾隆皇帝这一小小的心思,足以产生深远的影响!

乾隆爷可曾用绘画来

清朝皇家活动场景

03、总结:乾隆与书画,一段割舍不下的情缘,在书画"伪装"中寻求乐趣!

各种乾隆皇帝的形象被画师们"伪装"在画中,既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也有很强的戏谑乐趣,可谓是在书画"伪装"中寻求乐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乾隆帝也逐渐意识到以绘画为手段,来进行宗教意识层面统治的重要性。

乾隆爷可曾用绘画来

乾隆皇帝的绘画作品

即使后来清王朝的发展,并没有乾隆皇帝想象中的那么一帆风顺,在数十年之后,西方的坚船利炮重新夹带着宗教轰开了清朝的大门。后来的清朝皇帝很少有人还有雅兴投身于书画乐趣,不过这一段割舍不下的情缘,促成了清朝宫廷绘画的高峰,人们也借助于书画,加深了对于乾隆皇帝的认识,这是十分难得可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