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紅十字會,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它不僅僅是國際社會上知名的醫療救助和慈善組織,也是許多影視劇中常見的公益團體,更是許多愛心人士捐助善款、物資的主要渠道之一。不過,儘管許多人都曾與紅十字會有過交集,卻並不一定熟悉它的誕生與發展歷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近代慈善團體的早期歷史。

從疑惑到呼籲——近代紅十字會的在華活動及國人心態之轉變

早在1863年,國際紅十字會就在瑞士誕生了。這一組織選擇在瑞士召開第一次會議,並以瑞士國旗為藍本,將紅地白十字改為白地紅十字,作為紅十字會的標誌。這既有向主辦方表示敬意與謝意的含義,也有取意瑞士的永久中立國立場的深意。可以說,國際紅十字會自一誕生起,就是個充滿人性關懷的慈善組織。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紅十字會之父讓·亨利·杜南雕塑

19世紀60年代以後,西學日益得到國人的重視。但是迫於列強欺侮的危亡形勢,學習西方的角度更多的還是軍事技術、器物等,後來才轉到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上。向紅十字會這種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確實關注的人比較少。這也不難理解,民族危亡之際救亡圖存才是當務之急,知識分子以挽救國家民族為己任,一時間還無暇顧及國際紅十字會運動。

當然,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長期的閉關鎖國已經導致中西方的文化隔閡與思想觀念產生了絕大差異。十九世紀末,戰火時常籠罩著古老的東方。期間,一些傳教士和紅十字會組織開始致力於救扶難民和搶救傷員。起初,國人面對這些無私的行為顯得十分費解,多半懷著樸素的感激之情來看待。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紅十字會工作者在牛莊(1985年)

真正使我們發生轉變的是,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紅十字會組織的救援活動。當時中日交戰,由於對日本的輕視而缺乏準備,清軍傷亡慘重,戰火燃及遼東本土,平民百姓也難逃倖免。在此期間,一些在華傳教士也積極開展救治工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國傳教士魏伯斯德。魏伯斯德通過租用客棧來救治傷兵,這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紅十字醫院。

當時清軍沒有軍醫和戰地醫院,這些人道主義的救援,讓許多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傷病和難民看到了一絲曙光。此後,《申報》等各大報紙開始刊文介紹紅十字會組織,其中也包括對日本紅十字會組織赤十字社的介紹和宣傳。這使得國人對於紅十字會的基本情況有所瞭解,也為日後中國紅十字會的創立奠定了社會基礎。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在此前後,有些具有社會地位的人也開始通過自己的渠道,對紅十字會進行宣傳,請求朝廷建立紅十字會。例如僑商孫淦上書駐日使臣裕庚:"仿行萬國善舉,創設紅十字會,以贊軍政。"駐俄使臣楊儒也上書清廷,請求建立紅十字會:"紅十字救生善會,各國俱重視……擬請仿照日本捷便章程……試辦於通商口岸……"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清政府開始轉變了態度,雖然沒有完全認識到國際紅十字組織的意義和價值,但還是嘗試著與國際社會接軌,逐步容納到世界大家庭中來。中國正式加入國際紅十字會,是在1904年。這一年,清政府委派駐英使臣張德彝赴瑞士辦理申請入會事宜,在《日內瓦紅十字會公約》補籤畫押。由此,中國正式加盟國際紅十字會。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張德彝

但從時間上不難看出,從1863年國際紅十字會誕生,到1904年清政府的主動加入,這幾十年的歷程確實反映出清政府態度的轉變,實在有些"漫長"。那麼,在此期間究竟又發生了什麼?近代中國的紅十字會組織又是如逐步組織和發展起來的呢?

紅十字會發展如火如荼,主要得益於開明士紳和熱心實業家的奔走呼號

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至1904年的日俄戰爭,這十年時間對中國紅十字會的誕生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晚清政府方面,雖然對國際紅十字會組織有了一定認識,但畢竟內有義和團、外有八國聯軍,落後的封建專制社會弊端逐漸顯露,動盪不堪的社會背景,令清政府自顧不暇。

1904年2月6日,日軍向俄駐在旅順口的艦隊發動突然襲擊,日俄戰爭爆發。這場發生在我國領土上的外國戰爭,使許多無辜的中國百姓捲入戰火。儘管日、俄兩國的紅會組織傾力救助交戰傷員,但是許多的東北同胞卻飽受戰亂,甚至背井離鄉、流離失所。迫於日、俄兩國的淫威,清政府又一直"恪守中立",不敢動作。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日俄戰爭期間的照片

在這種情況下,上海記名海關道沈敦和等人在上海英租界六馬路的仁濟善堂,發起成立了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這個組織"用符西國紅十字會之本旨", "在滬設立總局……另設分局於京津……","左袂綴有紅十字旗式"。章程規則、運作方式都參考西方的紅十字會,可謂"中國紅十字會之先聲"。

不過理想雖然熱血澎湃,但現實卻被澆了一盆涼水。雖然效仿西方的紅十字會,但並未被國際紅十字會組織所承認,該組織進入東北的救濟行動也遭到交戰國的阻撓,收效甚微。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早期紅十字會醫院——營口普濟醫院舊址

刻不容緩,數天後,沈敦和等又與英國在華傳教士李提摩太商量,以滯留在東三省的各國傳教士眾多為由,集合英、法、德、美等國人士在上海英租界公共工部局內,成立了"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以"萬國"為名,就體現了該組織的國際性,以此就能借助英、法等國的名義向日、俄施壓。並且,該組織實行董事會制,洋人董事名額比華人董事多,語言、文字也都是用的英語。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地

之後,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又通過《申報》等渠道積極籌措資金,在營口、煙臺、遼陽等地設立分會,救護、安置災民,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來,在盛宣懷等人的積極倡議下,清政府最終成立了"大清帝國紅十字會"。就這樣,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終於能夠"上戰場"了。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後,清政府立即予以承認。慈禧太后下懿旨撥款十萬兩,盛京將軍曾琪捐銀一萬兩,各地衙門和官紳也積極響應,共捐助20萬兩。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萬國紅十字會成立後獲得的資助和善款

在愛國商人等社會各界的幫助下,他們通過《申報》等渠道籌措資金,又在營口、煙臺、遼陽等地設立分會,積極救護、安置日俄戰爭中的災民。在戰爭中功不可沒,給國人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日俄戰爭結束之後,這個以戰爭為由成立的萬國組織理應解散。但鑑於在戰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各界又不斷斡旋和爭取,它又作為慈善機構保留了幾年。在盛宣懷等人的積極倡議下,"大清帝國紅十字會"誕生了,這個中國官方設立的紅十字會組織才真正走上了歷史舞臺。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中國紅十字會發源地紀念館正廳浮雕

中國早期紅十字會的宣傳普及與蓬勃發展

民國後,儘管最早接觸西方的知識分子看到了紅十字會的種種,也得到了官方認可成立了組織。但對於廣大的非戰區人民來說,接受信息的程度有限,對於紅十字會這種西方舶來品的認識還是有個過程的。比如當時人們就容易把紅十字與基督教的十字混淆,當作宗教標誌。這種情況下,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畢竟還需要募捐來籌措資金),紅十字會的宣傳工作必不可少。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許多人曾將紅十字會與教會混淆

在普及宣傳上,除了利用《申報》等知名刊物外,紅十字會還創辦了宣傳刊物。例如《人道指南》、《中國紅十字會雜誌》、《中國紅十字月刊》。這些雜誌都曾是紅十字會的有力普及媒介,對宣傳普及和籌集善款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中國紅十字會雜誌》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紅會的宣傳注意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十分接地氣。1923年1月,《中國紅十字會月刊》上《中國紅十字會之新年希望》一文稱:

"先哲有言'人性本善',大禹救民以治水,過家門而不入;湯武救民以革命,貽口實而不辭。孔訓仁恕以救民,墨崇兼愛以救民,席不煖而突不黔。自古聖人存心濟世,雖未標紅會之名義,早具有紅會之功能。"

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中國早期的紅十字會,在宣傳上頗具中國特色,做到了與中國相通,利用歷史上諸如大禹、商湯、孔子、墨子這些聖賢來向民眾普及宣傳。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中國紅十字會月刊》創刊號

其實在1921年的時候,這個《中國紅十字會月刊》就曾相繼刊載《賑災愈病》、《紅十字會白話淺說》和《論熱心贊助中國紅十字會之福報》等文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列舉事例、講故事來宣揚捐助和加入紅十字會消災免劫等。

另外,早期紅十字在《申報》上勸捐、謝捐時,也常使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和"款到病除,如有神助"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口號。而抗戰爆發之後,紅會也更加接地氣的參與到戰地救護中來。

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中國近代紅十字會的誕生與發展

抗戰時期的紅十字會宣傳材料

1937年,作為紅十字會秘書長的龐京周就指出"救護事業,乃增加國力之積極工作,而非迷信讖念之消極慈善,沽名釣譽,言過其實"。募捐的慈善事業變為了戰地救護的社會事業。在"只有責任而無功利"的旗幟下,全民族抗戰中的中國紅十字會紮根於中國救護,累計"救護軍民二千六百萬人",為我們的民族獨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中國早期紅十字會的歷史其實很波折,在民族危亡的時候認識、起步比較晚。而且還有些屈辱的味道,從日俄戰爭中為了救護自己的同胞反而要藉助國際力量、利用國際名義就可見一斑。但從另一方面也實實在在的體現了近代知識分子、官商各界的愛國之心。此後他們又不斷貼近本土,使這個舶來品為本土接受,並在抗戰中發揮了不小的力量。此後不斷壯大,成為了當今慈善、救護的代名詞。


1.周秋光:《晚清時期的中國紅十字會述論》,《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郭進萍:《從衝突走向融會:近代紅十字文化的本土化演進》,《地域文化研究》,2020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