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國走上了稱霸世界的道路


1945年美國走上了稱霸世界的道路

美國沒有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19世紀40年代開始在歐洲進行),卻搭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末班車(19世紀60年代開始),到了19世界末20世紀初,美國的工業產值已經居世界首位了。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40年代開始)爆發於美國,從此,美國一直處於科技的前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兩次世界大戰以及隨後爆發的冷戰,為美國製造的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全球市場,財富源源不斷從歐洲流入美國,使其成為全球新的財富和權力中心。二戰結束時,美國的GDP已是英國的10倍,其黃金儲備為200億美元,幾乎佔世界總量(約330億美元)的三分之二。所以1945年美國實力之強,只能用“非同一般”來形容,堪稱史無前例。

有人說美國是個空殼經濟體,表面上看沒錯,但實際上這種說法是錯的,美國在幾十年前就放棄了傳統的實體制造業,因為他們認為製造業的製造這個環節是附加值最低的,所以早早的就把這個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但是他們仍然在掌控著市場,他們從事研發設計,訂單處理,批發零售這些附加值高的環節,這些環節才是最有價值的,所以這就是美國沒有傳統實體制造業的原因,因為他們透過自身優勢而佔據了產業鏈最有價值的部分,把價值最低的部分讓發展中國家來完成,這就是產業鏈的國際分工,這也是國際產業分工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美國的財富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進入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人類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藉助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地位,和二戰勝利國優勢,美國迅速開始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美國在原子能領域、航空航天領域等等很多領域率先發力,並逐漸成為高科技強國,成為世界第一科技強國。藉此,美國也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強國。與此同時,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也很不錯的蘇聯也開始第三次工業革命,併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強國,成為美國最大對手。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打垮蘇聯的美國開始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在電子計算機領域開始發力,“利用數字化大容量的光纖通訊網絡,在政府機構、各大學、研究機構、企業以至普通家庭之間建成計算機聯網”,並藉此提升了美國的生產力水平,迅速超越其他所有國家,率先完成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到本世紀初,成為世界最強科技強國。至此為止,美國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地位開始穩固,美國科技、經濟、政治、軍事都大幅超越所有國家,成為世界的主導者和掌控者。只是,進入近幾年,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美國似乎有些著急。

朝陽工業所包括的工業部門都是當代世界最新、最先進、最複雜的一些工業部門,例如微電子技術、電腦硬件與軟件、網絡、通訊、計算機輔助設計、光纖技術、超導研究、生物工程和航空航天技術,等等,因為它們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年輕且前途一片光明,所以被稱為朝陽工業。

在這些領域,美國雖然也遇到了一些挑戰,但均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當推美國的通訊、航天與計算機三大工業了。

在現代通訊技術方面,美國幾乎具有絕對的優勢。通過將微電子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通過衛星、光纖電纜、數據庫和電子計算機終端等,產生了能夠處理和傳送電報、電話、圖像、數據的現代通信系統,而美國正是這些技術的開拓者。

航空與航天方面的情形也差不多。航空技術方面,例如飛機制造,有波音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民用飛機制造公司,它不但製造“波音”系列客機,還能製造軍用飛機甚至導彈,例如美軍著名的“大黃蜂”戰鬥機、“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都是它造的。美國還有另一家大型飛機制造企業,洛克希德一馬丁公司,它專門製造軍用飛機,例如C-130系列軍用運輸機、U2間諜飛機、F-16戰鬥機都是它生產的,又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的“未來戰機”,具有隱形、垂直起降、超音速、全天候、能做超低空與超高空飛行等性能,幾乎無所不能。

至於航天工業,美國就更是獨霸天下了。早在1969年7月20日,美國人就將“阿波羅”號宇宙飛船送上了月球,實現了人類登上其他星球的夢想。此後,從“阿波羅”11號到“阿波羅”17號,美國共載人登月飛行7次,6次成功,每次各送了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無疑,登月比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和將人送入太空要難得多,至今唯有美國人做到了這點。

現在最令美國驕傲,也最實用的航天技術是航天飛機,它是美國擁有最先進的航天技術的象徵,是美國先進科技之集大成者。1981年4月12日是世界第一名宇航員加加林上天20週年的紀念日,美國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發射了,這是人類太空技術的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因為航天飛機每次升空都能將衛星送上太空,著名的“哈勃”太空望遠鏡

就是這樣由航天飛機送上天的,並且能從太空把出了毛病的衛星收回來檢修,修好後又放回太空,也能做科學實驗,例如利用它觀察在太空條件下農作物的生長繁殖等。做這些工作時不但比發射人造衛星可靠,也廉價得多,因此航天飛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僅1997年美國就發射了8次,參加飛行的航天員有56名,飛行任務包括材料和微重力科學研究、衛星的釋放與維修、與太空站的空間對接等等。不過,航天飛機也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安全性不夠,迄今為止已經發生了兩起慘劇。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載著7名宇航員進行第25次飛行時在空中爆炸,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順利升空後重返地面時又突然解體爆炸。都給航天飛機的未來蒙上了濃重的陰影。

在所有的朝陽工業中,我們最熟悉的當然是計算機工業了,它堪稱美國工業與美國經濟的發動機,它連同一些最新型、最熱門的工業,例如生物製藥、基因工程、網絡、電子商務,等等,也可以用另一個時髦的名字來代替——新經濟。

計算機工業就是以計算機及其所處理信息為中心的工業,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一是計算機的製造:二是計算機軟件的開發;三是在計算機之間交換信息的網絡,即 Internet,計算機的製造也就是計算機的硬件製造,這是計算機工業的基礎,就像人的軀體是思想的基礎一樣。

談硬件製造就不能不談談美國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正是它使電腦由價格極為昂貴的大型機時代走人了個人電腦時代,即人人都能擁有電腦的時代——PC時代。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個人電腦也就等於IBM,被稱為“IBMPC”,至於計算機上面的軟件,則Microsoft即微軟居於幾乎壟斷的地位,它為世界上幾乎所有電腦提供基礎的軟件,如 Windows、Office等,在電腦行業,除IBM與微軟這兩家之外,另一家也極為重要,就是 Intel公司,它生產著電腦硬件的核心——微處理器,也被裝在大部分的電腦上。

現在,PC時代方興未艾,但一個新的時代,後PC時代卻已經到來。這個“後PC時代”現在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大致可以這樣認為它是將電腦(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消費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三類技術結合起來,從而產生具有多功能、便攜式和網絡化特性的消費電子產品,即3C產品(因為以上三者英文都以“C”字母開頭)。

這個後PC時代的核心是網絡。網絡、互聯網、國際互聯網、萬維網、 Internet、WWW,這些字眼大家已經聽得太多太多,它們現在的意思也都差不多。其基本含義是一個將世界各地的計算機,無論美國的、中國的、法國的,還是非洲塞內加爾的,用某種方式相互連接起來的巨大系統。一臺電腦只要上了網,就能同時與世界上所有也上了網的電腦—無論它處於何地、有多麼遙遠—互相聯接,這些電腦共同形成一個有若宇宙般浩翰無邊的巨大網絡,這就是互聯網。互聯網產業現在已經成為了美國一個巨大的新興產業,也是前面所有產業,包括朝陽工業,之中最富有朝氣,也最有發展前途的一個。

從1950年代末開始直到今天,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就是所謂的數字化革命,已經在社會生根發芽,是從機械和模擬電子技術向數字化電子轉變的頂點。這次革命的兩大結果是數字化計算和通信技術。高速計算機,在互聯網與衛星廣播的互聯下,創建了一個數字化的架構令信息可通過處理速度遠高於人類的設備在全球即時共享。所以大家將這一時期稱為信息時代並不奇怪。

(2000年以來從模擬到數字的轉換相當快)

數字信息的充裕是掌握了電力與精密工藝的結果,兩者結合導致了不斷改進的微處理器,也即是計算機芯片的誕生。從智能手機、高清電視到高端相機設備與無人機,計算機芯片是所有先進電子的骨幹。有趣的是,所有這些技術在很短時間內都不斷地被更好的版本取代。手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付費電話,到固網電話,再到智能手機,接下來可能還會出現生物技術。

就像第1和第2次工業革命的製造創新引領了使用一切生產的材料來建設工業化城市一樣。第3、4次工業革命的電子創新正在引領利用了一切產生的數據的智能應用的構建。

IBM在1911年由三家公司合併而成並於1924年正式更名為IBM公司,主要生產卡片計算器。1946年,ENIAC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發明,採用的是現代電腦技術原理:馮諾依曼結構。1950年,IBM利用晶體管、磁芯存儲器、印刷電路技術,發明了小型數據處理計算機 IBM1401,這就算信息革命開始了。1964年,隨著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出現,IBM研發出來System/360大型計算機,產生了獨立的操作系統。這就算信息革命爆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