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疫情爆發,每個人都被強迫隔離,放棄掉了除了家人以外的任何社交。我開始喜歡上了站在綠水青山間,迎著刺骨的寒風,沏上一壺好茶,散開瞳孔的聚焦,放空自我的大腦。

「“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從創業開始到公司小有規模,上一次有這樣的時間,都估計是在好幾年前的那件城中村裡的週末了。

從一個小縣城的村裡之光(村裡唯一考上本科的)到一個小公司的老闆,手上漸漸的有了財富以後,我難免會在這時候想:到底富人為什麼那麼有錢,窮人窮極一生都是那麼窮呢?

「“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當然我不是在貶低其他人抬高自己,究其目的是我想自己更加有錢而已。我並不認為明目張膽地表達慾望是一件廉恥的事情。一個人特別是一個男人,在擁有了房子以後會想要別墅,擁有了奔馳以後肯定想要蘭博基尼,有了老婆以後無可厚非的想要.....咳咳咳!

想通了以後,就想以文字的形式寫出來,分享一下,也作為以後自己時不時的明燈,雖然也有可能是笑話。至少現在的我覺得,這一篇文章,如果能夠細細品,最起碼,你能和我一樣吃穿住不愁,最後小有富裕做個有錢人吧。

「“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剛剛畢業出來第一份工作——電話營銷,底薪1500元,地點是在廣州,時間是15年初。由於整整半年時間我,甚至整個部門都沒有賣出去任何一件產品。礙於羞於跟家裡人要錢和生活成本的壓力。我不得不開始摳和算每一天的生活成本:

房租:800元,路費:300元,吃飯:400元。

抓襟見肘,無論我怎麼摳,一個月都摳不出來100元的存款。更加別談怎麼購買心儀已久的新手機了。然而蘋果發佈史上最便宜iPhone se 成為壓垮我心中僅存的底線。我開始用信用卡,開始認為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

為了還上這鉅款:3800元,我辭去了第一份工作,並給自己制定了每一年不變的目標:第二年的收入是前一年的兩倍。並嚴格按照目標執行,沒機會創造機會,打一份工作完不成,那就兩份。

後來某個創業者大會上,有個經濟學老師說了一句話:窮人和富人是因為原始資金不同,對商業的認知差異,教育及家庭條件等等影響的。

顯然有的時候,紙上的文字在鮮活的現實面前是不足以形容出這一巨大的鴻溝的。

「“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關於時間:

迫於生活壓力,窮人好像只能在乎眼前的蠅頭小利

為了生活,不,應該是為了生存,所以出生貧寒的我只能打最底層的工,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做個服務員的大學生兼職,最多一天200元,一些公司甚至要求上班時間超過10個小時。滿打滿算,全勤,沒有遲到早退,沒有被扣工資的情況下,有個6000元。

這都算是非常好的工作了,不僅要經過層層篩選,還要足夠年輕,長的過關,服務態度好,任勞任怨。可現實情況是我們不可能不休息不上課,也不可能每天都能工作到10個小時,所以實際到手平均不足3000。

熬過了大學,終於畢業了,滿懷希望的做了份精緻的簡歷,沒有工作經驗的我們思前想後也只有吃苦耐勞能拿的出手了。海量投了簡歷後,等來的並不是自己最喜歡的那些公司回覆,反而不是所謂的儲備幹部就是銷售顧問,起步僅有3000,老實說,連廠工的工資都比我高。

但為了能夠留住大學生的面子,也只能接受這個工資。

「“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沒了便宜的宿舍居住,只能找房子住。想離公司近一點,租不起,住得起的那些又有兩三個小時的路程。無奈,只能花掉半個月的工資租個離公司不遠,稍微有點陽光的單間。

再加上吃飯車費,一個月怎麼也剩不下錢。但為了活下去有什麼辦法呢?

1982年,馬雲第一次高考,他考不上甚至連自己都認為自己考不上,為了生計他開始此處打零工謀生計,每天踩著三輪車送貨。若馬雲當時就是因為生活的壓力而折腰,現在可能會有阿里巴巴?

「“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沒有生活壓力,富人彷彿都是遠方,同樣的努力卻收穫甚多

若馬雲因為三鬥米而折腰,沒有參加第二次高考,沒有參加第三次高考。就是當個出賣勞力的送貨工,哪怕現在有阿里巴巴,肯定也不是姓馬的。

若馬爸爸在創立阿里巴巴之前沒有因為生活壓力而選擇一邊當老師賺錢,一邊創立公司,而是全心全意直接帶著資金創立阿里巴巴,是否淘寶會更快一點出現呢?

「“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當個有錢人家的孩子,成績不好,也不可能不上大學。父母多花點錢,高中時候讀個藝術,學個體育。高考完了,砸錢1+3的留學生活。前一年學點外語,後三年在國外留學。不好好讀書的混個海龜,拿著國外的文憑帶著三年的外語口音回來,再差起薪也能夠得著10000。長進一點的,讀個博士,讀個碩士,回來直接起步20000。在公司混個幾年薪酬很快翻倍。遇到了機遇,抓住了成為當地最年輕的富豪也不無可能。

做到這一點,其實和你花的時間精力都差不多。即使甚至他還沒有你努力。

「“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與工資掛鉤的往往與你能創造的價值沒有直接關係,更多的是與把你培養起來的成本有關。

雖然一個勤奮的銷售可以給公司帶來上千萬的訂單,但他的起步薪酬是永遠比不上一個金融畢業的基金經理高。哪怕這個基金經理的理論沒有人買,甚至一文不值。

在這個人人大學生的年代,九年義務教育是基礎。大學畢業的你,無非價值就比不讀大學的一個月高上那麼幾頓飯錢,多出來的錢可能連個最便宜的手機都買不到。

拋開砸不砸得起錢的這個因素來看,連有錢人都瘋狂地砸錢在培養自身身上,讓自己更加值錢。我們一邊砸不起錢,一邊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重複單調的工作上。想想看,差距拉的有多遠!想要靠勤奮努力工作變成有錢人,怎麼可能呢?

所以多看看高端的招聘網站,問問各行各業的獵頭,選個目標,一邊工作,一邊花時間精力金錢砸在自身價值上。幾萬塊錢砸個程序員,管理層還是可以的。稍微富一點的砸個幾十萬弄個設計師,金融經理,心理醫生什麼的,也不是不行。

努力不是不對,只是想要夢不是夢,努力的方向要記得不能太苟且眼前而已。

「“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對於花錢的態度:

越窮越想攢錢,能省則省

傳統觀念下,長輩從小教育我們,要攢錢,每月收入6000那就省下3000,一年下來4萬塊,除掉偶爾的放縱,十年後能有個二三十萬積蓄。到時候回老家交得起一個房子的首付,有點富裕給女方的彩禮錢。再省一點的話可能有輛小十幾萬的小車,用餘生還掉房貸和車貸。

為了有車有房。必須強烈抑制自己的所有慾望,一線城市小區房租3000不可能住,住城中村,好看的衣服不能買,有點名氣的品牌動則大幾百,自己都養不住,寵物什麼的更是想都別想,結交了一線城市長大的朋友,因為消費不起他的娛樂場所也漸漸疏遠,因為貴,有點興趣愛好的課程不學...........

更有甚者,極度到但凡花錢的都是不好的。別人讓你買房,覺得是給我洗腦。你是騙子,殊不知幾年後房價暴漲。天下除了父母,哪哪都是壞人,就因為父母給與一切都是免費的。穿衣打扮只要舒服,乾淨,自我感覺良好,只要不爛都要照著穿。參加公司年會還是那身幾十塊錢的牛仔褲和灰灰土土的polo,殊不知別人感覺你不尊重年會的目光。

「“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聽媽媽的話,只有手上攢著的錢,賺大錢需要等待機會。心理就想著,手上有點小錢,機會會主動掉我身上的,目前只需要繼續兢兢業業的年復一年勞動就能熬到頭。最後繼續窮的揭不開鍋,過著節省的日子,看著存款裡面的幾萬塊,誇自己多機智!

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花錢提升效率:一個富人創業,管理人員,花錢請,銷售團隊,花錢請,文員,花錢請,公司研發人員,花錢請。因為他知道,這些都不是他擅長的工作,要他都研究透徹親力親為去做,公司可能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才能開始。

花錢在人脈:我以前認識的一個銷售,每個月的月度銷售獎總是他拿,一個月下來單單提成都接近2萬元。但是我知道,他幾乎每張信用卡都是刷爆的,收入甚至都還不起他的信用卡。我問過他錢都花哪裡去了,結果很顯然,他幾乎每個晚上都請客,吃飯喝酒,一頓好幾百元。他的訂單幾乎都是酒桌上認識朋友給的,雖然賺的都還不夠請客。但他幾乎每天都能認識到新的人,新的關係。果不其然一段時間後,他就跳槽去了其他公司。最近幾年有過一次聚會,他已經年收入過百萬了。

花錢在自己身上:

住高端小區,買名牌西裝,買表,買車,買能買得起甚至買不起的消費品。買來的是自信,買來的是談吐,買來的是機會。

「“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蝙蝠俠的超能力

人生其實和遊戲挺像的,先升級,融入了比現在好的圈子,才能賺更多的錢。

當然也要量力而行,只是想說明該花就花的消費管而已。

慢慢的圈子越來越大,接觸的人群也越來越高端,眼界越來越開闊,那時候就不是等機會了,是挑選機會了!


賺錢的思維:

因為窮,所以消費性價比,做生意也想性價比

由於窮怕了,雖然有賺錢的慾望,可潛意識裡面連賣東西也是更接地氣。生活中仇富心理形成,極度討厭高利潤的商人。幻想著薄利多銷,卻想不到要除掉各項開支後,達到平本的狀態需要售賣的數量,是否有足夠的人手支持商品的售前和售後。

有錢的商人賣東西給有錢人,聊得是品質

一開始我第一份工作是銷售高端的中央空調。平常我接觸到的空調都是格力美的,結果當自己畢業出來做三菱空調的銷售,才發現原來一套套間的空調還能賣到十幾萬。當中起碼有幾萬的利潤。有一次一個客戶說12萬就跟我買這個空調,急迫成單拿銷售提成的我,想要老闆降價,結果迎頭來就是一頓罵 。

一直到後來第一次創業失敗才懂得,看起來我們一張高端空調訂單賺的數額不少,卻沒有想到我們一年基本很難開多少訂單。

也開始清楚,有足夠消費的人群,看中的並不是價格高低,那個客戶嫌貴,僅僅是我對產品的品質營銷沒有到位而已。

一顆透明的石頭,告訴你他代表愛情,賣上萬

一組結婚的照片,告訴你他代表記憶,賣上萬

一大堆的化學制品,告訴你他代表你的青春,賣上萬

..........

若單單用一個商品的製造成本來定義價格,以上都不值錢。人們再上面賦予了精神價值後,再把精神賣給你,現在在日本,連個屁都能賣錢。

「“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拋開運氣因素,努力僅僅是成功的基本條件而已。

思想,時間,精力,資金,人脈,富人早已早早領先,有錢人越來越有錢是既成事實。

我們想要逆襲,努力是必須的,只是努力的方向不要擺錯。利用自己手上僅有的時間,精力,不多的資金花在提升自我上,把對錢持有權的安全感轉換成花錢的投資成就感。用自我價值或錢達成交易廣交善緣。認識更高維度人群,提升侷限的思維。抓住那本來就不多的機會,才能跳出窮人終為窮人的怪圈。

「“宅”在家」與「“宅”成思想家」


我是嘴炮,關注我,讓我們成為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的關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