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两词语你能解释透吗?

公认东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探讨,最近越来越时兴了。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虽然鱼龙混杂,但各抒己见自成一家之言,交融碰撞,多少还是能激荡起几朵浪花的。

在下不才,对于“上善若水”与“厚德载物”两个充满份量的词语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指点一二。

我一直都觉得《道德经》是重在论“道”的,而“德”是对“道”的一种承载与表现形式。老子开篇就强调了“道”的形而上是可以讲述又无法言尽的。如此,就需要“德”来承载与表现。“道”是阳,那么“德”就属阴。“善”虽无高下之分,但还是有大小之别的(对此,鄙人在“何为善”中讲述过的)。但只要是善,它都是一种好的“德”,更何况还是最大的善――上善。上善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和表现形式呢?若水就是最好的注解(像水一样)。那为什么像水一样就可以称作上善呢?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滋养万物而不去争功劳,甘心情愿的让自己处于大家都排斥都不喜欢的位置。)有着如此美好的德行,肯定是大善上善了。而这样的“德行”也是更接近于“道”了。那么对于“上善若水”这词语的理解就该是:做人要像水一样,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很多贡献,但依然不动初衷继续行善,即使各种荣誉各种好的便利向他招手,他依然故我无动于衷,甚至是心甘情愿的将自己放到更低的位置。这种善是一种发自本心的纯利他性行为(不带任何私心),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与老子所倡导的“道”非常吻合。


至于“厚德载物”,我们得联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上半句来理解。众所周知《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平衡,而这两句话正好是对于阴阳平衡的一种形象解说。天属阳,刚健向上;地属阴,负重在下;作为人就该效仿天地的优良品质:既要积极有为,也要懂得忍辱负重。一旦我们任何人具备了这两点,我们也就能以“君子”自诩了。如此,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了:厚德载物讲的是一种像大地一样的品德,是与自强不息遥相对应的,它是对“地势坤”的具体解释,更是对君子的一种严格规范和定义。

往圣先贤们的思想犹如浩瀚宇宙,岂是我等小辈能参悟透的?作上的浅见纯属是贻笑大方。


指间行走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先分开解释: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一书,原话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几于道。”在这里说的是至高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不争名逐利。居住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在这里“上”的意思是“最”。“上善”即理解为:高尚的品德、最善。

在道家看来,水可以是涓涓细流,也可以是波涛汹涌。因此它便赋予了刚柔并济的理解。它能润泽万物却从不图回报。

其实在这里,老子通过水来讲述一个人该有的品德,刚柔并济同今天所说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一样。帮助了别人而不图回报。水的包容万物,奔腾到海,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将眼界、格局、胸襟以及气度放开,不是为了一点利益就患得患失,而是从大局着手。

其实懂了“上善若水”也便懂了做人之道。



“厚德载物”则是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大地的气势一样宽厚和顺,一个人要能增厚美德,包容万物。

因此这句话是希望人能够提升自己的品德。对万事万物都能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



如今这两句总是连起来用,是因为道理相通,在看待一些事和一些人的时候能够一视同仁,帮助他人而不图回报。做人应该从大局着手,不是为了蝇头小利而拼个你死我活。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是文华殿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可以说权利非常大了。在他老家桐城的房子与吴家为邻居,两家的院落之间有一条巷子。吴家想扩建自己的小院,因此要占用小巷。张家人自然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张家人就写了一封信给张英,让张英出面解决。而张英看到家信就回复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完张英的书信,便知道了其中的含义,并且主动让出了三尺。吴家本来很生气,但是看到张家人不再争执反而让出了三尺,顿时感慨颇多吴家人也主动让出三尺。因此这个小巷就成为了六尺巷。

当张英看到书信后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而动用权利,而是劝导家人应该用大度的胸襟对面此事。这便是“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最好的诠释。


书目推天下


上善若水:上善”也就是极高的道德,这种道德像水样无形,但又无处不在。

上善若水润万物,不与万物争高低,

谦虚美德品高尚,无声无形深隐藏。

容载万物能撑船,君子坦荡名传扬,

自强不息势磅礴,美轮美奂品德高。





55460514055


厚德载物出自易经的坤卦。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八章。老子推尚水,这个有二大涵意,一是水利万物而不争,外柔内刚,是老子推尚的形态。二是更深层次,太古时的一万年前,旧石器晚期伏羲氏得水中飞天器物(易经说是龙马)所给的河图,老子深知此河图精奥所在:河图说天“一”生水,是宇宙混沌初开的第一元素,最接近道,这是为老子推尚水的核心神粹所然。

一、厚德载物

易经坤卦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大地的形态本质是朴实和厚,圆融万物,有道德人格的人要效法大地这种德性,包容万事万物。

大地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不排斥异己,而是广融万物,一个好的管理层,就应该学习此种美德,包容不同的声音。大地的本质为土,但上至珍贵矿产玉石,下至屎尿粪水,土皆包容,所以土中能出闪烁光明的宝石,然而这个并非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土中能培育出生灵,种子生长于土地,其长成植物又为各种非植物生灵提供所需生存的根本条件。这个恰恰是大地能包容屎尿粪水之故,没这个,土地就不肥沃,植物也难茁壮成长了。这个就恰恰体现大地之所以伟大的地方。


中国人传统向来推尚土德,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就叫黄帝,为什么叫黄帝?皆因五行的土其色就是黄色,国人称自己的老祖宗为黄之帝,可见对土德的推崇了。

二、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的特性有三--1、水居下利万物而不争。2、外柔内刚。3、动静有时,静则无声,动则可奔天动地,摧枯拉朽。

在老子的心目中水外在形态特征是接近道的,然而水为什么会接近道--这个老子心中的绝对宇宙本体呢?是这样的,这都是河图使然:河图说天一生水,水是一,一是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道德经之于宇宙的形成而看,水由道生:是最接近于道的!所以其很能体现道的本质,这个是老子推尚水的根本所然。好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就是这些本义,问题就回应于此。


洪范书斋


水,处众人之所恶,利万物而不争,为人处世,应勤修心、秉善行,少暴戾之气、浮躁之心,不做违心之事,不欺老实之人,纵有混沌万象,以豁达心态笑对人间风云,如水性般包容万物,此乃谦下之德也!

厚德载物,修行强大之行与德,载人之万“物”,何为行德?精进所长技艺,增益其所不能;牢平实心态,勿怨天尤人;以劳动酬勤,勿念一夜暴富……,何为物?家庭、财富、责任、义务……,厚德载物,厚德才能载物!



海林聊茶


上善若水出自: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文中几个“善”是动词,“习惯于”“效法于”的意思。

上善若水,应该断句为“上,善若水”。完整表述为“上德,善若水”。

上德好比水一样,无所不流,无所不碍,浸淫万物而无所自伐。

《老子》中只有上德、下德,并没有什么上善、下善。

若水,就是“弱水”。弱水《山海经》说: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也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本意。

厚德载物出自:

《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心胸广阔,德行深厚,无所不包,无所不耐,就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

这两句话说的是老子口中的“圣人”,也就是孔子口中的“君子”。

老子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遵循天地之道,包容海乃,随心所欲不逾矩,坐卧行走言谈举止,无不像“地”一样深厚、“渊”一样深远,靠仁近信,为政则治,做事则能,与时俯仰,无碍无滞。

孔子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效法天地之道,遵循、练习天地之道,很快乐的,以此广大心胸,抚蛮夷,柔远人,万国来朝,很快乐的,人们有智慧,就推崇,没有智慧,就开民智,不会恼怒埋怨,说“蠢人该死”的之类的话!

这就是“圣人”的心胸品德,就是“君子”的心胸品德!

子夏年轻时“性格阴郁,勇武”,喜欢臧否天下,孔子告诫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意思是说:民不可弃,“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好人恶人都要包容,除恶务尽也是种包容。但是不能以个人偏见,“唯君子能好人,能恶人”,对人民有利的维护,对人民有害的就清除。

上善若水,一般误解为“上善,若水”,这是古文小学不通的缘故。“厚德载物”字面没什么差异,但大都偏消极。

其实这两句话是很积极的,不是藏污纳垢,而是“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积极主动。

没有“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式的愚昧!而有“芳草当道,不得不除”睿智!


右手累了


曾经写过这个文章,再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们经常看到文人、儒商、雅士的府上显眼处挂有“上善若水”或“厚德载物”的名人、书画名家的墨宝、题字,如果问起来,却得不到很好的解释。那么这两个词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厚德载物”一词出自于《周易~坤》,原文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释义是:天(大自然)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必须要像天一样刚毅坚强,奋发图强而生生不息;大地气势磅礴,君子要像大地一样用宽厚的胸怀和厚重的德性,才可以容纳万物。古人把天地看做最大,可以容纳万物。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性刚地行柔,把整个世界和世上万物都是阴阳结合的产物。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  



 

因此后人把这个词引申为做人的道理,认为君子如果没有宽厚的胸怀和厚重的品德,是不能承载物质财富的,由此带来了相对的诸如“德不配位”等等的词语,也是告诫人们一个人行走世间,你所承载的物质财富量或者承担起重大责任,是需要胸怀和品德来支撑的,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这个词语也被我们经常和“上善若水”匹配使用,而这两个词语却不是同一出处。上善若水这个词出于《老子》,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善良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对万物都有利而不争取任何回报!善良一般用于女性,厚德常用于男性,因此这个词的意思和厚德载物成了相辅相成的阴阳结合,堪称绝配!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人们经常用于这些词语的意义值得我们商榷了,大有附庸风雅的意味。这些人悬挂在很显眼的位置仿佛想告诉宾客,我所期盼取得的成就,源于我的这些座右铭,目的可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着想。当然这个只是偶然现象,我们不能以一概全。但我相信多数人只要秉持这些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物质财富就会越来越丰厚的。我们决不可以亵渎古人的智慧,拿来用于包装自己猥琐的这点想法!



  我们中国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这是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因此我们都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准确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之精髓,让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不服输的王仙森


上善若水,出自道家老子《道德经》。

厚德载物,出自儒家《易传,象》辞。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德经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论语子张》:“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矣。足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虽然水处众人之所恶,但道家上善若水,甘居下流。儒家正相反,君子恶居下流。

《道德经六十三》,“报怨以德”。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是,报怨以德。孔子是,以直报怨。

道家与儒家,道不同,德不同。

“上善若水”是道家老子的。“厚德载物”是儒家孔子的。怎么可以生拉硬拽,把道家“上善若水”与儒家“厚德载物”拉扯到一道?


赵日金141



月夜箫声414


提上善若水,有必要先提老子所言:水利万物而不争。即!凡世界有生万物(动,植物)一切生命,都是由水孕育,滋养而成的。

水,化育,滋养整个宇宙的生命。老子用善恶的标准来衡量水之德行,是善的。

不争:水从育到养,从不向生命(人)索取什么,是无条件的,是纯粹的无私奉献。

水的道行,是无私奉献的善行,普济的是整个宇宙的生命,用高善,大,广,宏,千,万,亿善。都不能尽言其善的程度与奥理,——上善,是老子智慧的巧妙表现。告诉人们,水为众生命,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善,是崇高的,至高无上的(高的无极限)善,因此精准确切的称: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易经》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义:告诉人们,象地一样宽厚广博(节录)。

厚德。指的是厚重宽阔无际的大地。载物,是指所承载的一切。意思是说,只有具备了象大地一样的品行(情怀),才能够承载世上所有的一切。是对大地,宽厚,广博,兼容的品行(情怀)的盛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