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吕芳是司礼监掌印,那司礼监和东厂、锦衣卫是什么关系?

瓦窑堡的碳


在被许多热爱历史的观众誉为“神剧”的经典历史题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虚构了一个名叫吕芳的人物。这个吕芳原型是明穆宗时的太监李芳,在剧中,他年少入宫、老成练达,所以深得嘉靖帝的喜爱,被封为司礼监掌印大太监。

不过后来,吕芳被秉笔太监陈洪排挤而失势,在跟随嘉靖帝四十多年后被发配到南京为太祖守陵。那么,这些掌印太监、秉笔太监所属的司礼监到底是个什么机关,它和同样由宦官统领的的东厂,以及和东厂势不两立的锦衣卫有着什么关系呢?

明朝建立初年,便为宫廷中的宦官设置了管理机构——内使监,下辖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等十二个掌管内务的衙门,又称“十二监”。后来,明太祖又将御用监改名为供奉司,并新设置纪事司、内政司。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司正、副正、掌内府一应礼仪,钦记御前一应文字;凡圣旨裁决机务,已未发放,须要纪录亲切,御前题奏;及纠劾内官内使非违不公等事;而造墨、表背匠亦属焉。”随着宦官人数的增加,明代宦官机构最终大体形成了“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司礼监是其中的首席衙门。

司礼监作为地位最高的衙门,不但能够总管宫内的内务事宜,还可以干涉宫外的朝政,明末学者黄宗羲在其著作《明夷待访录》中评价道:“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其实,在明太祖时期,司礼监仅仅和它的名字一样,是掌管礼仪事务的机构,但太祖之后的历代帝王常常把宠信的宦官调派到军政要职上,以求“放心”,这就导致宦官的权势渐渐扩大。到了明宣宗时期,皇帝更是把原本独属皇帝一人的奏章批改权交给大臣,如内阁的大臣或身边的宦官。

这样,代替皇上进行批示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就应运而生了,到明宣宗去世,年幼的明英宗继位后,司礼监更加膨胀,秉笔太监拥有着对奏折进行批示的大权,自然是随心所欲。此后,明朝皇帝大多直接放弃批示的权力,全权交给司礼监处理,这样,司礼监就成为实际上的明朝最高决策机构,政令全部由他们所把控。

至于同样由宦官统领的东厂,其全称是“东缉事厂”,更多的是执行皇帝下发的特殊任务,以及监视和制衡锦衣卫。东厂的首领称“东厂掌印太监”,其权势在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般来说,他同时也会是司礼监的“二号人物”,即秉笔太监。

至于司礼监和锦衣卫的关系,则更加简单明了。司礼监是内臣组成的内务机构,锦衣卫则是外臣组成的军事机构,在明朝的发展史上,锦衣卫的势力常常被司礼监、东厂打压而不得不隐忍或妥协。


邓海春


吕芳原型:李芳其人

吕芳是以穆宗朝太监李芳为原型的,穆宗为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年号隆庆,穆宗为嘉靖子、万历父,在位6年,夹在嘉靖跟万历这两个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中,比较没有存在感。

李芳是內官监太监,并不在司礼监(后面会介绍明朝宦官机构,包括司礼监)。李芳为人比较正直,经常主持公道,比如弹劾工部尚书徐杲贪污纳贿,又揭发上林苑监吃空饷等,被宦官同僚所嫉恨。

此时同时,司礼监的几个大太监滕祥、孟冲、陈洪等正得穆宗宠,这几个宵小为讨欢心,整日撺掇穆宗花天酒地,不理朝政。李芳为此进谏触怒穆宗,滕祥等落井下石,屡进谗言,结果李芳在隆庆二年被刑杖八十,又下刑部大狱待决,直到隆庆四年被发配南军净军。

李芳同时代还有一个大太监,冯保。冯保是将司礼监及东厂都做过的。冯保在嘉靖朝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事,当时司礼监掌印太监无人,按惯例应该冯保补上,但内阁首辅高拱推荐了陈洪。陈洪之后又是孟冲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之前执掌御膳监,按例不能为司礼监掌印。冯保与高拱由此解下深仇。

后来穆宗驾崩,神宗即位,由于年幼,由高拱与张居正辅政。冯保于是与张居正结盟,驱逐高拱,促成万历新政。冯保的关防大印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司礼监太监。

司礼监

明朝宦官机构设有十二监,十二监外有四司,八局, 合为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之首为司礼监,其次为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名,掌印太监一名,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等若干,员额不定。

提督太监为司礼监最高首领,负责督理“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掌印太监则负责处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太监掌管“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等。

东厂

东厂,全名为东缉事厂,由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京师东安门北,因在紫禁城以东,故名东厂。

成祖设立东厂主要还是因为“奉天靖难”之后,需要处理仍然忠诚于建文帝,拒不屈服的朝臣。锦衣卫是外官,太监是内臣、家奴,更加可信,使用方便。东厂主要使命为“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具体就是:监视、侦缉、逮捕谋逆的官民各色人等, 当然还有一项重任就是制衡锦衣卫,“与锦衣卫均权势”。

东厂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有明一朝,这个名头可谓呼风唤雨,威福任情。

一般而言,由于东厂厂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地位自然高于东厂,但是也有例外。明熹宗时,王体乾为司礼监掌印体乾太监,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但王体乾甘居魏忠贤之下。

东厂之外还有西厂,即西缉事厂,由明宪宗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东厂之外增设。西厂设于旧灰厂,现灵境胡同,位于紫禁城以西。由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已不限于京师,而是遍及大明两京十三省。后因遭朝臣弹劾,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被裁撤。明武宗正德元年短暂复设五年后,又同内行厂一同被撤销,宪宗及武宗朝共计存在十年。

内行厂则是在正德初年设于荣府旧仓地,由武宗亲信、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自领,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后被撤,仅存五年。

西厂、内行厂前后合计存在十年,时间很短,有明一朝276年,主要还是锦衣卫跟东厂兴风作浪。

锦衣卫

锦衣卫由明太祖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 1387年废除,后在永乐初年复设。明朝设有上直卫亲军十二戍卫京城、禁卫皇帝,锦衣卫为十二卫之一。亲军十二卫后来在永乐朝增设十卫,宣德朝又增设四卫,最终为亲军二十六卫。

锦衣卫作为内廷亲军,皇帝侍卫,设立之初主要负责禁卫皇帝,执掌卤簿,行出警入跸事;偶尔协助兵马司拿人。后来朱元璋屠戮功臣,让锦衣卫执掌刑狱之职,是为诏狱。

终明一朝,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即是亲军,又是爪牙,还能断狱,权势滔天。

锦衣卫设有南北镇抚司,南司管理本卫刑名及军匠,而北镇抚司专门负责诏狱。锦衣卫主官为指挥使,正三品,一般以勋戚充领,下辖同知、佥事、镇抚使、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

司礼监、东厂、锦衣卫的关系

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东厂掌握在司礼监手里的。

东厂与锦衣卫开始也有矛盾,成祖初设东厂的时候,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受宠幸,锦衣卫还能压过东厂,但随着宦官在明朝中后期权势越来越大,东厂与锦衣卫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

此后,东厂与锦衣卫互相倚仗,厂卫一体,休戚与共,锦衣卫机构具备,组织完善,规模庞大; 而东厂与皇帝亲密,更得宠幸,但东厂并无专属官吏,都是锦衣卫派出,称为贴刑官。厂卫内外配合,共为一体,此消彼长,后期锦衣卫多依附于东厂 。

同时厂卫也有分工,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东厂则侦测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监视东厂,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

想想大明一朝我们记得多少太监: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冯保、王承恩等,这些人大多曾为司礼监掌印,或者秉笔太监,不少还提督东厂。但有多少锦衣卫指挥使能记得?可能勉强有纪纲、陆炳。这就是司礼监、东厂、锦衣卫关系最直接得写照。


慕信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任何事物都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明代的宦官也是这样。

想当初朱重八大哥打下了江山后,心想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怎么能和别人分享呢?

于是在铲除胡惟庸之后,借机取消了丞相和中书省,将权利集中到了皇帝一个人手中。

但是咱们大明帝国那么庞大,皇帝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呢?

所以就不得不重用宦官。

但是咱们重八大哥多么英明啊?他鉴于汉朝宦官专权,怕以后也会形成宦官专权,所以明确了宦官不得参与朝政,并将这形成了一条祖训,即:“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并在洪武17年进一步明确了内宫结构及品级,特设九监二库四局。

后来,咱们的朱棣大哥从大侄子手中夺取了江山,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就感觉草木皆兵,又因为在夺取江山的过程中宦官为他出力不少,所以太监在他手里进一步发明广大。

不但将九监二库四局发展成为十二监四司八局,而且在重八大哥手里废除的锦衣卫也进行了恢复,但是他还是感觉不放心啊,所以又进一步成立了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接下来我们说司礼监,刚开始司礼监其实和其他监都是平行的,也就是说属于兄弟关系,但是后来咱们重八大哥的徒子徒孙越来越懒了,就由司礼监开始代替皇帝批红,所以司礼监就权势越来越大,后来逐步发展到统领内宫,甚至司礼监掌印太监有“内相”的说法。

司礼监的最高首脑就叫“掌印太监”,就是吕芳的职位,设“秉笔太监”四位,就是吕芳屁股后面跟的那四位,这四位也是有排名的,首席秉笔掌管东厂和北镇抚司,尤其是东厂,因为北镇抚司有自己的指挥使,而且北镇抚司指挥使不是太监而是正常人,因而首席秉笔对锦衣卫的掌管还有些间接,但是东厂则是由首席秉笔直接管,而且是“提督”衔,因而也可人称为“督公”,职务叫做“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这个我们可以参考一下魏忠贤的官职:惜薪司迁司礼秉笔太监,提督宝和三殿,钦差总督东厂官旗办事,掌惜薪司内府供用库尚膳监印务,总督南海子,宣付史馆,进本部尚书。叙门功,加恩三等,荫都督同知。加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督大工。三殿成,进上公,加恩三等。母死,不奔丧,夺情视事。冒宁、锦功,加太子太傅。俄叙三殿功,加少傅,世荫锦衣指挥佥事。迁兵部尚书,仍兼左都御史,并绾两篆,握兵权宪纪九千九百岁爷爷。

接下来,我们再说锦衣卫,锦衣卫分为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皇帝钦定的案件),而且锦衣卫中真正具有特务机构功能的就是北镇抚司,专门负责监察京师的不轨、亡命、盗奸、机密大事。

所以,锦衣卫中谁的权力最大,不是看谁的军阶最高,而是看谁掌管北镇抚司。

由于北镇抚司直接向皇帝负责,因此地方官员见到北镇抚司的人都口称“钦差”或“上差”,这就是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中四个锦衣卫都自称自己来自北镇抚司,而且浙江巡抚都把他们叫做“上差”。

而南镇抚司就有意思了,就是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的机构,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

前面我们说了,东厂是朱棣大哥成立的,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但是由于锦衣卫的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

所以东厂很快后来居上,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也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所以说,司礼监、锦衣卫、东厂中,司礼监最大,因为司礼监二号人物秉笔太监,兼任东厂提督,而且管理锦衣卫。而锦衣卫虽然有自己的指挥史,但是也要听命于秉笔太监,也就是东厂厂督。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三者又是一家人,所以东厂、西厂、锦衣卫又合称厂卫。


瓦窑堡的碳


我%。

司礼监是内官的总管部门,里面有秉笔太监 掌印太监,殿前太监,御马监太监,等几个大佬。这些大佬分别都有自己的职权。

秉笔太监——给皇上起草一些文字性东西。

掌印太监(也叫掌宝太监)——管皇上私人印章

官方印章有礼部一个官员掌管。

殿前太监——一天到晚跟着皇上,伺候皇上起居,传唤个什么人 ,通报皇上行程。什么的。最经典的就是每次朝会,站在乾清宫门口喊上朝。或则皇上驾到的太监。

御马监——皇宫警卫部队长官呢。皇宫里唯一掌兵的主。

好像还有掌钥太监——拿着所有宫门钥匙,好像还负责宫里打更的部门。(就是报时的部门)

这些大太监都是掌握大权,皇上大小一起玩到大的主。当然也有比皇上大很多的,他们都是皇上的“发小”。这些太监有时候会兼职东厂提督,或者各地织造局,在全国各地太监们都有一个自己的衙门负责给皇帝赚钱。叫各地镇守司太监。回宫是孙子,外面是土皇帝。(因为披着皇帝外派这个幌子,俗称钦差能力。这里涨知识了,皇上派出去的就叫钦差。哪怕出去买个盆。)

东厂和锦衣卫职能并不怎么重叠。也没什么隶属关系,他们之间的强弱取决于皇上的喜好。当然是太监肯定比这些当兵的和皇上搞好关系优势更大些。皇上天天见太监,但是几年可能也想不起锦衣卫指挥使来。

锦衣卫是朱元璋掌握军队,监视文官体系。制衡文官体系的一个司法体系之外的部门。人事 财务都归皇帝管。

东厂则是,朱棣搞死自己大侄子之后,老觉得自己位子来的不正。搞得一个专门监视,制衡宗室的机构。为什么呢,想想天下只有皇室在用宦官。你派个女的,被人家一睡叛变了。你派遣个男的,人不愿意去。毕竟要切小弟弟。只能派一个宦官去。

同样皇帝搞出的东西,都是五行之外的东西。

所以,为非作歹,也是肯定的。

但是后来新皇帝发现,东厂其实就是用锦衣卫班底搞出来的,锦衣卫,东厂时间长了就默契了,联合着要自己的圈子,欺上瞒下。皇帝就从御马监搞了个自己新的玩具——西厂。这个部门几乎和东厂,锦衣卫没有任何血统。就在皇帝放心的时候,问题来了。锦衣卫,东厂存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新成立的西厂完全是个北京市故宫情报局。情报 指令,势力完全出不来京城。甚至连皇宫都难出去。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完全没有群众基础,根本无法开展工作。要知道锦衣卫曾经对文官体系——内阁首辅言听计从。你敢信。东厂就更没边了。在外面通过各地镇守做起了物流生意。甚至勾结倭寇搞走私。皇帝一点办法没有。

当然,东厂和锦衣卫时不时也搞恶性竞争,在皇帝面前互相告黑状。结果当皇帝一锅端的也有。搞完了,皇帝发现除了坏一点,这两个部门可以给他搞私房钱,搞女人,搞特权。帮助他掌握朝廷动向。(要知道当年文官体系基本上和君主立宪区别不大了)。搞搞平衡 ,挑拨挑拨内讧。不至于让他们闲的没事造反玩。

总之,司礼监是太监大佬的衙门。管着宫里宫外所有宦官的部门。当然权利远远不止这些。

皇帝有个小金库,叫内努。区别于国家的财政储蓄部门——国库。这内努的主要来源就是皇帝自己赚钱方式,各地镇守太监,各地织造局,冶炼局,什么铸造局。总之皇帝有自己的“企业”。封建时候的央企。当然户部也有自己的国企。户部还有盐税,铁税等国税。人头税属于地方税,而丝捐,桑捐,公粮等都是国税。

也有和国家三七或者五五分账的。


风车骑士45541173eg


如今咱们只要一看到明朝的电视剧,自然就有三个话题人物绕不开,“怠政的皇帝”,“掌权的太监”,“横行的厂卫”!想要弄清楚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明白这几个机构到底是干什么的,今天小祁就来跟大家聊一聊明朝的司礼监、东厂和锦衣卫。


(吕芳影视形象)

司礼监

司礼监是官署名,乃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物的“十二监”之一,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开始设置。下设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

设立之初的司礼监有两项职责,一是负责宫廷礼仪,二是负责纠察宦官人员的违反礼法事务。在朱元璋时期,宦官受到很大的限制,自然也包括司礼监,宦官权力也被牢牢束缚在内廷。朱元璋曾经明令“内臣不得干予朝政,犯者斩”,为了避免宦官乱政的情况出现,朱元璋甚至不允许宦官读书识字。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到了永乐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监管和控制,开始将宦官派到军事、政治等重要岗位,使其权力得到了一定的扩张,自然司礼监的权力也有所增大。

但是真正的变化则来源于宣德和正统时期,宣宗设立内书堂,教授小太监们读书识字,这是此后宦官干政的理论基础。此后,宣宗开创的“票拟”制度使得宦官干政有了理论依据。

而到了英宗即位之后,因为年幼的关系,而他又极为宠信看着他长大的宦官王振,在张太后去世以后再无人能够压制王振,由此也造就了明朝第一位权宦,而司礼监作为宦官第一署的地位也得以确立,这也是司礼监能够逐步集中与扩充全力的基础!


(王振影视形象)

在正统以后,司礼监的权力和结构进一步高涨和严密。首先,司礼监将宦官各衙门的主要权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镇守太监的调派、同三法司录囚、提督京营,东厂等大权都归司礼监。其次,在组织形式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的和内阁部院相对应的庞大官僚机构!

但是因为制度的问题,“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使得内阁常常被司礼监所压制,因此司礼监往往能对明朝的中央决策起到最大的干预和影响!

锦衣卫

锦衣卫由朱元璋初设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它的前身是拱卫司(亲军都尉府)。其首领为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锦衣卫形象)

锦衣卫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但是他们大多数只针对官员士大夫,一般不会审讯和捉拿普通百姓。

洪武二十年,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将内外刑狱从锦衣卫废除,交由法司处理。

到了朱棣时期,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又恢复了诏狱,并设置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自此以后,锦衣卫就一直伴随大明王朝存在着直到南明时期才消失。

东厂

东厂全称东缉事厂,是明朝时期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东厂最早由明成祖朱棣设置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东厂厂公形象)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或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而且通常都是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兼任!东厂的大多数人员都来自于锦衣卫,东厂掌印太监之下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名,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除此以外,还设有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也是来自于锦衣卫。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这些同样也是从锦衣卫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东厂主要有两项职能:一是刑狱审讯,二是社会监视。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的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的一举一动,就连锦衣卫也处于他们的监视范围内,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东厂监视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不经司法审判,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高级官员或者皇室贵族来说,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进行逮捕、审讯!


(东厂厂公形象)

东厂大堂入内就是大幅岳飞的画像,意欲提醒东厂办案毋枉毋纵,可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背道而驰!

三者的关系

司礼监、锦衣卫和东厂本身是三个独立的官署,但是彼此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司礼监通过“批红”权攫取了皇权,因此一度权倾朝野。而大多数时候东厂的首领又是由司礼监的太监担任,所以实质上大多数时候东厂都沦为了司礼监太监们的附庸,成为了他们的爪牙。

至于锦衣卫,因为其本身就属于外臣,宦官属于内臣,与皇帝关系更亲密,也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而且皇帝还赋予了东厂监视锦衣卫的权力,所以东厂和锦衣卫虽然是平级,但是在权力的影响下也逐渐演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时候,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的厂公也要下跪磕头,沦为太监们的附庸!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明朝宦官的权力再大,也只不过是皇帝的一条狗罢了,臣子到底谁的权力大还是皇帝说了算,比如说当嘉靖时期的陆炳执掌锦衣卫时,锦衣卫的权力就达到顶峰,卫权一度超过厂权,东厂也要为之俯首低头!


小祁说历史


司礼监和东厂、锦衣卫关系一直在变化。

而此时司礼监已成为宦官第一衙门,东厂成为其下属机构,由司礼监排名第二或第三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

司礼监和锦衣卫的关系有些微妙,锦衣卫不隶属于司礼监,都直属于皇帝。而司礼监作为皇帝的贴身机构,在很多时候可以影响皇帝或则假借皇帝之名指挥锦衣卫。因此他们的关系由皇帝更亲近于谁而决定。

此时的嘉靖皇帝由于是外藩入继大统,而多使其亲信任职于锦衣卫,其也出现了在嘉靖一朝,锦衣卫敢于与司礼监、东厂叫板的情况发生。

《大明王朝1566》写的是嘉靖后期,这时的指挥使应该是成国公朱希忠,其和他的前任陆炳是勇救嘉靖于大火之人,而陆炳就是那个敢于弹劾司礼监宦官且杀人无罪的人。而朱希忠其死后又被追赠定襄王,也可见其受宠之盛。

因此此时的锦衣卫不说是凌驾于司礼监之上,也是与其并驾齐驱。


历史小知


大明朝的政治体系是与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区别,朱元璋在李善长案后撤销了宰相岗位,继任者朱棣更是设立了内阁大臣这个岗位,内阁制的产生起初是皇帝的助手,但是随着皇帝不理会朝政,内阁逐渐重要起来,渐渐的臣权开始变得和君权持平甚至超越,皇帝无奈之下为了限制臣权设立了司礼监有太监掌握,这就是大明著名的内廷和外廷制度,外廷票拟,内廷批红,而后通政司发布天下!而内廷下属有设计多个部门,东厂就是内廷部门之一!最初明朝的监察机构只有锦衣卫,但朱棣在位时期,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叛乱,皇帝对锦衣卫失去信任,在司礼监下设东厂由司礼监下属的三位秉笔太监掌握,监察百官的同时监察锦衣卫,权利类似与锦衣卫但对锦衣卫有抓捕稽查权利,后期又设计了西厂权利高与锦衣卫和东厂!东厂和西厂的最高领导人都是司礼监掌印,司礼监掌印只对皇帝一个负责,这就是大明朝的政治制度,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皇帝居中平衡!


青春生活wdns


明朝皇帝偷懒,内阁负责奏折的具体处理意见,而司礼监负责朱笔批红,也就是给皇帝代劳批准。而不是电视剧里说的太监随心所欲的批示奏折,明朝中后期虽然太监专权严重,但是对皇权太监绝对是不敢挑战的,另一个有的回答里没说清楚的是,东厂、北镇抚司都归司礼监管。司礼监才是明朝特务制度的最高权利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只不过东厂都是太监;锦衣卫都是正常人,它的办公机构叫北镇抚司,北镇抚司才跟东厂西厂是相对应的,锦衣卫应该和太监对应。明朝中后期他们都归司礼监秉笔太监管,而司礼监秉笔太监的顶头上司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可以直白理解为专门为皇帝管理章子的太监)。大明王朝1566中吕芳就是司礼监掌印大太监,是一个对嘉靖忠心耿耿的人


西元爱历史


明朝太监之所以不能像东汉和唐朝末年的太监能随便废立皇帝,因为明朝太监之间也是相互制衡的,掌印太监虽然是司礼监的老大,手握大印,但是不掌管东厂!而是首席秉笔太监掌管东厂!所以有时候掌握东厂的秉笔太监反而比掌印太监更有权势!所有太监都在皇权掌握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