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可曾瞭解“七王之一”的吳玠?

與岳飛、韓世忠同為“七王”,吳玠卻是鮮為人知,今天來聊聊吳玠。

1093年,吳玠生於德順軍隴幹,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靜寧。少年老成,通兵法,擅騎射,有個愛好,喜歡讀史書,他還真不是光看熱鬧,還經常做筆記,尤其是覺得能學習的,還抄下來放在床頭經常學習。

世人皆知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可曾瞭解“七王之一”的吳玠?


是在北宋末年入伍,最初是抵禦西夏,你說這人就是沒法比,很多人都是怕死的,吳玠不一樣,就像個愣頭青一樣,啥都不怕就是上。就這樣得到賞識,眾人也沒有不服的,吳玠因為英勇作戰很快成為第二副將。建炎初,因為戰功顯著多次升遷最終到了涇原路副總管的位置。

說到這裡就要說一下南宋抗金戰爭主要的兩個方向:東線江淮戰場,西線川陝戰場。東線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以岳飛為首的岳家軍,西線則是吳玠和其弟弟吳璘統率的吳家軍。可以說吳玠兄弟倆獨撐南宋的半壁江山,承擔了一半的抗金壓力。可能覺得有些誇大,但我不這麼認為,吳玠最突出表現恰恰就在這裡。

世人皆知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可曾瞭解“七王之一”的吳玠?


他這一生中打得最漂亮的兩場戰役有兩場:和尚原大捷、仙人關之戰。1130年秋,金大舉攻宋,江淮局勢吃緊,為了牽制金軍精力,減輕江南壓力。張浚決定主動出擊,牽制金兵。這個想法是沒問題的,但是仔細一推敲很明顯不行,他這是不經準備就貿然集合劉錫、孫、錡、趙哲、吳玠等五路大軍,看這架勢就是要與金軍決戰。

這時,吳玠劉錡都不同意。吳玠入諫說:“兵以利動,此間一帶平原,敵人多為騎兵,容易為其所乘,恐有害無利,應先據高阜,憑險為營,方保萬全。”而張浚自大的認為:“我眾彼寡,又有葦澤相阻,縱有敵騎前來,也無從馳騁,何必轉陟高阜呢!”劉錫等人尚在遲緩之時,金兵猝然大至,皆擔柴兜土,填投澤中,霎時間泥淖俱滿,與平地相似。於是,金騎縱轡而過,進逼宋軍各營。兀朮也率眾趕到,與金將婁恃分左右翼,列陣挑戰。

世人皆知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可曾瞭解“七王之一”的吳玠?


吳玠、劉錡在左翼與兀朮軍大戰,吳、劉身先士卒,奮勇馳殺,金軍漸漸後退。好死不死的總是會有人搞破壞,左翼取得了主動,誰曾想,右翼的趙哲臨陣潰逃,這一逃可就大事不妙。使金軍左右夾攻吳、劉,真是一個大坑,就這樣敗了,雖然失敗了,但是這次戰役中打的金軍也是傷了元氣。戰役之後,吳玠受命為陝西都統制,扼守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

另一場仙人關之戰,與和尚原之戰相比起來絲毫不遜色,都是殺的金軍片甲不留,讓金兀朮的鐵騎聞風而喪膽,望北而臉懼,基本把攻勢強勁的金兵阻擋在秦嶺以北,一般人能做到麼?

世人皆知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可曾瞭解“七王之一”的吳玠?


這與中原戰場上的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力量遙相呼應,使金國最終沒有實現完全消滅宋朝的目的。宋王朝為了表彰他們的功勞,便晉升岳飛、吳玠並開府儀同三司,以吳玠為四川宣撫使。

吳玠後來被封為四川宣撫使,和弟弟吳璘鎮守四川幾十年。吳玠常能體恤士卒,按能力軍功選拔軍官,從不任人唯親,深得將士擁戴。吳玠資歷比岳飛要高,他官至節度使之時,岳飛還是一員偏將。

世人皆知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可曾瞭解“七王之一”的吳玠?


要說抗金的功績,吳玠應不在岳飛之下,畢竟岳飛在抗金戰場上也只有兩年多的時間。而吳玠大部分時間都是直接對金作戰。不過可惜的是,這位擁有極高軍事才能的人,最後卻英年早逝。因為常年抗擊金朝,護衛川陝地區的安全,吳玠沒有一天過過安生日子。巨大的壓力和沉重的工作負擔,最終壓垮了這位抗金名將。

吳玠在年僅四十七歲的時候,便因為長期的勞累,病卒於防地仙人關。吳玠的英年早逝,讓皇帝極其悲痛,下旨為其諡號武安,作廟於仙人關,號思烈。最後宋孝宗追封吳玠為涪王,岳飛、韓世忠也在此列,可見吳玠的功勞確實不可低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