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朝不杀岳飞,全力支持他抗金,金国会被灭掉吗?

经典回味百科


历代南朝武功之盛,以东晋为最。这里的武功之盛,其实是在说东晋君臣都志在恢复,不管台上掌权的是谁,要想占住权力中枢,就必须要北伐收复故土,这是东晋的政治正确。到了南宋,情况有了一点变化。因为东晋王朝开启了偏安江南的先例,所以,南宋君臣认为偏安一隅也无不可,心理这一关已经过了。

北宋王朝的灭亡,其实是很可惜的。北宋王朝在灭亡前几年还有过熙和开边的壮举,西夏王朝也被打的奄奄一息,如果辽国能够再多撑个几年,北宋扫灭西夏也极有可能。

(北宋亡的毫无征兆)

可是金宋突然开战,宋朝最有作战能力的西军被锁在关中,中原地区的禁军那都是绣花枕头,那都是北宋王朝立国以来的官宦子弟镀金场所,哪儿有什么战斗力?金军渡河时,绑了一只羊蹬了一夜的战鼓,第二天守河的数万宋军将士就跑的没影儿了,金军轻松渡河。

北方大乱,盗匪四起。大宋的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竟然因为金兵的入侵,给消解的无影无踪了。这些大宋的寄生阶层,数量庞大,利益盘根错节,使得北宋王朝空有庞大的经济体量和综合国力,始终不能转化为军事战斗力。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这样的人,都无法在开封混下去,更别提普通的小老百姓了。

王公大臣3000多人都被掳走了,他们再也不会因为分赃不均大打出手了。禁军体系都被打乱了,他们四散奔逃,再也不会吃空饷了。宋朝的统治秩序被打乱了,一切都需要重建,包括军队。

(南宋军队重建)

金人得了这个大一个便宜,却不敢在中原久留。为啥呢?因为金国刚刚占领辽国土地,统治并不稳当。在可敦城,耶律大石招兵买马随时准备反攻金国。宋朝的国都虽然沦陷了,但是各地的勤王大军还在,他们对金军虎视眈眈。金国军队内部,除了女真人外,还有契丹人、汉人,一旦出现变故,对于初生的金国政权几乎可以肯定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金国人选择了代理人统治,先是扶了一个楚帝张邦昌,为了扶上马送一程,金人才带走了3000多皇室大臣,目的就是为了清除张邦昌的称帝障碍。可是,皇室还有一个赵构,他在相州即位,张邦昌立刻把皇帝位子让给他了。

金国人眼见不成,再次南下,搜山检海捉赵构,把赵构吓得跑到了海上。金国人北边还有战事未了,因此又匆匆北返,这次他们又立了一个傀儡政权的齐国。从这也可以看出,金国人的实力根本不允许他们立刻统治中原。

金国人回东北老家,跟蒙古人打的不可开交,南边的战事就交给了这个齐国。岳飞等中兴四将在1130年至1137年所要对付的就是这个齐国的军队。



(伪齐帮助南宋锤炼了一支精锐)

北宋是募兵制,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还设置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制度,可是到了南宋突然就出现了“岳家军”、“韩家军”等称号。这是因为南宋朝廷初建,还被金国追着打,根本没有余力和时间去建设国家军队。这些将领基本都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势力),自己组建的军队,军队的个人色彩非常浓厚。尽管后来为了国家大义,这些将领都打着“大宋”的旗帜,可是皇帝能够控制的程度极为有限。

也正因为如此,南宋的军队特点与北宋全然不同,其在人员组成、军饷来源、作战风格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两支军队。每个将领都有私兵,如岳飞的特种部队背嵬军,人数不多,悍不畏死,在很多战役中充当着尖刀的角色。

在兵源方面,北宋以来的“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也得到了扭转。北人南渡,没有生计,流离失所,而且他们大多与金人有着国破家亡的深仇大恨。他们被编入军队,作战意愿是没有问题的。岳飞镇压杨幺起义时,受降了大量起义农民,与曹操从黄巾起义军中挑出精壮编成自己的起家部队“青州兵”一样,岳飞也从这些人当中挑选了精壮组成了岳家军。这些人作乱当死,岳飞对他们可算是有救命之恩,所以岳家军成立之初,就拥有了10万规模,战斗意志强大。

(士气高涨的岳家军)

军队有了,可是也还是需要上战场历练才行呀!如果岳家军成军之初,遇到的即是女真人部队,那么他们的成长之路可能会更艰难。可是金人北返,中原一带的伪齐军队是他们的对手。伪齐军队与南宋军队相反,他们是不得人心的乌合之众,完全继承了北宋禁军的传统,好看不经用。这样,在与伪齐军队练手的几年时间里,岳家军锻炼了队伍,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尤其是战马资源,他们逐渐成长为一支精锐之师。

金国人最终还是坐不住了,因为这个齐国的求救信天天跟雪花一样,金国不得不派遣一些部队协助他们防守。金国人疲于奔命,认为齐国的价值已经没有了。于是,就以开会的名义把皇帝刘豫抓了,废掉了齐国,金国自己统治中原,直接对阵岳家军。

这次盛装而来的金军,还以为南宋军队依然是数年前一触即溃的样子,他们是王者归来,扫平江南不过是一场“军事散步”。可是他们正面的,是已经经过整合、锤炼之后的新型军队。

女真作战有个特点,他们特别看重民族区别,他们信任本族士兵,分配给他们更好的武器、给他们更好的待遇,可是短短数年的情势的变化也在影响他们的战斗力。女真人数本来就少,打的仗越多,战损越多,却很难补充起来。另外,这些人从龙入关,分很多田亩地产,突然发现原来除了打打杀杀之外,人生在世还可以做一个富家翁。不管是将领还是士兵,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已经变化了。

岳家军与金兀术的精锐部队几番较量之后,金兀术哀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此时,岳家军的战斗力已经不比金军差了,甚至还要高过金军。金兀术一度想放弃开封,向北撤退,而岳家军的士兵士气高涨,也公开打出了“直捣黄龙”的口号。

更让金兀术坐立不安的是中原人们此起彼伏的抗金起义。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虽然北宋末年腐败不堪,但是到了金国时,由于金国文化落后,统治粗暴,有不仁之恶,剥削搜刮之烈,比起北宋时更甚,人们自然怀念起故国,不想做亡国奴。于是,每次北伐,金国境内都有多达数十万的义军响应王师,结连河朔,金国的统治岌岌可危。

(岳飞重兵在手)

这种抗金起义,终金国一朝,都没有中断过。在金国晚期,山东仍有红袄军起义,使得山东不为金国所有。其首领李全,在1218年率军投宋。

所以,在南宋初年,南宋通过建立三大战场,从四川,两湖、江淮三个战略区,实现了一体联动,战线已经基本稳固了。此时,对南宋来说北伐是极好的时机,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可是南宋君臣却有另外一笔账要算,首先是将领私兵违背祖制。在南宋朝堂上,自“靖康之耻”劫后余生的君臣们,无不唏嘘感慨,他们珍惜眼前稳定的生活,不希望再生变故。在南宋初期,正是权力重组的关键期,谁立下的功劳多,谁的权势就越大。这一切,都让文官政府和皇帝对拥兵在外的武将们感到忧心忡忡。尤其是岳家军还公然打出了“迎二圣”的口号,虽然大快人心,鼓舞士气,想一雪靖康耻,可是这让赵构如何自处?

另外,大军北伐,消耗钱粮无算,北方已失,只有东南半壁可以征收赋税,民间早已鼎沸。北人要作战,返回故国,于江南人何干?不要埋怨当时南宋底层人们觉悟不高,这是现实的经济利益。后来南宋的丞相史浩公开说“北人南归心术可疑,为啥?如果他们有忠义之心,就应该在北方死战,跑到南方来避难,谁知道存的什么心思?”所以,南宋政府竟然给这批人设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归正人”,在很多方面对这些人多加限制——这就是南宋政权的秉性,焉能不败?

所以,岳飞北伐时完全是有可能恢复故国的,起码打到河朔,恢复北宋疆域是可以的,至于直捣黄龙也未可知。但是,从南宋君臣的一系列政策来看,这是一个保守的偏安政权,胸无大志,所以他们不可能支持岳飞北伐。

(南宋君臣缺少恢复之志)

他们真正醒悟有国才有家时,应该是异族的屠刀架到他们的脖子上。无独有偶,明朝末年,江南富庶,朝廷却始终征收不上来税收,结果天下易鼎,剃发易服。到那时,即使发出“亡国忘天下”之问,在没有了有组织的抵抗时,又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屠刀下又多了几缕冤魂。

南宋比起明末的幸运,是因为还有岳飞、韩世忠这样的铁血军人,他们守护住了汉民族的尊严,不仅仅是让江南免遭荼毒,更让金国人重新认识汉人武力,不敢再予杀予夺,肆无忌惮。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他们可能会给你们盖学校、建医院、还会给你们涨工资,这并不是他们突发善心,变得仁慈起来,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而知而行的历史


当然能灭掉金国!一点问题没有。

岳飞第四次北伐,是南宋对金国最大的一次战略反击胜利。如果此时南宋朝廷全力以赴支持岳飞北伐,两年之内金国必亡!

我们先分析一下当时宋金双方的战略态势和实力对比:

从总体上看,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以来,直到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在逐步朝着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转变。宋军由弱变强,金军由盛转衰。

公元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三月到四月,宋将韩世忠率八千水军在黄天荡地区拦击10万金军。

公元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四月到五月,岳家军乘胜收复了江南地区的战略要地建康,将金军全部逐出江南。

公元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十月中旬,川陕战区的宋将吴玠依托和尚原一带有利的险峻地形,大败金兵统帅完颜宗弼(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

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三月,宋将吴玠率军在仙人关一带再次大败完颜宗弼(兀术)10万金军。

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五月至七月,宋将岳飞率军主动发起了第一次北伐,收复包括战略要地襄阳在内的襄汉六郡等广大地区。

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冬,金军主力部队进犯淮南失败。

公元1136年(南宋绍兴六年)七月至八月,岳飞再次率军北伐,出奇制胜,兵进伊洛,一直打到洛阳附近,缴获了大量战利品,还先后缴获了一万五千多匹战马。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五月底至六月上旬,宋将刘锜在顺昌府(即颍州,今安徽阜阳),以逸待劳、以少击众,大败金国10万精锐,取得顺昌大捷。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岳家军以寡击众,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

宋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标志着金强宋弱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点连向来畏敌如虎的宋高宗赵构也看得清清楚楚。

绍兴十一年(1141)初金兵再犯淮西时,宋高宗赵构就认为:“中外议论纷然,以敌逼江为忧,殊不知今日之势与建炎不同。建炎之间,我军皆退保江南。杜充书生,遣偏将轻与敌战,故敌得乘间猖撅。今韩世忠屯淮东,刘锜屯淮西,岳飞屯上流,张俊方自建康进兵,前渡江窥敌,则我兵皆乘其后。今虚镇江一路,以檄呼敌渡江,亦不敢来”

此时的宋军总兵力达40多万人。

宋军经历了由溃散到整编的过程﹐逐渐形成五支屯驻大军。绍兴五年(公元1135),宋廷颁布行营护军的番号﹐川陕的吴玠军称右护军﹑长江中游的岳飞军称后护军﹐长江下游的韩世忠称前护军﹑刘光世称左护军和张俊称为中护军。

40万军中,以岳飞军(10万)、吴玠军(7万)、韩世忠军(8万)战斗力最强。单纯从兵力上来看,南宋已经超过金兵。

金国屡次南侵,每次兵力都在10万。只有1140年金兵南侵,兵力最多,是进攻最猖狂的一次,也是失败最惨的一次。

这一年,金兵撕毁合约、兵分四路,再次南侵,迅速占领山西、河南,然后金兀术率主力10多万进攻顺昌,企图再下江南,一举消灭南宋。川陕战场5万多人严防死守。与川陕宋军对峙。此时金兵总兵力在20万左右。

金兵主力先败于顺昌,再败于郾城、颍昌,主力骑兵损失殆尽。只能靠强征汉人来支撑场面,完全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金兵后方也极为空虚。后院已经燃起熊熊烈火。

为了对抗岳飞,金兀术从各地抽调人马,如河北路的主签军完颜赛里就被招至前线,各路镇守的兵力更加薄弱。

各地义军揭竿而起,形成燎原之势。在河东路,忠义军收复了十一州军;在河北路,众多州县的民众起义,庆源府、大名府已经被忠义军攻占。大名府已成为北方第一大城,金兵的重要后勤基地。连这样的基地都丢了,充分说明金兵丧失对占领区的控制。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宋军兵力强大,正面战场节节胜利、敌后战场风起云涌;金兵屡战屡败、主力损失殆尽。加上民众心系大宋。

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南宋朝廷能全力以赴支持岳飞北伐。像岳飞要求的那样,组建精兵二十万,由岳飞统一指挥,一两年间,必然直捣黄龙、剿灭金国。


上将嗳福斯


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办法成立,第一是南宋的国力就不能支持北伐了,南宋初年一年的岁入才2000多万贯,都后期好了才恢复到6000多万贯,而岳飞的军队一年的军费就要700多万贯;第二,在中原地区交战还好,要是真的到了黄龙府,那边都是平原,南宋主要是步军,你步军在平原上怎么打得过骑兵?第三岳飞的功绩其实是夸大的,宋方的官修史料里,根本没有把朱仙镇大捷看的多么重要,那些都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后来吹出来的,再说后世的朱熹对此事也有定论说:“将骄,兵惰,未可知也!”


昭昭暮暮



宋朝如果不杀岳飞,全力支持他抗金。金国很可能受重创,很难灭亡。

如果赵构像宋孝宗一样,坚定的支持岳飞北伐。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收复中原和燕云十六州。甚至收复辽东和西域。金国可能会一蹶不振,向大宋称臣。

金国为何很难灭亡?

其一、女真人确实晓勇。女真人不满万,满万天下无敌,此言非虚。

其二、女真人发源之地,乃苦寒之地。中原人不习惯环境气候。很难久居。

最终,大宋的版图会与汉宣帝时大致一致。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后,可能会重修长城。大宋最终能抵挡住蒙古帝国的进攻。避免华夏文明的浩劫。


杨朱学派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是当时的金兵,对于岳家军的评价。说起南宋,大家肯定会浮想联翩,一个软弱无力的朝廷,总结二个字就是“太怂

”。北宋朝廷覆灭之后,同时朝廷血脉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史称“南宋”。不过当时南宋的朝廷却有一位难得的将领,此人便是威震敌军的岳飞。那么如果说,当时的宋朝如果不杀掉岳飞,举全国之力支持抗击金朝,金国会被灭亡吗

个人认为完全有可能,如果宋高宗当年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从本质上来说,虽然说南宋偏安一隅,但是他的军事战斗力,相对于金朝的战斗力来说的话,一点都不逊色。而且在兵役制度上面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模式,再加上现在的南宋子民同仇敌忾的氛围,灭掉金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一、跨江称帝的宋高宗

历史上的宋朝,除了《清明上河图》之外的繁盛,还有就是靖康之耻。宋朝自开国皇帝宋高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以来,为了解决军事上的威胁,便自导自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恰恰正是这个事情,导致后面的北宋出现了文强武弱的境地,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有了“靖康之耻

”的后果

然而有事外出的宋高宗赵构躲过了一劫,跑到了江南,在临安称帝,便有了后来的南宋。南宋的建立,与北宋有着极大的区别。因为它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感在这当中,强大的亡国之恨,一直萦绕在宋朝子民的头顶之上,以至于后来的南宋出现了著名的“中兴四将”,岳飞便是其中一位。

二、南宋的军事实力

说起南宋你可能会认为,活得太苟且。个人认为,这当中也有宋高宗的一些无奈。因为自己这个皇帝,完全是捡回来的,要不是自己幸运,很显然此时的赵构,可能会在“

东北”的某地方忍受严寒。

北宋的军事大环境中,文人节制武将的事情,的确让北宋的战斗力大大地削弱了,但是南宋这边很大程度得到了改观。试想一下,《水浒传》当中的林冲,就是因为在东京汴梁活不下去了,无奈上了梁山。这可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当时北宋的武官地位之低可见一斑。在梁山好汉招安的过程中,一个土匪集团,竟然让一个朝廷无可奈何,足以显示出北宋的军事实力的确有些窘迫。

南宋显然不一样,出现了岳家军和韩家军,这在北宋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当年的岳家军人数可达十万之众。三国的刘备,在蜀汉的兵力恐怕也没有这么多吧?这些有着个人领袖风采的集团军,只要后勤补给跟上,战略谋划得当的话,金朝不可能有喘息的机会。

《宋史》当中记载过岳飞曾经向宋高宗赵构的上书内容:

“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说实话,岳飞一直在为了这个梦想在奋斗,而且在对抗金兵的过程中,也是挺有成就的。这当中,岳飞在北伐的三次当中,不仅在作战能力上面有所提高,而且战果也是十分丰盛。如收复了襄阳六郡,以及大败伪齐,这为后面名扬天下做了完美的铺垫。

就在第四次北伐当中,大败金军。这场战争的发生,也恰恰证明了南宋的军事实力。绍兴十年(1140年),金朝的完颜兀术撕毁与南宋的议和协议,亲自带领大军征伐南宋。整兵备战三年的岳家军,立刻开赴前线。岳飞联络北方的民间抗金的武装力量已经十年有余,这完全就是一个战略谋划,也就是“

连结河朔”的军事构想。这个想法的实施,直接对金朝的完颜兀术形成六面围攻。

以至于在后面的战争中,金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败,就连这位金朝的名将都不禁有过投降岳飞做法。

《金佗稡编》:

“以至虏酋之腹心禁卫,如龙虎大王下忔查千户高勇之属及张仔、杨进等,亦密受先臣旗、榜,率其众自北方来降。韩常又以颍昌之败,失夏金吾(金吾,兀术子婿也),畏罪不敢还,屯于长葛,密遣使,愿以其众五万降。先臣遣贾兴报,许之。”

这可是金朝的主力部队,然而南宋的只有岳家军,其他辅助的朝廷军队,被赵构下令撤回。但岳家军照样让当时金国的名将输得一败涂地,如果假以时日,强大的岳家军绝对是一支强悍的部队。

当时的中兴四将每人都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兵团,如果大兵团作战,金朝可能早早地就覆灭了。只不过虽然将士有着一颗报国复仇之心,奈何朝廷当中的皇帝却是有着自己的想法。如果当时赵构能够全力配合的话,灭金收复失地,可以说是没有一丝悬念。奈何历史终将不能重演,只能留给后世评说了。

那么,关于宋朝如果不杀掉岳飞,全力支持抗金,是否能灭掉金国,您怎么看呢?


闲来读史


不能,但是收复故土,恢复燕云十六州还是大有希望的。

①经济实力:宋朝在绍兴十年已经税收达五千万贯,北宋中期也仅仅是六千万左右。北方流民南下补充大量劳动力。川闽广未经战乱,实力未损。

金国在议和归还河南陕西之后只有辽地,山东,陕西,幽云。

山东,京西等地,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切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食。

-《鸡肋编》

宋朝沦陷区如此,就更不要指望生产能力落后的北方游牧地区了。

②后方稳定与后备兵员:宋朝在1130-1140年之间大规模清剿叛军,杨幺,曹成等人相继失败,湖广再次稳定。人口多达四千万以上,而且大量流民自北方涌入南方,常备军四十万人。

金国的户口有多少?

金灭宋三十年后,华北东北仅仅有三百万户。

-王育民《金代户口问题析疑》

而且自岳飞北伐以来,沦陷区人民人心向宋,义军风起云涌,岳家军旗帜插遍太行山河北。

金人后方是一锅粥。金兀术带军攻打顺昌时已经军事实力捉襟见肘,有地方官员称河北除了百姓,已经没有可以征用的兵丁了。岳飞北伐后,自太行以南,金号令不行。

③军事指挥

完颜宗弼此时连败于吴阶刘琦岳飞手下,打点行李打算北逃。精锐在颖昌郾城顺昌尽失。女真本身这个民族就没有多少人,阿骨打起兵伐辽时也是两千多人,加上其余女真部落后期加入嫡系部队不超过三万。光在颖昌郾城就葬送了万人,已经是崩溃边缘。

综上,我认为宋高宗如果支持各路军队,光复燕云十六州不是问题,直捣黄龙有待商榷。十二道金牌毁于一旦,可惜。




手持赫鲁晓夫的玉米


如果宋朝不杀死岳飞,全力支持岳飞抗金,那么宋朝可能会收复失地,但是却很难能够灭亡金朝。宋朝之所以打不过金朝,主要问题是因为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低下,宋太祖赵匡胤靠着黄袍加身获得皇位,他对于大将们十分的防备,造成了宋朝兵将互不相识的尴尬局面。虽然宋朝的军队规模非常大,但是由于缺乏优秀的将领和优秀的士兵,宋朝军队只是大而不强,在战争中总是败多胜少。

反观金国人的军队,虽然金兵的人数不多,但是金兵个个都是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勇士。他们的格斗能力十分强悍,打起仗来也非常的拼命,因此北宋时期的军队根本不是金朝军队的对手。在北宋刚刚灭亡的时候,金国军队几乎没有遇到多少对手,金兀术带着大军渡过长江,把宋高宗吓得跑到了海上,如果不是中兴四将比较给力,宋朝的江山恐怕就提前灭亡了。岳飞带领军队北伐时期,宋朝军队能够战胜金国军队,主要是因为宋朝军队的组成发生了变化。

在岳飞北伐之前,宋朝军队已经经过多次战争的磨练,成为了一支战斗经验丰富的军队。而且岳飞有专门的岳家军,不需要担心将领和士兵互不相识的问题,再加上岳飞大量收容饥饿的流民,这些流民大多都是从北方跑来的,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吃上一口饭。岳飞不仅给了他们一口饭,还能够带领他们去收复家乡,这些流民肯定都愿意拼命作战。假如岳飞带着这帮人收复了中原,那么这些士兵也能够享受到安逸的生活,战斗力肯定会出现下降。

况且岳飞一旦收复中原,宋高宗肯定会限制岳飞的权利,防止岳飞威胁到皇权。从岳飞北伐的过程可以看出,岳飞面对的主要是汉族和女真族共同组成的部队,这些部队里面的汉族士兵都是一些胆小如鼠的降兵,战斗力根本不堪一击。岳飞面对的女真部队,主要是金兀术带领的部分女真军,而女真军的主力大多部署在北方。如果岳飞完全收复了失地,那么女真肯定会反攻这些地区,如果岳飞能够顶住女真大军的反攻,那么宋朝还是能够收复失地的。

我们假设岳飞收复失地后继续北伐,这时候的岳家军已经完成了收复失地的目标,士兵的战斗意志肯定会出现下降。而且北方的天气非常寒冷,岳飞的士兵在到达北方后,还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最大的问题是北方有女真大军的主力,在金国灭亡辽国和北宋的时候,数十万辽国军队和北宋军队都没能抵挡金国大军,金国军队战斗力出现下降,主要是因为进入中原的金国人放弃了原本的生活方式,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假如岳家军面对从小在恶劣环境中长大的金国人组成的大军,那么岳家军取胜的概率将会非常低。再加上北方地区一场严寒,宋朝军队又没有马匹,即使岳飞能够收复失地,宋朝能否守住失地也是一个问题。当然宋高宗的投降主义肯定是错误的,宋朝偏暗在南方地区,肯定无法长久存在,只有收复了北方失地,宋朝才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保障。


历史总探长


如果赵构支持岳飞,是可以收复失地,灭掉金国的。

我们对宋朝的评价是积贫积弱,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宋朝官吏太多,严重滋生了贪污腐败。军队人数众多,但缺乏训练,精锐部队都调往东京,地方尽是些老弱残兵,加上各地守将尽是一些不懂兵法的文官。

本来宋朝都无险可守,四周又是一些强敌,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生存,偏偏又遇到,一些昏庸无道的皇帝,重用奸臣。童贯,高俅,蔡京,杨戬之流,任何一个都足以惑乱朝纲,好嘛,一下子出现了四个,童贯,高俅更是掌管了军队,换成任何一个朝代,都得灭亡呀。

可咋们宋朝却不一样,拥有世界第一的GDP被周围各个国家揍来揍去,愣是好好活着,不仅如此,还差点发展资本主义。

此时,北方一伙游牧民族,穷得揭不开锅了,又受到邻居欺负,千山万水来到大宋,和大宋一拍即合,灭掉了辽国。此时,大宋官员开始坑爹了,在面对金国使臣的时候,大肆显摆,穿金戴银就算了,连吃饭喝酒的器具也是金的。后来金国灭掉辽国之后就开始翻脸了,金人的铁蹄长驱直入,将皇帝,贵妃,宫女,大臣都虏走了。

好嘛,这下该亡国了吧?不,还有一位皇子,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就是——赵构。按理说他不应该当皇帝的,可是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将就一点。

赵构虽然被追得东奔西跑,但手下的马仔非常给力,首先有个宗泽,不过挂得太早了,后来又有两个更厉害的马仔:韩世忠,岳飞。

岳飞这个马仔可不简单,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首先,收复了建康,接着又收复襄阳六郡,再攻下伊,洛,商等州,后来又收复洛阳等地,金兵被打怕了,提出议和。

赵构这个皇位来的不正,害怕岳飞去把他老爹和哥哥接回来于是就同意了。

如果,赵构支持北伐,那么拼命的就不止岳飞一人了,韩世忠,张俊等人也会纷纷加入岳飞的北伐队伍。本来自己就占尽优势,加上其他两支军队,灭掉金国不成问题。

有许多人说,岳飞无法灭掉金国 ,这点我完全不同意。战争,需要的是经济,装备,士兵,和能指挥战斗的将领。

宋朝,不用说,当时的世界首富,而且各方面都比金国先进,经过战争,不能作战的士兵已被淘汰,剩下的都是精锐,岳飞,韩世忠等人都是名将。而金国,刚刚建立国家,税收之类的几乎没有,人口最多也就几百万人,怎么和上亿人的大宋相比?武器装备上也好不到哪儿去,他怎么抵挡宋军?




幻影沐风


不能,虽不说可以灭了金国,但至少收复失地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问题有又来了,主要是两个问题。


其一.高宗真全力支持岳飞,岳飞真的有能力当此重任?  

在南宋抗金初期,高宗确实重用了岳飞,岳飞也打了不少胜仗,随着岳飞的名望在民间达到了极大的高度。尤其是经过朱仙镇一役后,岳飞成了金国的头号敌人,虽然金国有着宗弼马和金兀术等实力悍将,可在和岳飞对抗的过程中,丝毫没站上方,所以他们对岳飞是恨之入骨,最后岳飞惨遭杀害,可以说明岳飞有能力和金国一战。 

 

其二.真要开战,战局会如何?  

当时南宋刚建立不久,可说根基未稳,此时若收复了失地,有着极大的意义。首先,失地的收复,比如会让那些北宋的子民迅速投奔南宋,无疑会增加南宋的人口数量等,更加会让那些沦陷金国之地的军民遥相呼应,一起攻打金国,这势必会加速金国的灭亡。  


虽说收复失地这个目标基本可以实现,但凭借南宋实力灭掉金国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

一是宋高宗此人安于现状,一心求和,朝中主战派力量不够强大,没有朝臣的支持,灭金之战无法持久。

二来当时民间经历了金国的侵占,他们也需要休养生息,需要过安稳的生活,而灭金之战无疑是持久的,民间也缺乏基础。

总的来说倘若赵构全力支持岳飞抗金,以南宋的实力能灭金么?难!但收复失地是基本可以实现的。


黑马程序员上海中心


只要是对权力和人心有过一定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宋高宗赵构是绝不可能同意让岳飞去北伐的。

为什么说赵构会不同意让岳飞去北伐呢?这里面其实有很多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岳飞的一个口号。

在主导北伐的时候,岳飞曾经喊出过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就是“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圣”。

正是由于这个口号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理念,为他北伐的失败以及命丧黄泉埋下了伏笔。

在古代,皇帝是一个非常孤独的职业,他们非常害怕别人夺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以对于一切有可能对自己权力造成威胁的人,他们是非常提防的,如果真按照岳飞所说迎回二圣的话,那么当这两位北宋的皇帝来到南方之后,宋高宗赵构还有可能保住自己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吗?

这里面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因此在怀揣着对未来的恐惧下,赵构绝对不可能同意岳飞的北伐。

后来,当岳飞率军北上准备收回北宋故土的时候,在秦桧等主和派的影响下,赵构就接连用严格的命令把已经北伐初有成效的岳飞给生生勒停,中断了岳飞北伐的大好壮举。

赵构不同意岳飞北伐的第二个原因

至于赵构不同意北伐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没钱,在我们的印象中,北宋和南宋都是十足的土豪,但是赵构当时的场景却有所不同。

赵构是北宋灭亡之后在乱世之中匆匆上位的皇帝,在他登上皇位的时候,宋朝长江以北的国土已经全数尽失,所留下的,只剩下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国土。

在入侵南方的金兵还没有被击溃之前,赵构甚至连南方的陆地都不敢待,带着人逃到海上漂泊了几个月的时间,最后是在众多如同岳飞那般的义军首领带兵把金兀术击退后,他才敢登陆去主导起了那南方的权力。

这种山河破碎的情况下,南宋根本就没有太多的税收可供军队用来北伐。

如果实在想要出兵的粮草、钱财,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对百姓们的税收。

而要是这样做的话,将会导致的就是农民起义的爆发,到时候外患还没解决,可能还没真正稳定好的南宋就被自己人给推翻了。

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导致了赵构基本不可能会同意岳飞北伐。

岳飞不可能灭掉金国

接下来我们就说如果,如果历史中赵构并没有杀掉岳飞、决定全力支持岳飞抗金的话,那么我觉得南宋灭掉金国的几率非常小,基本不太可能把金国给灭掉。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们缺少足够的战马。

在古代,骑兵意义等同于现如今的战斗机、是平原战场中称敌制胜的王,想要对付那些马上民族,没有足够的战马、没有强大的骑兵是根本不可能的。

汉朝、隋朝、唐朝时期,我们的中原王朝之所以能屡屡击溃、折服那些游牧民族们,就是因为有着强大的骑兵部队。

而到了宋朝时期,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与我们了解的不同,北宋的重甲骑兵战斗力其实还是比较强悍的,在和辽国、西夏国作战的时候,这些重甲骑兵一点都不落于下风。


但是这些重甲骑兵的战斗力也仅仅限于防守作战,如果真让他们追击敌人、攻打到敌国内部,那就不太可能了。

至于这一切,都是由于北宋没有足够的战马。

而北宋没有足够的战马,主要跟五代十国时期石敬塘向辽国割让了燕云十六州有关。

正是由于五代十国时期我们中原王朝失去了这么一块牧马之地,这才导致了北宋开国的时候,再无足够的战马可用、再没有办法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这才导致了北宋屡屡向辽国、西夏服软,直至最终被金国给灭了国。

这种情况一直到南宋时期,都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善。

在没有足够的战马、骑兵可用的情况下,岳飞以及其他南宋军队确实可以凭借长江以南的水利优势多次击败金国军队,也有很大的可能凭借强悍的步兵部队把曾经北宋的国土收复回来。


但要是让他们长驱直入金国所占领的辽国故土以及金国发源的东北,那他们最大可能遭遇的就是惨败。

即便岳飞的部队里也有一部分骑兵,但是仅凭那点数量骑兵想要在金国的主场里胜过金国骑兵,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