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餃子節”裡的養生之道

“冬至”源於二十四節氣,“冬至不食餃,小心耳朵掉。”這句話應該是從小到大每逢冬至聽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了,久而久之,為了保住自己的耳朵,餃子被“安排”的也是妥妥當當,這一天也漸漸演化成了“餃子節”。那麼不吃餃子真的會凍掉耳朵嗎?答案當然是不會!

相傳醫聖張仲景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為紀念張仲景舍藥,這種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被延續下來。

冬至“餃子節”裡的養生之道


冬至是冬季的倒數第三個節氣,是數九寒天的開始,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冬天的寒冷就會加大馬力來到我們身邊,那麼在期待銀裝素裹的同時,從醫聖的“嬌耳”身上更應該悟出冬至養生的重要性:

冬至養生是一門學問:其一當禦寒:面對冷酷的北風,穿上心愛的秋褲,裹緊大衣,特別要注意頸部腰部膝部保暖,避免凍傷關節,因氣溫變化而惹上風寒感冒。

其二當養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減少陽氣損耗,保持心情愉悅,避免勞心勞神,多曬太陽,勤泡腳,如同冬季貯存能量的幼芽,待來年發出一抹綠色。

其三當進補:是藥三分毒,再好的藥不如食補來的安全,冬季是進補的好時機,應遵從“多進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少進脂肪、糖類、鹽類”的原則,增加機體禦寒能力,補腎健體,增強免疫力。

冬至“餃子節”裡的養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