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歡迎轉發,抄襲必究!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十一月,湖南巡撫與衡州知州不惜舟車勞頓親自趕往石船山,目的是拜訪一位重病中的大學者,他已隱居多年,貧病交加,生活窘迫,但仍每日著述,筆耕不輟,連寫作用的紙筆都需朋友賙濟。


自古人窮則志短,但這位窮困潦倒的大學者卻將帶著厚禮前來探望的高官拒之門外,既不見客,也不接受饋贈。為表決心,他還寫下一副對聯: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王夫之: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王夫之畫像其一)


如此遺世獨立,如此傲骨嶙嶙,這位大學者的名字叫王夫之。如果你曾見過王夫之的畫像,會發現他面容瘦削,神情凝重,氣魄非凡,並且頭上總是帶著一塊方巾或一頂帽子。那是因為,王夫之用生命兌現著“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的口號,終生未曾剃髮。


王夫之,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 ,晚年隱居於石船山,自稱“船山病叟”、“南嶽遺民”,人稱“船山先生”。他著作等身,對後世影響極大,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王夫之一輩子都在與清廷做對抗。年輕時變賣家產,積極參加抗清起義;中年時四處逃亡,躲避清廷追捕,期間曾被困於水砦,斷食四天而未死;到了晚年,隱居山野,苦讀治學,終成一代大儒,清廷改用懷柔政策,有意拉攏,他卻堅定立場,拒不仕清。

王夫之: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王夫之畫像其二)


王夫之畢生以明朝遺老自居,寧死不屈,不叛明,不仕清。如此氣節,想必是在明朝時世受皇恩,所以才以身許國?實際情況卻是,明朝滅亡時,王夫之年僅26歲,不僅他自己沒有做過明朝的官,沒有拿過明朝的俸祿,其父兄亦然。王夫之的父親王朝聘還曾兩度因拒絕索賄,被罷選返鄉。(注: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俗,均採用虛歲,下同。)


由此可見,上文提及的那副對聯中的“清風有意”“明月無心”似有所指:清朝極力拉攏,確為“有意”,明朝出仕失敗,實乃“無心”。但即便如此,王夫之仍堅定地擁明反清,只因他是漢人,他有作為漢人起碼的底線和尊嚴。

王夫之: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王夫之雕像)


王夫之有個著名理論,說王朝更迭“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由此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典型的民族主義者,這在民族團結共處的當下社會,顯然是不值得推崇的,但是筆者一直認為,後人讀史,一定要回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而不能以今人價值觀去評判古人的功過是非。在明末清初那個亂世,王夫之的家國情懷無疑是難得的,可貴的。


無論如何,王夫之是應當被歌頌的,他不僅是那個時代的文壇大儒,更是那個時代的精神脊樑。正因為有無數個王夫之這樣的人存在,民族精神才得以延續,中華文化才沒有斷絕。

王夫之: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故居湘西草堂 ,王夫之病逝於此)


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公元1692年2月18日)午時,王夫之病逝於湘西草堂,終年74歲。臨終,王夫之自題墓誌曰:有明遺臣行人王夫之字而農葬於此


(注:墓誌銘分為“志”和“銘”,這句只是“志”的部分,至於“銘”的部分,則堪稱千古絕筆,既文采飛揚,又引經據典,既感人至深,又耐人尋味,且待下篇文章詳細解讀,敬請期待。)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