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父母,躺枪的孩子,我们该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能打洞”。

这是民间的一句谚语,意在指,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而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这就不得不提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名词“原生家庭。”

什么是原生家庭?很简单,就是生你或者养你长大的那个家庭。

有的人很幸运,一出生便能遇到一双好父母,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而有的人却不那么幸运,没能在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甚至还曾受到了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由此也可以见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那些给我们造成长期、持久伤害的“有毒”原生家庭。


但幸运的是,还有苏珊·福沃德博士帮助我们治愈童年的那些伤痛。她是演说家,她是曾经的电台主持,她还是写出《情感勒索》和《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的畅销书作家,她更是国际有名的心理医师。

在她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中,苏珊·福沃德博士就从“有毒”原生家庭的七大类型,原生家庭如何影响子女的一生,如何治愈童年伤痛这三个方面解答了我们关于原生家庭的一切问题。

一,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有毒”的家庭各有各的“毒瘤”

《黄金宝藏》泰平

蒙古电影《黄金宝藏》讲述了一个从小被当做儿子养的女孩的故事。霸王蔡问,本是个摔跤冠军,但却一直没有儿子,于是把自己的女儿泰平一直当儿子养着。

遇见爱情前,泰平不仅不会觉得父亲把自己当儿子养有什么不对,反而会因为杭凯说了父亲的坏话而跟杭凯打架。

蔡问可以说是典型的“无不是”父亲,而泰平的行为我们则可以理解为她把父亲“神化了”,她是在为在为父亲辩解,否定父亲的错误。

泰平父亲否认泰平作为女孩的生理特征,而泰平的母亲因为保护她,想要她拥有一段女孩的回忆,而被蔡问毒打,扔下地窖摔成了哑巴。

看似泰平的母亲也是一位受害人,但是她没能把泰平从家暴和“儿子”的影子中拯救出来。从一点出发,她跟泰平的父亲一样是不称职的父母。

泰平闯了祸,父亲蔡问就会家暴母亲作为对她的惩罚,而蔡问也不只一次地表达过“你要按照我说的方式活着”,由此两点也可看出蔡问是一个自私且有高度控制欲的家暴男。

再看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家庭都会有打骂孩子的行为,偶尔的打骂我们可以理解为“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像泰平父亲这样长期的、持久的打骂,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给他贴上“有毒”父母的标签。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苏珊博士就把“有毒”的父母分成了如下七种类型:“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称职的父母”、“控制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尽管苏珊博士把“有毒”的父母分成了以上的七种,但他们之间都有着巨大的共性:自私

这些自私的父母,又是如何影响着子女的呢?

二,“有毒”的原生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我们必须要逃离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原生家庭是塑造我们一切性格的土壤,甚至可以说成年后幸不幸福都是由原生家庭决定的。那么,“有毒”的原生家庭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呢?

负罪感。“有毒”的原生家庭会给子女传递一种信息:这一切的错都是因为你。

蔡问会因为妻子没能给自己生下儿子,暴打泰平时会骂“你妈没给我生儿子,所以你得受过,一切都是有代价的”。

无助继而引发的自我厌恶感。在“我错了”的潜移默化下,“有毒”原生家庭的子女会产生一种“我什么都做不好”,“我讨厌自己”的心理,他们会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生活,对生活也不会抱有任何美好的期望。

明知道父亲有家暴倾向,泰平和母亲却不敢反抗,因为他们知道反抗只会被打得更惨,而且说给别人听也不会有人相信。长久处于无助境地的泰平潜意识便形成了便一辈子既不能当女人,又不是真男人的可怜想法。

“过度的责任感”使得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有毒”的父母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称职的特征。这种情况下,父母变成了长不大的孩子,而子女就被迫变成了父母,承担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而通过这种角色倒置,“有毒”的家庭子女会把照顾别人当成自己的价值感的体现,而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他们成年后,选择的伴侣也多是父母一类型人的原因。

“有毒”的原生家庭继续恶性循环。“有毒”的父母也是由孩子长成的,他们对子女的“毒害”行径也都来源于他们的父母。

小时候受到伤害时,他们还都是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与无助,他们便会带着这些记忆来到成年,而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当生活压力太大时,童年的记忆便会涌现,无处宣泄的他们,自然就会把矛头对准了弱小而不会反抗的子女,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

三,如何逃离“有毒”的原生家庭,拥抱我们内在的小孩

审视原生家庭,并不是要我们一味揭露过去的伤疤,指责原生家庭的错误,而是要我们放过过去的自己,拥抱内心曾受伤害的自己。苏珊博士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给我们指出了治愈童年的三步法。

1、认清现实,做独立的自己。我们很多人对自己的看法大都是来源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或者身边的人。自我界定,需要我们做一个独立的人,从情感上与父母分离开来,要能抛开父母和他人的影响,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拥有。

做独立的自己,最重要的一点是把自己的需要和父母的要求区分开。在平时与父母沟通时,我们可以多使用非辩护性回应,少一些本能的反应。比如在父母训斥我们的观点时,我们不用急着生气反驳他们,我们可以这样说“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当我们明确表明立场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便会发生变化。

2,认清责任人,停止自我惩罚。这是摆脱“有毒”原生家庭很重要的一步。

乔是位心理学研究生,讽刺的是他却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因为乔曾被他酗酒、暴力的父亲殴打。在接受苏珊博士的心理治疗时,乔回忆起自己的父亲,也知道他的父亲很过分,伤害了他。

但乔还是像大多数“有毒”家庭的子女一样,他会否认父亲的暴行,并为其做出合理化的解释,认为父亲都是为了他好,并把所有的责任归罪到自己身上。而对于父亲的暴行,乔的母亲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儿子。乔也会否认母亲的不作为,并解释母亲是受害者。

经过和苏珊博士的角色扮演,乔才意识到了酗酒是父亲自己的错,母亲不保护儿子她也应该负有全部的责任。

认清了责任人后,压抑了多年的愤怒和悲伤便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在宣泄了这些情感后,我们也要擦干眼泪继续向前,来到最后一步。

3,对峙,把内心受伤的事大声对父母说出来。说出来是一劳永逸地克服直面父母恐惧的方式。把过去的事大声说出来,最重要的不是父母的反应,而是我们的回应,说出来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放过自己,以免把原生家庭的遗毒继续转移给下一代。

在这么做之前,苏珊博士提出了四个要求:

1,内心必须足够坚强,以应对由对峙引发的父母的各种消极情绪。

2,必须有强大的支持体系(比如朋友,爱人,孩子,心理医师,对峙地点),来帮助我们度过对峙前,对峙中,对峙后这三个阶段。

3,把要说的内容,事先写好书信,使用非辩护性回应,进行演练。

4,改变观念,认清责任人。

当我们能满足这四个要求时,我们便能大声发泄出我们压抑许久的情绪。

如果我们想要掌握与父母对峙的主动权,我们可以提前设立一些规则,苏珊博士建议把“我想对你说些以前从未说过的话”作为开场白,正式对峙时,我们的谈话需要包含过去的“事实”当时的“感受”,现在的“影响”,未来的“要求”四个方面。

乔的父母和乔进行了一次当面对峙。乔的父亲艾伦一直是一副趾高气昂的强硬架势,而乔的母亲乔安妮则显得顺从而一言不发。面对乔的对峙,艾伦不停地不断、怒吼、咒骂乔,尤其当乔说起他酗酒的问题时,艾伦生气地走了出去。

而乔的母亲只是跟乔道歉,还辩解他的父亲是个好人,还质问乔,他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不让他们好好过自己的日子。

对峙之后,乔的父亲表示,只要乔道歉,他们就还是一家。虽然乔最终选择了与父母断绝联系,但6个月后他就有了一段更亲密的恋爱关系。

要做女孩的泰平

而在影片《黄金宝藏》中,泰平则通过脱掉衣服,大喊“爸爸,我是你女儿”来向父亲蔡问对峙,也通过在地窖中哭诉母亲变哑的真相,和自己的不幸身世完成了自己和“有毒”原生家庭的对峙。

泰平虽然没能得到父亲的道歉,缓和与父亲的关系,但她通过与母亲的对峙,让母亲放走了自己,重新获得了自由,恢复了女儿身,拥有了幸福的爱情。

虽然泰平、和乔来自不同的家庭,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在他们的故事结尾,两人都通过各自的方式完成了与原生家庭的对峙。

或许我们曾经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原生家庭的伤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能够正视过去的伤痛,明白过去的一切并不是我们的错,完成了和原生家庭的对峙,我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向好的方向转化,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爱自己的儿女,让原生家庭的毒素彻底从我们的生活中排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