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讲究做人要实在,今天就来点“实”字杂谈吧


我们总讲究做人要实在,今天就来点“实”字杂谈吧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丰富含义,其字义演变就是一段历史。因其博大精深,有时反而不易正确理解其义。所以,古人说要“识文断字”。我的理解,不但要认字,更要识字,最后“知行合一”。

不过,从历史来看,中国人认字者多,识字者少,知行合一者更少。比如,“实”字。

“实”字很有意思。首先,中国人都喜欢。比如,买个东西希望“货真价实”,做个东西希望“真材实料”,了解情况希望“实地考察”,说个事情希望“实事求是”,听段新闻希望“真实可信”,交个朋友希望“为人实在”,谈次恋爱希望“真心实意”,战场拼杀当然更希望“真枪实弹”,平治天下更要“实干兴邦”!可以说,无人不喜欢“实”,无人不想“实”。道理谁都懂,不来实的,尽来虚的,不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吗?

不过,从历史来看,中国人虽然爱“实”,但难“实”。谁没买过假冒伪劣呀?谁没遇过偷工减料呀?谁没传过道听途说呀?谁没看过无中生中呀?谁没听过弥天大谎呀?所谓“朋友”,有卖友求荣者;所谓恋爱,却是虚情假意;所谓沙场,还有纸上谈兵;所谓兴邦,却在空谈误国。就是想过实在日子,都不免虚度年华!嗟夫,一个“实”字何其难也!

我们总讲究做人要实在,今天就来点“实”字杂谈吧

何谓“实”?《说文》中说“实,富也”,可见“实”字本意指富足。我们说的“殷实户”,就是此意。不过,中国人在使用时喜欢引申,“实”字便有了充实、坚实之意,像《素问·调经论》中就说“凡中质充满皆曰实”。在此基础上,进而引申为个人言行的真诚,《广雅》就说,“实,诚也”。几千年以来,“实”字之义甚多,概而言之,有事实、充实、诚实、踏实等诸多含义。无论何意,都强调为人与行事要符合客观情况。因为“实”,则必然“真”,事实清楚的才叫“真实”,言行一致的才叫“真诚”,朴实无华的才叫“真知”,心口如一的才叫“真话”,两心如一的才叫“真情”,知行合一的才叫“真干”。说句绕口的话,崇实者必求真,求真者必唯实。

说起来,崇实之风源远流长,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就说“儒者崇实”。儒家重人伦,强调君子之德,其中就强调“听其言,观其行”。孔夫子说,如果“敏于行而讷于言”,便可称为君子。何谓“敏于行”,当然是想干事,会干事,并且能干成事。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实干。

只可惜,夫子教诲,后世并未遵行。大概因为“实”则累,并非首选,多了“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多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空谈误国。历览前朝多少事,既有指鹿为马造成的颠倒黑白,也有南辕北辙带来的事与愿违,更有胡作非为引发的天怒人怨。隋炀帝杨广当太子时精明能干,深得人心;登上帝位却荒淫无道,民心尽失。他在太子时期和帝王时期的不同作为,以及由此带来的王朝和个人命运,是最好的明证。几千年的历史兴亡更替,“实”者几何?也因此,西方汉学家认为中国文化有虚伪的劣性,新文化运动那批先贤要“打倒孔家店”。

历史使人警醒,教训需要吸取。都说“实干兴邦”,实干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把事做对、做好、做得百姓满意。否则,干得越多,错得越多。如何实干?中共元老陈云经典总结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不唯上,当然不是上面的话不听,而是只讲真理不讲面子,该怎样就怎样。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本都不要读,而是一定要联系实际。只唯实,就是一切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至于“交换、比较、反复”,是说在工作方法上,要互相交换意见、上下左右进行比较、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他还强调,几十年实践体会,唯实最靠得住。

陈云同志的“十五字箴言”告诉我们,“实”字都认得,做到真难得,真做到了事情就靠得住做好了!


我们总讲究做人要实在,今天就来点“实”字杂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