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庸傳統文化研究:臆說龜蛇(之十四)


周克庸傳統文化研究:臆說龜蛇(之十四)


我們在前面已預告過,本文第三部分,是解析“龜蛇一體”徽號的文化內涵。

龜蛇一體徽號揭示的文化內涵,首先是我們已點到過的禹和四嶽兩個部族的聯合;其次是禹和四嶽聯手平治水患的任務,經不懈努力終於大獲獲成功;還有一點是,禹和四嶽聯合起來,最終實現了剝奪母權、實現財產和共權力私有化、促使“禪讓制”壽終正寢、為國家的產生鋪平道路等一系列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逆襲”。

——經歷了這一過程的淬鍊,龜蛇意象不僅成了夏王朝最尊貴的意識形態符號,而且成了華夏民族文化中廣為民眾認同的治水符號、神權符號。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龜蛇意象所承載的意涵,漸漸由盛而衰,由顯赫而沉淪,其原有意涵遂在向底層的泛化中產生訛變,導致了“烏龜王八兔子野雞……”沿著由貴而賤的軌跡,最終竟演化為市井詈語。

龜蛇意象的文化內涵:

1)與自然災害相抗爭的治水符號、水神符號

大禹、四嶽聯合的原因,最冠冕堂皇的,就是統合兩個(有治水經驗和實力的)部族的力量,領導整個部落聯盟齊心協力平治水患。由大禹、四嶽兩個部族擔綱的這一壯舉,最終獲得的成功,則使得原本作為大禹、四嶽之“聯合圖騰”的龜蛇意象,昇華成了我們民族文化中平治水患的治水符號。

千百年來,龜、蛇(及其變體)一向被我們視為“鎮水”之物,這種認識的源頭,應當就是大禹、四嶽治水所使用的聯合圖騰。

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龜蛇”與“水”往往是連在一起的。時至今日,我國地圖上,凡沿大江大河,水勢兇猛、易鬧水患的險要之處,仍然多有以龜、蛇命名的山名、谷名、水名、隘口名等——如湖北省武漢長江兩岸即有龜山蛇山隔江對峙。

全國以龜、蛇(龍)及玄武、真武等與龜蛇有關之物命名的山名、 水名和地名,極為常見。比如,河北省有龍關、龍華、蟒石口等;山西省有龍興、龍鎮、鰲石、真武山等;內蒙古自治區有雙龍鎮、龍山鎮、青龍山鎮、寶龍山鎮、九龍鄉等;黑龍江省有二龍山、龍河、龍江等;吉林省有龍井、和龍、龍崗山等;遼寧省有龍爪溝、騰鰲堡、烏蟒島等;山東省有龍口、龍崗、蛇窩泊、張鰲、鰲山衛、龜蒙山等;江蘇省有龍崗、龍潭、龍窩口、真武廟、黿頭諸等;安徽省有九龍崗、龍山,玄帝廟等;浙江省有龍山,龍游、龍泉,鰲江,灰鰲洋等; 江西省有龍骨渡、龍源壩、蟠龍、小龍等;福建省有龍巖、龍門、龍海、龍田、武夷、鰲坑等;臺灣省有六龜、甲仙、龜山、龜山島、龜卵島等;河南省有龍門、蛇尾、蟒川、莽張店、玄武等;湖北省有龍潭口、黃龍灘、龍坪、武當山等;湖南省有龍洞坪、躍龍市、小龍門等;廣東省有龍仙、龍村、龍穴、龍眼洞、蛇口、鰲頭等;海南島省有龍滾、龍塘、博鰲等;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古龍、龍勝、石龍、鎮龍、龍岸、龜石、鰲魚川等;陝西省有烏龍鋪、龍駒寨、佐龍溝、蟒嶺、真武洞等;寧夏回族自治區有冷龍嶺、白龍、武山等; 甘肅省有龍首山、白龍江、白龍等;青海省有龍羊峽、冷龍嶺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五龍喀什河等;四川省有玉龍、龍水、溪龍、龍會、龍結、龍臺、中鰲鎮等;貴州省有龍田、落龍、龍里、鰲市、鰲溪、駕鰲等;雲南省有都龍、小龍潭、龍陵、蛇街、小龍街等;西藏自治區有峽龍等等。

另外,還有些地名、山名、水名等,因古今語音的變化而產生訛變,如《詩經·魯頌·閟宮》:“奄有龜蒙,逐荒大東”毛傳:“龜,山也;蒙,山也”。這裡與龜山並舉的蒙山的“蒙”,應來自於“龍”,作出這一判斷的根據是,一,蒙、龍音近(明來鄰紐、東部疊韻)相通;二,《詩經·邶風·旌丘》“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左傳·僖公五年》作“狐裘龍茸”,證明“蒙”、“龍”二字相通。所以,龜蒙二山,從根兒上講,還是龜、龍(蛇)二山。

遍佈全國的以龜、蛇命名的山、水和地名錶明,龜蛇的“神力”以及這種“神力”與先民生活之間的重要關係,已深深積澱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底層結構中。

由於龜蛇一體的形象,曲折隱晦地傳遞了上古時期大禹治水獲得成功所依賴的方法,乃“堙(以龜為代表)、疏(以龍、蛇為代表)並施”,亦傳遞了戰勝大洪水,有賴於大禹、四嶽聯手協力之功的史實;由於鯀被殛殺,化身為黃熊(即“三足鱉”,代表“堙”法)、黃龍(即蛇,代表“疏”法),以及鯀“復(=腹)生禹”(代表至死不屈的抗爭精神)等傳說,攜帶的豐富信息,使得龜蛇一體的形象,由一種與治水相聯繫著的徽號,一躍而上升為華夏的“水神”形象。而龜蛇一體的“玄冥”(冥、武二字音近[武/冥:明母雙聲,魚耕旁對轉]相通,故“玄冥”又稱“玄武”)也就成了水神、水官的名稱(《左傳·昭公十八年》:“水正曰‘玄冥’。”又:“禳火於玄冥”注:“玄冥,水神。”《後漢書·王梁傳》:“玄武,水神之名。”《淮南子·天文訓》:“北方水也……其獸玄武”)。

玄冥——龜蛇一體徽號的水神神格,在漫長的文化長河中,逐漸分化和演變出了眾多的水神(有些則演化為水怪)形象。例如:

禺彊(禺京):《山海經·海外北經》雲:“北方禺彊,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郭璞傳:“(禺彊)字玄冥。水神也。莊周曰:‘禺彊立於北極,一曰禺京。’一本曰:‘北方禺彊,黑身,手足乘兩龍。’”郝懿行疏雲:“禺京,玄冥,聲相近。《越絕書》雲:‘玄冥,治北方……’《尚書大傳》雲:‘北方之極,自丁令北至積雪之野,帝顓頊,玄冥司之。’《呂氏春秋·孟冬紀》雲:‘其神玄冥’,高誘注云 :‘少皞氏之子曰循,為玄冥師,死祀為水神。’是玄冥即禺京,禺京即禺彊,京、彊亦聲相近也……案:《列子·湯問篇》雲:‘命禺彊使巨鰲十五’,即斯人也。禺京處北海為海神,見《大荒東經》;禺彊踐兩赤蛇,見《大荒北經》,此經雲‘青蛇’,又異。”

據郭璞、郝懿行的註解,禺彊即禺京亦即玄冥。

由“玄冥”分化而來的“禺彊”,不僅僅讓原來的水神又多出了一個名稱,而且其神格也得以大大提升起來——已由水神,上升為海神(見上引郝懿行疏)以至天神(《呂氏春秋·求人》:禹“北至……禺彊之所”注:“禺彊,天神也”)了。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