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大運河文化經濟帶發展保障措施研究

研究單位:文化產業動能轉換與生態系統(山東大學)山東省文化科技重點實驗室

【導讀】本研究報告由文化產業(山東大學)山東省文化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昝勝鋒領銜起草,聯合《創意中國調研報告》編委會、中國文體產業管理創新論壇組委會、濼尚有道文化產業規劃團隊共同完成。文化產業(山東大學)山東省文化科技重點實驗室以前瞻性、創新性研究成果服務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始終加強文化科技創新成果的宣傳和推廣,落地服務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陸續發表相關最新研究報告。相關研究報告及互動信息請登錄網站http://www.cslab.sdu.edu.cn。

近年來,濟寧市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視察山東、視察濟寧及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全面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動運河文化弘揚傳承、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和特色產業發展,將大運河濟寧段打造成為中華運河文明核心展示區、國家首批運河文化建設示範城市以及大運河(濟寧)水運新舊動能轉換試驗區,實現運河文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濟寧市大運河文化經濟帶發展保障措施研究如下:

(一)強化組織領導與體制創新

成立大運河文化經濟帶建設領導小組,指導和統籌協調大運河文化經濟帶建設工作。各相關部門要發揮協調和配合作用,結合實際制定規劃實施年度方案。建立大運河文化經濟帶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對重大事項和問題進行會商,強化綜合協調、協同聯動,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建立大運河文化經濟帶建設績效考核和督導體系,明確沿線縣區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主體責任,根據各區縣現有基礎,將大運河文化經濟帶建設實施情況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範圍。

加強遺產保護、內涵挖掘、生態整治、經濟發展、設施建設等領域的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實行總體規劃、統籌協調、整體保護、分段管理、有序開發的管理運行模式、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綜合管理體制,健全運河流域、行政區域和部門的協商協調平臺。結合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推動運河沿線各縣區建立大運河遺產保護志願者制度。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強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及生態環境修復。

(二)加強法制建設與政策保障

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出臺的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及關於水域、航道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大運河濟寧段保護立法工作,明確大運河濟寧段保護範圍、緩衝地帶,合理確定土地利用的強度,優化產業佈局,重點推進水環境保護、水汙染防治。按照大運河相關法律法規和各級保護規劃,鞏固和完善大運河監測預警和檔案體系,加強監測平臺管理和遺產巡視巡查,及時發現並消除威脅遺產本體的各類安全隱患。涉及遺產安全的重大事項,應及時通過國家監測平臺實施備案。相關遺產保護修繕及遺產區、緩衝區內的建設活動,應依法編制相應工程方案並履行報批程序。

貫徹國家、省、市近年來出臺的相關專項政策,確保財政、稅收、土地、投融資等各項優惠政策按規定落實到位。將大運河文化經濟帶重大項目納入濟寧投資優選項目目錄,優先安排省內文化產業宣傳推廣重點活動。支持運河沿線區域創新投融資方式,建立可持續性產業引導資金投入機制。對運河沿線市場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經濟效益好的相關產業,在資金扶持、用地保障、審批程序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出臺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文化經濟帶建設的政策措施,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捐贈等方式,設立大運河遺產保護基金,支持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市、縣級人民政府及文物行政部門,對在大運河遺產保護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應給予積極獎勵。

(三)完善生態補償與投入機制

構建激勵與約束並重的生態補償制度體系,推動沿線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進行橫向生態補償,建立下游對上游水資源、水環境保護的補償和上游對下游超標排汙或環境責任事故賠償的雙向責任機制,注重獎懲結合,強化資金分配與生態保護成效掛鉤。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建立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明確各地區環境容量,制定負面清單。依託韓莊複線船閘工程、京杭運河濟寧至臺兒莊(濟寧段)航道“三改二”工程、京杭運河湖西航道(濟寧段)改造工程、梁濟運河梁山至鄧樓船閘段航道復航工程、微山二線船閘、南旺運河港、京杭運河湖西航道上級湖航道等建設,提高生態補償綜合效益。

不斷加大對運河沿岸及重點水源區域的保護支持,探索建立大運河生態保護及治理方面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整合機制,引導各責任部門協調政策目標、明確任務職責、統籌管理辦法、規範績效考核,共同增加對運河文化經濟帶生態保護的投入。積極探索多元化、市場化的補償機制,鼓勵和支持通過設立綠色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融資貼息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加大運河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產業投入。充分發揮重大交通設施的聯通作用,按照產業互補、生態共建、發展共享的原則,積極創設平臺,強化產業項目對接,爭取國家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推進綠色發展。

(四)加強宣傳引導與氛圍營造

積極搭建對內對外宣傳平臺,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的宣傳作用,利用新媒體全過程、多角度、深層次地宣傳近期建設重大活動、重大事件,全面解讀濟寧建設大運河文化經濟帶的意義、戰略定位和重點任務,普及生態環保和法律法規知識。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際博物館日”及山東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等宣傳活動,擴大大運河文化遺產知識和保護理念等方面的宣傳,提升社會各界參與大運河保護管理的意識和文化自覺。積極推進反映大運河濟寧段歷史文化的專題博物館籌建工作,同時形成大運河(濟寧段)文化遺產系列專題展館,運用現代科技多維度宣傳展示運河文化。

整合南旺運河遺風、竹竿巷百姓人家、宣阜巷非遺街、玉堂醬園三百年老字號、潘家大樓民國風貌、太白樓吟詩對白、南陽千年古鎮、古南池風景區、微山湖運河故道、太白湖運河古道、世遺運河開河古鎮等“運河記憶”主題街區載體資源,結合外圍運河文化村落、運河小鎮,通過文化旅遊消費市場渠道,營造良好的運河文化傳承氛圍。引導運河沿線政府主管部門建立大運河遺產所在地標識系統,並嚴格按照《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相關規定,正確使用世界遺產標誌,向公眾提供真實、完整的大運河遺產信息,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及自覺愛護運河環境、保護運河生態的良好氛圍。


濟寧市大運河文化經濟帶發展保障措施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