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为什么叫大洋?

阿德35061



清朝中期之后,墨西哥银圆随着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由于其重量固定,成色划一,花纹复杂难以仿造,是沿海各省受欢迎的通用货币,且逐渐蔓延到内地,湘鄂川藏,无不通行,由于舶来,且正面有鹰徽标记,被国人称为“鹰洋”。

清廷对这种优质贵金属货币“欲禁无由”,于是光绪十三年起开始允许广东省自铸银圆。之后光绪二十二年湖北开铸银圆,此后江苏、山东、直隶、浙江、安徽、奉天、吉林诸省亦次第推行。但各省所铸银圆花式各异,成色分量难免参差,此省所用之银圆,在另省不为民众所接受,因此在民间不如墨西哥银圆流通无碍。其时关于标准银圆重量,有一两与七钱二分两种主张。一两是中国传统的银两重量单位,而七钱二分是墨西哥银圆的标准重量,也是各省铸造银圆的重量(实际重量有少许出入)。晚清各省铸造的银圆,正面字样均为“某某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等字样,背面为蟠龙纹样及英文省名和“7 mace and 2 candareens”重量标记,由于蟠龙纹样,则被国人俗称为“龙洋”,逐渐,这些尺寸较大的银元货币都被国人统称为“大洋”。

直到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度支部清理财政处才颁布《银币分量成色章程十条》,决定银币主币标准重量为一两。但当时各省铸造的银币重量多在七钱至七钱二分,与一两银圆互兑不方便,因此对这一规定持观望态度,未见实行。收藏市场上可见一些一两银圆,正面为省名、年份和“大清银币”“库平一两”,背面铸有双龙和“壹两”、“One Tael”。这种一般是样币,很少流通,真品价格高,但目前收藏市场上假货也不少。

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度支部以“一两银币颇碍通行”为由,又奏请铸造七钱二分的通用银圆。标准银圆既重七钱二分,面值不宜标为“一两”。因此至宣统二年四月,度支部奏定《币值则例》,规定七钱二分为本位银币重量,为一圆。同时还奏定《处置旧银圆办法》,称旧有的各省银币,按光绪三十四年各省报告的铸数,大约有四十余兆之巨(4000万枚。实际数字在2.2亿到2.75亿枚之多),难以收回改铸,因此制定期限逐渐回收,以成色统一的新币取代。但是到第二年,即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灭亡了,铸造全国通用的新银币一事也被搁置了三年之久。到民国三年,颁布《国币条例》,按照宣统二年的这个币值则例,于当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由天津的铸造银钱总厂开铸第一批民国新银圆,正面是袁世凯头像,即著名的“袁大头”银币(面值壹圆)。


征服者帖木儿


首先银元原本来自于国外,当时称老外为洋夷,所有称他们的钱为洋钱,其中最早就是西班牙的“本洋”,再接着是墨西哥的“鹰洋”,最后就是我们自己的“龙洋”。 而这些钱统称为“大洋”。

中华民族自1436年起采用银铜货币体制,白银是当时的主要货币。使用的白银多铸成锭状,以重量(两)为单位。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与西方各国贸易日渐增多,钱币的流通也开始变得频繁,而从外国流入的白银多为铸造成硬币,既银圆。早期的银圆大多数是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的西班牙圆,在当时的国内被称为“本洋”。 后来流通进来的银圆则是由墨西哥独立后铸造的,有鹰为标记的“鹰洋”。两者的重量和成色都没有太大区别。久而久之,银圆在中国逐渐受所欢迎,开始盛行,间接影响了清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于是清政府在光绪年间开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铸造银圆。清政府的银圆因为上有蟠龙像,因此被称为“龙洋”。各式银圆被称为“大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