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那麼多兒子為什麼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厲害?

中國歷史研究所


李建成(公元589年一公元626年),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的嫡長子,唐朝開國太子。

李世民(公元598年一公元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高祖李淵的嫡次子,"貞觀之治”的開創者。在位23年。

李元吉(公元603年一公元626年),原名李記劼,後改為“元吉",字三胡,高祖李淵第四子,為人驍勇但驕奢淫逸。

唐高宗李淵可不只這幾個孩子,那後宮的嬪妃個個爭寵,指望著母憑子貴地過上奢華日子。所以李淵有將近二十位小王子。但是隻有這四個孩子是一母同胞,他們的母親是隋朝神武公竇毅的女兒,竇氏所生四子分別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其中李玄霸幼年便夭亡,所以親兄弟只有這仨人。


那麼這兄弟三人為什麼斗的你死我活的呢?大唐初建時,按封建王朝的傳統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也就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如果不出什麼意外,那麼下一個大唐皇帝便是太子李建成。而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李元吉被封為齊王。太子李建成在京城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李世民和李元吉則帶兵在外平叛和消滅地方上的割據勢力。

李世民這個名字是大有來歷的,在他四歲那年,岐州有個怪人自稱通曉天文、地理能測字相面。他見到李世民後說這孩子不到二十歲便能"濟世安民"。李淵便以此意為他取名為“世民"。公元616年李淵在雀鼠谷被農民軍領袖甄翟兒所率領的起義軍所包圍,李世民率領騎兵衝破包圍救回李淵。這一仗使他善於領兵衝鋒陷陣的才能得到充分體現。所以,李淵父子從晉陽起兵進軍關中的過程中,李世民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在軍隊中的地位和威望要遠超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就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妒忌和猜疑。

從公元619年開始,李建成由妒忌李世民的戰功,慢慢轉變為遏制和打壓李世民的威望,防止李世民有奪嫡的政治傾向。而齊王李元吉也成為太子的得力助手和邦兇。李元吉與太子結成同盟也是經過一番權衡的,李元吉雖然作戰勇戰,隨李世民出征時打了許多勝仗,也學了不少東西。但他人品不行,行為舉止放蕩不了羈,而且酷愛狩獵自稱“寧可三天不吃飯,也不能一天不狩獵”。本來這愛好也沒什麼,可這廝每次外出狩獵總是隨意毀壞農民的莊稼,肆意搶掠農民的牲畜,每到一處總是弄的雞飛狗跳的,民怨極大。而且他的母親從小也不喜歡他,看他面惡,認為不祥,並將他拋棄。後經一侍女抱回撫養才得以活命。
在太子和秦王兩大集團的鬥爭中,李元吉肯定要考慮自己的前途和地位,太子也喜歡酒色遊獵,同李元吉脾氣性格類似,兩人好相處。而秦王膽略超群,戰功顯赫,而且整肅鋼紀嚴歷,如果秦王勝出,很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說白了,這兄弟三人的爭鬥就是權力之爭,利益之爭,是問鼎皇位,謀取天下之爭。自古以來,權力鬥爭無不充斥著暴力和血腥,在至高無上的皇權誘惑下,骨肉親情已顯得微不足道了。


喬江寶


李淵,唐高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王朝之一——大唐王朝。

李淵確實有22個兒子,還有19個女兒,看到李淵這麼多子女真的感嘆他的生育能力啊,不過畢竟是皇帝。但是不得不佩服李淵,李淵這些兒子女兒大部分都是建立大唐之後生的,還有一些退位之後生的,618年建立唐朝的時候李淵都已經53歲了,玄武門之變之後李淵不久就退位了,也就是626年,這個時候李淵已經60歲了,比如書滕王李元嬰就是630年生的,這個時候李淵已經退位,而且已經是63歲了,是不是很厲害呢。

李淵雖然兒子很多,但是分佈的時間恨不均勻,前面幾個兒子比後面的大的太多了,當時也只有前面四個兒子有能力去爭,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李玄霸在隋大業十四年(614年)就死了,這個時候李淵還沒有起兵呢。所以就只剩下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兒子來爭皇位了。

看看李淵的第五個兒子李智雲,617年也死了,第六個兒子李元景雖然沒有死,但是太小了,618年才出生,這一年也才剛剛建立大唐,即使到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也就幾歲,怎麼去和李建成,李世民爭奪皇位呢?其餘的更小的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雖然這個時候這些李淵的兒子沒有造反,但是也有一些後來造反了的,比如就是前面說的六子李元景,後來參與到房遺愛的謀反之中被賜死。

再說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當時也只有李建成和李世民爭奪,李元吉是一直站在李建成這邊的,畢竟李建成是嫡長子,太子,勝出的可能性更大。而李世民完全就是憑藉軍功,一步一步坐大。最後威脅到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過其實一直到玄武門之變的時候,當時李淵還是更偏向李建成的,其實李淵早早的就讓李建成處理國家政務,目的也很明確了,李世民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不得以主動發起了玄武門之變,不然說不定哪天李淵一宣佈禪位給李建成,那麼李世民一手打下來的大唐江山就拱手相送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李淵一共二十二個兒子,可建立大唐之初,在他登基的時候只有六個兒子,這五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建成,二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五子李智雲,六子李元景,剩下的十六個兒子都是他退位後私生活優越生育能力又好才有的。先說說李淵的第一個兒子李建成,李建成跟隨李淵起兵推翻了隋朝的暴政,在各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算是個有才華有能力的人。李淵第二個兒子就是後來開闢了“貞觀之治”盛世局面的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自不必說。李淵的第三個兒子叫李玄霸,16歲時去世,當時還沒有建立大唐,他就不可能爭啥皇權了。李淵的第四個兒子是李元吉,在行軍打仗方面,很是一把好手,在政治上一向鐵了心的支持李建成。李淵的第五個兒子是李智雲,李淵起兵反隋時,不幸被追來的隋軍所殺。李淵的第六個兒子是李元景,到“玄武門政變”時才八歲,還是一個嘴上無毛的懵懂孩童。

這六個兒子中只有三個可以爭皇權,而四子李元吉無心做皇帝是長子李建成的鐵桿,也就是說皇權只是從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選擇。而我們的大唐開國皇帝李淵還是力挺自己的長子李建成的,畢竟自古都是立長不立幼,而且李建成很聽自己的話,才能也是有的,但是這就虧了能力更強還野心十足的李世民。李建成的咄咄逼人,再加上自己手下的支持甚至可以說是鼓動,李世民裡應外合的情況下反了!老子李淵“光榮”退位,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被殺,李世民正式登基成為皇帝,史稱唐太宗,這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玄武門之變”。(歡迎留言評論,一起交流歷史)





歷史那條河


據史料記載李淵一生一共生下22個兒子,這樣的數量絕對在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帝王中名列前茅,可是話說回來李淵的兒子雖然很多,但在隋末唐初能登的上臺面的卻不多,一來李淵的許多兒子要麼沒出生,要麼太年幼,要麼已經早夭。

再細分之下我們都知道隋朝是在公元618年滅亡的,當時的天下也是在此時陷入大動亂的。以公元618年為時間節點,李淵的22個兒子中只有前五個兒子是出生在公元618年之前,這五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五子李智雲,在這五個能登上臺面的兒子中老三和老五又已經去世,所以能有作為的只能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當然以上是以時間點來劃分,再具體一點的話就要考慮古代的繼承製度,古代遵循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嫡子在家庭中享有優先繼承權,李淵的這麼多兒子中只有前四子是他的原配所生,也即是這四人是嫡子,他們的地位明顯比其他兒子高,前四子中三子李玄霸早死,所以以嫡庶之分來區別的話,這三人也會脫穎而出。

憑藉以上兩個先天條件,李淵的這三個兒子在動亂中為李唐建立下汗馬功勞,同時也因李淵的放縱,這三個兒子各自都擁有極大的權力。有了權力,自然也就有了覬覦皇位的資本,因此在李唐建立之後李淵的三個兒子為了皇位展開劇烈的爭奪。李淵的其他兒子因不具備前面的兩個先天條件,所以只能選擇遠離。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李淵確實有很多兒子,但為什麼只有三個兒子,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以及李元吉三人參與到了爭奪帝位的鬥爭中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這三人都是嫡子,有成為皇帝的先決條件

我們知道,古代封建王朝的皇位繼承,是嫡長子繼承製。但這是在嫡長子活著的情況下大多如此。如果嫡長子在登上皇位之前因為各種原因去世,皇帝會從接下來的幾個嫡子中選出一個作為下一任的太子。

沒錯,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其他庶出的皇子,即其他除了皇后之外的妃子為皇帝生下的兒子是不具有繼承皇位的權力的

除非皇帝的嫡子全部去世,或者除嫡長子之外,皇帝沒有其他的嫡子。在這個情況下,其他庶出的皇子才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性。當然,這是指正常情況下的皇位繼承。不過,這是制度,也是傳統。那些不遵守制度與傳統的皇位繼承不在此列。

這裡需要提到的是:李淵的皇后為竇皇后。史書記載,竇皇后為李淵育有四子一女,分別是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以及女兒平陽公主。

(華三川繪新百美圖—竇皇后)

  • 李玄霸

三子李玄霸在李淵起兵之前就已經早早夭折,不可能參與到皇位的爭奪中。李玄霸,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隋唐演義》中的天下第一猛將李元霸的原型。

(演義李元霸的影視形象)

  • 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在歷史上也是著名的女將領,是威震天下的娘子軍的建立者。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娘子關,事實上,也是因為平陽公主曾率軍駐紮於此而得名。既然是女子,自然沒有爭奪皇位的道理,姑且不提。

(娘子關)


可以看到,李淵的嫡子,除了早夭的李玄霸之外(史載李玄霸去世於隋朝大業十年,年僅十六歲),只有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人了。有資格爭奪皇位的就這麼多,玄武門之變中已經全部涉及到了。

這其實也是李世民為什麼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掉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原因。因為除了他們兩個,其他人並沒有能和李世民爭奪皇位的權利。

第二、在玄武門之變前,這三人是權力最大的三個皇子

在玄武門之變之前,這三個人是皇子中權力最大的三個。

  • 李建成

李建成我自然不必多說,他是太子,理論上,他是一個帝國的第二號人物。從當時的情況下,李建成的權力僅次於李淵。

畢竟,儲君只要活到上一任皇帝去世,且不犯大的錯誤,基本上就是妥妥的皇帝。況且,李建成也具有成為太子的才能,在太原起兵前後,為大唐的興起也立有大功。在軍功方面,也是僅次於李世民。可以說,如果沒有李世民,李建成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太子,也是一個很合格的帝國繼承人。

(李建成影視形象)

  • 李世民

李世民當時的權力比之李建成有過而無不及。

武德元年時,李世民就已經是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且被李淵進封為秦王(之前是秦國公)。

武德四年十月,李淵又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了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就是一個小政府機構了。

這樣的權力,實際上已經比歷史上很多太子的權力都要大了。既有軍權,又有招攬文人的優勢。可以說,這也是李世民能與李建成掰腕子的資本。這樣的權力,不亞於太子東宮的權力。所以二人相爭也就成了必然。

(李世民畫像)

  • 李元吉

武德二年,李元吉因為曾跟隨李世民東征洛陽、討劉黑闥,屢立戰功,受封司徒、侍中、幷州大都督、左衛大將軍、上柱國等官職勳位。

雖然比起李建成與李世民二人,這樣的權力有點不算什麼,但是與李淵的其他皇子相比,或者跟歷朝的普通皇子相比,這樣的權力與地位也是很少見的。

況且,李元吉加入了李建成的陣營。相當於,為李建成略顯劣勢的軍隊方面,打了一針強心劑。

(李元吉影視形象)

這三人比起其他皇子都擁有著很大的權力。皇位的爭奪,實際上就是皇子們實力的比拼。沒有實力,顯然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不夠格。

第三、其他皇子不是太年幼,就是還未出生,或者是已去世,不具備爭奪皇位的條件

李淵的其他兒子,大多出生日期不詳,但從活躍時間以及去世時間可以判斷。這些皇子中在玄武門之變時不是沒出生,就是太年幼,或者已經去世,不具備參與皇位爭奪的條件。這裡我列出幾個略微有名的皇子,供大家參考。

  • 李智雲

李智雲是李淵的第五子,出生在公元603年,逝世於公元617年,即唐朝建立的前一年。玄武門之變時,李智雲已去世十年,顯然不可能參與皇位爭奪。

  • 李元景

李元景是李淵的第六子,母親是李淵的莫貴嬪。出生在公元618年(即隋大業十四年,也是武德元年,

即唐朝開國的第一年)。在武德三年被封為趙王。也就是說,在唐朝剛建立的時候,李元景剛出生。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他也只有九歲,當然沒有可能參與到這場皇位爭奪中。

  • 李元昌

李淵第七子,出生於武德二年,即公元619年,被封為漢王。與李元景類似,玄武門之變時僅僅八歲。不能參與皇位的爭奪。後來因為與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密謀造反,而被賜死。

(李元昌影視形象)

以上的三位皇子,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分別是李淵的第五子,第六子,第七子。而在之前也提過,前四子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與李元吉。所以後面的皇子我不說,大家也能看出來,都太過於年幼,甚至還沒有出生,自然不可能參與到皇位的爭奪。所以我就不贅述了。

事實上,在李世民即位之後,李淵相當於被軟禁在宮中。在這段時間裡,李淵的妃子為李世民生下了很多弟弟。史書上記載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當然,這些李淵當太上皇時期所出生的皇子,更是沒有與李世民爭權的可能性了。

結語:以上三點原因就是為什麼說李淵的那麼多兒子中,只有李建成三人鬥得那麼厲害的原因。或許,正是因為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參與的玄武門之變開了一個壞頭。唐朝前期的幾次皇位更迭,往往都伴隨著刀光劍影,兄弟反目。當然,這是後話,這裡就不提了。


我怕是個史人了


唐高祖李淵一生擁有二十二個兒子,十七個女兒。這樣的子女數量在中國古代歷史皇帝子嗣排行榜中也是能夠名列前茅。

但是唐高祖李淵晚年時期並沒有出現九龍奪嫡的現象,而大唐王朝皇位繼承人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三人之間。那麼當這三個人為了爭奪皇位繼承人的身份鬧的難捨難分時,其他諸多皇子為何不見出面或者加入到這場戰爭中呢?


嫡庶有別,長幼懸殊!

實際上唐高祖李淵儘管一生擁有二十二個兒子,但是這二十二個兒子之間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這二十二個兒子顯然不是一奶同胞,而是由李淵的不同妃子所生,因此存在著嫡庶之分。其中皇長子李建成、皇次子李世民、皇三子李玄霸、皇四子李元吉乃是李淵與原配夫人竇氏所生。後來李淵於太原起兵建立大唐王朝稱帝之後,將已經過世的竇氏立追封為了穆皇后。


由於竇皇后家世顯赫,又與北周皇室宇文家族存在血緣關係。因此唐高祖李淵建立大唐王朝之後也不曾另立皇后。因此唐高祖李淵二十二個兒子中只有前四個兒子乃是嫡子。而且這四個兒子中最小的兒子李元吉也出生於公元603年。

而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前膝下的子嗣數量並不算多,只生育有五個兒子。除以上四子外,還有一個李智雲與李元吉同年所生。且其母為妃嬪。

但是當唐高祖李淵於公元618年夏太原起兵之時,三子李玄霸已經去世。而起兵後不久五子李智雲被敵軍抓住後殺害。因此此時只有皇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四子李元吉三個兒子幫其成就大業。這三個兒子通過不同的方式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和樹立了威望。

而皇六子李元景出生於公元618年。其生母不過是個貴嬪,因此李元景及後面的兒子們全部為庶子(死去的皇五子李智雲也是庶子),同時李元景比自己的四哥李元吉要小15歲。因此包含李元景在內其他弟弟們根本沒有機會和足夠的實力與前面的三位哥哥競爭。這便是年齡上的差距導致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



因此公元626年夏,當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宮廷政變,利用在玄武門提前埋伏好的親信將領們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當場射殺之時。唐高祖李淵其他兒子們中最年長的兒子李元景也不過是一個僅八歲的孩童。這些孩子們根本不可能參與皇位繼承人的競爭,更不可能成為唐高祖李淵託付國家神器之人。


珞珈山的貓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這個問題說來也有趣,李淵的後代很多,其兒子多達22人,女兒多達19人,但是最後爭皇位最厲害的確實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兄弟。畢竟李淵不像朱棣,只有朱高熾、朱高燧、朱高煦三個兒子。那麼為什麼李淵一朝這三個兒子爭鬥得如此厲害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解答。

一、與繼承製度有關

古代繼承皇位,講究的是一個嫡長子繼承皇位。嫡長子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嫡子,一個是長子。因此嫡子不一定能繼承皇位,長子也不一定能繼承皇位,唯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繼承皇位。而且庶子想要繼承皇位的話,那就必須嫡子全部死光了才能輪到庶子。

長子我們就不解釋了,自然是取那個年齡最大的;嫡子的話,即皇帝的正室所生的孩子便是嫡子。李淵的皇后是竇皇后,竇皇后一生有四子,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玄霸。因此嫡子便是這四人。在這四人死光之前,剩下的孩子都沒有希望繼承皇位。

在這裡面嫡長子是李建成,他是太子,同時也是最有可能即位的人;李世民為次子,除非李建成死了或者李淵廢長立幼,不然李世民也沒機會;李元吉的話,除了兩個哥哥都死了,不然他也沒機會。李玄霸則早死,因此省略不提。

因此最終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便是這三人,因此這三人鬥得便格外厲害。

二、與年齡有關

李淵那麼多孩子,自然年齡上會出現差異。我們來看看這些孩子們的年齡差:

長子李建成:589年出生;次子李世民:598年出生;三子李玄霸:599年出生;四子李元吉:603年出生;五子李智雲:603年出生;六子李元景:618年出生……

也就是李建成比老六大了29歲,李世民比老六大了20歲……

李世民的大兒子李承乾是619年出生,也就是說李世民的大兒子和李世民的六弟差不多大。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弟弟們真的就是一些小孩子,一群小孩子你怎麼指望他們進行權力鬥爭呢?

三、和功勞有關

李淵起兵打天下,出力最大的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了。

其中李元吉的話,雖然出力頗多,但是基本上敗多勝少,因此我們先不提;但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從晉陽起兵開始就是戰功赫赫的元勳人物,可以說李唐江山有一半是這兩個人打下來的。因此在分功哪怕是爭功的時候,也自然是由這二人進行。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雖然李淵一生留下了22個兒子,但是李淵大部分兒子都是在李淵稱帝后出生的。在李淵起兵造反的時候,李淵共有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李智雲五個兒子。李玄霸年幼的時候就病死了,李智雲在起兵造反的時候被隋朝將領殺死,李淵建立唐朝的時候,身邊只剩下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兒子。

從李淵結婚到李淵稱帝,期間經歷了30多年的時間,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裡面,年輕力壯的李淵只留下了5個兒子。(其中有4個出自竇皇后)李淵在這一時期生育能力差,可能是因為竇皇后性格強悍,李淵沒有機會和小妾生育子女。

除了竇皇后性格強悍外,這一時期的李淵一直忙於四處征戰,沒有精力去生育子女。而在李淵稱帝之後,帶兵打仗的工作幾乎都是李世民三兄弟去完成,李淵在長安做了一個甩手掌櫃,生育子女的機會也就多了起來。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后,已經十多年沒有生育子女的李淵突然“恢復”了生育能力,李淵的子女數量開始指數爆炸一般的上升。從李淵稱帝一直到李淵去世,老當益壯的李淵每年都有新子女入賬,到了李淵去世的時候,李淵的兒子數量已經達到了22人。

李淵的第5子李智雲出生於公元604年,而李淵的6兒子李元亨出生於公元618年,兩個人相差了整整14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元亨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根本沒有機會爭奪皇位繼承權。

除了年齡上的差異外,李世民三兄弟還擁有身份上的優勢,李淵一生只有一位皇后,那就是李世民三兄弟的母親竇皇后。在李淵的後宮裡面,只要萬貴妃的地位比較高,萬貴妃唯一的兒子李智雲已經遇害,李世民兄弟基本不需要擔心子憑母貴的問題。

而且李淵是一個甩手掌櫃,在李淵正式稱帝之後,李淵幾乎沒有出過長安城。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常年帶兵征戰,在軍隊裡面很有威望,他們都擁有自己的一幫幕僚,實力絲毫不亞於李淵。

假如李淵立其他的皇子做太子,那麼李世民三兄弟立刻會把矛頭對準李淵。從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來看,李淵對將領的控制能力非常一般,李世民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已經能夠獲得唐朝的最高權力。李淵看著兩個兒子被殺,也只能怪怪的交出皇位。只能說李世民三兄弟佔據了太多的優勢條件,其他皇子(皇子的母親)沒有競爭皇位的能力,更沒有競爭皇位的勇氣。


史海泛舟擺渡人


趣談答案:因為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有權利去觸碰皇權,其餘的人都沒有權利。

要當就當嫡長子

古代的繼承順序發生過很多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基本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製呢?我們需要講一大堆與生小孩相關的知識,只不過這些生小孩相關的知識要比我們想象的複雜得多。

首先帝王有很多很多的老婆,這一點無法否認,有很多很多的老婆玩遊戲的時候,偶爾會生出那麼三瓜兩棗的。

那麼生下來的所有孩子都是皇帝的孩子,我們稱之為皇子。

可是所有的皇子不一定都能夠成為太子,他們的機會是不均等的。

李淵有自己的原配夫人也有很多的嬪妃,李淵和嬪妃、妾生下來的孩子不能夠當皇帝。

而李淵與原配夫人生下來的孩子當中,所有的男孩子有可能當皇帝,最有可能當皇帝的便是第1個生下來的男孩子也就是嫡長子。

只要你不是嫡長子,你還不是嫡子,那麼你是什麼已經無所謂了,無非就是享受點高待遇,享受點高福利罷了。

觸碰皇權的四兄弟

真正能夠觸碰王權的一共有4個人,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和李玄霸。而這4個人都是李淵和原配夫人生出來的孩子,也就是說皇子將會從他們這4個當中進行篩選,能夠勝利的那個人將會當太子。

但是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唐朝基本已經完善,也就導致李建成就是太子,李世民僅僅是個幌子罷了。

而李建成從太子到皇帝還有一小段的路程要走,可是李建成害怕也不甘心,因為他害怕就害怕在自己的倒黴弟弟極有可能把自己踹出去,不甘心就不甘心在李世民竟然還掌握兵權,他又不是太子。

於是兄弟二人的一場爭奪就此展開,而李元吉看到李建成身上的巨大潛力,主要是李建成已經是太子,而且他的腦子不靈光,容易糊弄,所以義無反顧的站在李建成的身邊。

而最終兄弟二人沒有鬥過李世民,李世民當上了皇帝,既是唐朝的不幸也是唐朝的大幸運。

畢竟李世民在唐帝國的作用、影響力以及他對整個唐帝國的推動性無人可比。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場發生於唐朝初年的政變,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無法想象的巨大影響,以至於稍稍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場政變的過程和結果。

李世民勝出,在玄武門外殺掉了自己的兩個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此之後,李世民帶兵入宮,逼迫唐高祖李淵禪位於他,然後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盛世。

這段歷史,相信絕大多數人,都非常清楚。

不過,在這段歷史背後,我們卻很容易產生一個疑問。

按照正史記載,唐高祖李淵可是一個生育能力極強的人!有記載的,兒子有二十二個,女兒十九個。

女兒暫且不提,畢竟整個中國古代,除了李世民後面納的那個姓武的妃子外,歷來都是男子才能即位。就算這樣,李淵仍是有二十二個兒子!

那麼,為什麼在這些兒子當中,只有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這三兄弟,斗的那麼厲害。其他的十幾個孩子,為什麼沒能參與到這場奪位大戰當中呢?

1.年齡差距太大

李淵的二十二個兒子,大致可以分成兩類。

一類,是唐朝建立之前生的;一類,是唐朝開國之後生的。

按照正史記載,隱太子李建成,出生於公元589年,二子李世民出生於公元598年,三子李玄霸(小說裡的李元霸)出生於公元599年,四子李元吉出生於公元603年,五子李智雲出生於公元603年。

除了這五個孩子之外,剩下的十幾個兒子,就全都是唐朝建立之後才出生的了。

眾所周知,唐朝正式建立於公元618年。也就是說,唐朝建立的時候,李建成29歲,李世民20歲,李元吉15歲。

而另外兩個兒子,李玄霸是四年前病死的,李智雲是一年前被隋朝舊部抓住殺掉了。

也就是說,李淵在唐朝建立之前生的五個兒子,在唐朝開國後,就只剩下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這三個了。

而玄武門之變,則是發生在公元626年,也就是唐朝開國8年之後。當時除了這三個兒子以外,李淵其他的兒子,年齡最大的六子李元景,也才僅僅只有8歲。8歲的孩子,自然是不可能去跟戰功赫赫的李世民,或者地位深固的李建成爭奪帝位了。

2.雙方旗鼓相當

玄武門之變,之所以能夠發生,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間,實力相仿,而且都對唐朝的建立,有著莫大的功勳。

和很多影視劇或者小說不同,在正史當中,太子建成其實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最開始李淵在太原起兵的時候,就是李建成幫忙訓練的軍隊。後來攻取長安,平定山東,更是功勞極大。

至於李世民,那就更不用說了。唐朝的建立,可以說半個天下,都是李世民帶軍隊打下來的。單以軍功而論,李世民確實要高過太子建成。

至於李元吉,因為年紀還是稍小一些的緣故,確實要遜色兩位兄長很多,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

所以,唐朝歷史上第一次帝位爭奪戰,就只能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展開了。

3.兩個兒子實力太強,李淵壓不住

和後世的很多奪嫡大戰不同,在唐朝初年的這場帝位爭奪戰當中,李淵的地位其實非常尷尬。

在其他的朝代,皇子要想當皇帝,最重要的,就是討老爹的歡心。只有皇帝老子喜歡你,你才能被封為太子,群臣才能追隨你。

但是在唐朝初年,不是這樣的!

唐高祖李淵,大概是歷史上諸多開國君主當中,最為尷尬的一個。其他開國君主,比如漢朝的劉邦,宋朝的趙匡胤,明朝的朱元璋等等,大多是雄才大略。唯有唐高祖李淵,不太一樣。

李淵之所以能順利起兵,依仗的除了個人的才能外,更多的是祖輩的庇廕。李淵出身的李家,是關隴軍事集團的核心家族。李淵的爺爺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位極人臣;老爹李昞繼承爵位,而且和隋文帝還是連襟,娶了同一對姐妹。

歷史上有名的隋煬帝,其實是李淵的表哥

到了李淵這一代,只要不敗家,基本上註定了是國家最頂級的那一小撮人。

而李淵決定起兵之後,能夠打下整個天下,建立唐朝,靠的也不是自己多牛,而是生了兩個好兒子。不管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在治國和打仗方面,都是一等一的大才。後世也完全認定,如果沒有李世民和李建成,唐朝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來。

所以,在唐朝開國之後,就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

老爹沒那麼強,而兩個兒子卻都是千載難逢的人傑。所以兩個兒子相爭,老爹根本就壓不住。

作為太子的李建成自然不用說,作為太子,可以開府建牙,麾下更是人才輩出。

薛萬徹、馮立、馬三寶都是一等一的名將,後來亦被李世民重用,在中原對突厥的戰爭中大放異彩。而文官則有王珪和魏徵這樣的猛人,魏徵就不用說了,後來吵得李世民幾十年不消停,而名聲稍弱的王珪,則是唐朝初年的宰相。

而被封為秦王的李世民,則是唐朝歷史上唯一的天策上將,權力大的簡直嚇死人。不但可以自行開設天策府,招募人才;李世民本人則官拜尚書令,分管朝廷六部。甚至於,天策府本身還擁有鑄幣權,可以自行鑄造貨幣!

唐朝最早的那幾年當中,朝堂上其實可以被視作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作為皇帝的李淵,和兩個兒子各佔一邊。如果李世民和李建成哪天腦子突然一熱,聯合起來反對李淵的話,那李淵還真就沒別的法子,只能乖乖退位了。

正是因為種種原因,才讓後來玄武門外,發生了骨肉相殘的一幕。而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雖然如願登上帝位,而且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盛世。但其本身,卻永遠留下這樣一個汙點。

至於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將帝位禪讓給李世民,自己則住在太極宮,後來又搬到了大安宮。做不了皇帝,李淵也就只能安心在太極宮內,繼續給李世民添幾個弟弟妹妹。單史料上有記載的。李淵退位後,就又生了三個兒子,若干個女兒。

作為唐朝的首任皇帝,李淵雖然在打天下和管孩子這兩件事上,做的不是特別好。但在生孩子這件事上,能力確實還是很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