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讓孩子帶一萬粒米,媽媽生氣找老師理論,不料卻被“打臉”

孩子的作業問題,越來越讓家長頭疼。尤其是幼兒園的一些奇葩親子作業,讓許多家長叫苦不迭。為此,不少家長表示,這作業根本不是給孩子佈置的,美其名曰“加強親子互動”,實則在為難家長。

幼兒園讓孩子帶一萬粒米,媽媽生氣找老師理論,不料卻被“打臉”


陳女士的兒子上幼兒園大班,前些天,孩子放學回家跟媽媽說老師讓帶一萬粒米去學校。陳女士一聽,頓時火冒三丈,覺得這作業是在刁難孩子。於是就很生氣地在微信群裡找老師理論:老師,今天的家庭作業有些過分啊!還讓人睡覺嗎?

老師回覆:這個作業是考察孩子思維能力的,不必非要一粒粒的數出來,您可以先數出100粒米,然後稱重,再乘以100就可以了。看了老師的回覆後,陳女士反被打臉,覺得無地自容,隨後為自己的魯莽向老師道了歉。

幼兒園讓孩子帶一萬粒米,媽媽生氣找老師理論,不料卻被“打臉”


幼兒園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是正常的,雖然有些作業看起來很“刁鑽”,但如果家長換一種方式思考,也許就能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但如果作業確實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給家長增添了麻煩,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也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負面的影響。

1.作業太難,容易損傷孩子自尊心

家庭作業的主要對象應該是孩子,家長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所以,只有讓孩子自己動手或者動腦去做這份作業,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若是孩子的作業長期需要父母幫助,那麼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甚至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獨立完成作業。所以,老師們在給孩子佈置作業時,一定不要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否則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幼兒園讓孩子帶一萬粒米,媽媽生氣找老師理論,不料卻被“打臉”

2.可能會讓孩子養成凡事依賴父母的習慣

家長們將孩子送到幼兒園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學會獨立生活,並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若是家庭作業頻繁的需要家長介入,那麼很難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家庭作業應該由父母幫助自己完成。長期如此,孩子不僅在作業上依賴父母,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可能養成依賴他人的習慣。

建議老師在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時,既要考慮孩子的能力範圍,也要體諒家長的難處。家長們本就工作了一整天,如果回家後再看到孩子比較奇葩的作業,難免會生氣,進而會埋怨老師。所以為了避免因為作業而和家長起衝突,老師就要少給孩子佈置奇葩的作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