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杂说

当前的中国画坛,人才济济,画家辈出。今天这个地方出现了“某某画家作品展",另一个地方又出现了“某某绘画大师作品展”。当我们看了他们的作品以后,感觉总是缺点什么,他们还不应该被称作"画家”或"大师"的名号。


随着当代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我们有很多的绘画作者,他们并没有潜下心来认真地进行艺术创作和研究,他们在创作中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在学术研究上陷于空洞和肤浅。更有一大批缺乏文化底蕴的评论者,为他们推波助澜。在他们的评论中,“大师”的帽子满天飞,为了显示画作者的名气,往往称他们为:“大师"丶“著名大师”丶“一级艺术大师"丶“超级艺术大师"等等。甚至在有些小地方,为儿童画展评奖时,也授与“某某小画家"的称号。前些时候,我在媒体上看到,某艺术学校的学生,才20几岁,他们的画参加某个展览,被某些评论者,评价为“某某大师"。当我们看到这些现象,却丈二和尚摸着头脑,常常无端感慨,当前的艺术大师可真高产呀!


其实作为一个画画者,如果能被人们称为"画家”已十分了不起,事实上又有几人能成为画家?


我个人认为,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要有个人独特的风格。那什么叫风格呢?简单一点说,就是你的画,能赫然成为一家,在人们的心目中有清晰的丶突出的个人面貌并且十分成熟,只要人们想起你的画,就会在脑海中形成强烈的印象。现代的齐白石可以称“家”,黄宾虹可以称家,像李可染丶潘天寿丶傅抱石丶钱松岩等,都可以称“家”,我们闭上眼睛都可以想见他们绘画的面貌,这样说来,在当代还有多少人可以称“家”呢?在成千上万的画作者中,有几人有这样突出的风格。


二、成熟的笔墨技法。作为一名画家,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成熟的笔墨技法。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他笔走中锋,如折钗股,力能扛鼎,并总结出了用笔的五个方法,简称“五笔”,在用墨方法上,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但黑密之中,又有有龙蛇之气,并总结出“七墨法”。黄賓虹用毕生的精力,总结自己的用笔用墨方法,并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以供后学者参考。当代的绘画大师李可染,他的山水画被称作“李家山水”,除了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外,他用笔用墨的方法,继承了黄宾虹的积墨法,但是又创造了自己独特程式。按照这样的条件,当代又有几人能成为“画家”?


三丶有高深的理论学养。画家的理论学养,一方面指画家必须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要明白自己的画,继承了什么,能给人留下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供后学研究。大师黄宾虹,用话语录的形式,为我们阐述了历代绘画理论精华,告诉我们该学哪些大家,为什么要学习他们,这是解决了“源”的问题。并结合自己毕生的创作经验,为我们留下了翔实的绘画作品和理论资料,是解决“流”的问题。另一方面,画家的学养,还包括绘画本身以外的文学修养丶书法修养丶史学修养等,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是不能被称为画家的。一个画作者,当他的绘画技法熟练以后,画什么?最后画的还是自己的胸中才情。清代画家郑板桥,他一生钟爱兰丶竹,尤其是他画的竹子,除了表现他高超的技法以外,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对民生的关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通过对竹子深刻细致的刻画,表现了一位封建社会的文人,处处关心百姓疾苦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作者愿为百姓做事的愿望。“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这幅竹石图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假如我们从郑板桥的竹画中,读不到这些情感的宣泄,那么他的画就不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因此,真正的画家,画的是自己的修养。当然,人格修养的提高也不例外。


通过以上的分析,让我们感到成"家"的不易。那么,当代哪来的这么多“家"与“大师”呢?我认为是当前文化道德的错位及艺术批评者信口开河的结果,成为一名"画家"难上加难,成为一代"大师”,也许需要百年。我们应该静下心来,严谨治学,多画画,少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