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前有長江天塹,背後有龍虎金山,為何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

諾壓壓壓壓壓最有愛的說丶


個人認為,說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是個歷史謬論。

儘管你的確能找到定都南京的幾個朝代的確國祚很短。

但就此認為定都南京的朝代都短命,這無疑是宿命論的論調,不是研究歷史的客觀方法。

一、片面的或刻意的證據,自然得出片面的結論

片面的或刻意的證據,自然得出片面的結論,而這個結論恰恰看起來很有道理。這樣的事其實很多的。

歷史上定都南京的朝代本就屈指可數,研究一番刻意得出它們國祚的確很短,由此得出如題的結論好像很有道理,不容置疑。

但是細細思考,我們就能找到漏洞。

歷史上定都西安或洛陽的朝代很多,但是我要是截取其中的一段,也能發現很多定都西安、洛陽的朝代是短命的。

如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是大亂世時期,政權分立,朝代更迭是家常便飯,有很多短命的朝代就是在西安或洛陽建都的,這個數量要比那些國祚長的朝代要多,為什麼我們忽視這些短命王朝,而單單記得定都南京的那些短命王朝呢?

南京是六朝古都,東吳、東晉、宋、齊、梁、陳,恰恰就是處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段時期,中國大分裂,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政權都是很短命的,甚至南方政權比北方要還好一點,東晉、宋、齊、梁、陳是前後沿襲關係,而不是並立。

大家都短命,你只說我南京就過分了,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二、定都南京政權國祚短的經濟原因

我國的經濟重心有一個由北向南轉移的過程。

長期以來,我們的經濟重心都是在北方,政治重心也一向如此。

但是隨著漢末人口向南遷徙,南方經濟逐漸發展,最終中國的經濟重心轉移到了南方。

最終,在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徹底轉移到了南方,這是史學界的共識。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就意味著,在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之前,南北抗衡北方時佔據優勢的,歷史也證明這一點,我國的大一統基本上是北方政權兼併南方政權。

但是從南宋開始,南方政權存在的時間就不能用短命來形容了。

南宋都城臨安,雖不是南京,但是存在一百多年,算是長久的了。

明朝定都南京,雖後來遷都北京,但明朝兩百多年的統治基礎是在南京立下的。

研究歷史的方法很多,但是要科學客觀,若是規律則更應當有充足的依據,不是隨口說的。


微史春秋


南京的現象是必然,因為他的風水被多次被人為變更了格局,非但是王朝短命,反而還經歷過多次屠戮。

南京,位於長江中下游,它為什麼能夠吸引南方的帝王來此建都,而北方的帝王又對它時時提防,甚至千方百計地加以破壞呢?就是因為一樣看不見的東西——帝王之氣。南京城西有長江天塹,東有鐘山屏護,不但風景優美,更是少見的險要之地,所在的位置算得上是虎踞龍盤,象天設都,讓任何一個風水師來看都會說這是一個上等的寶地。

正是因為南京有太顯眼的王氣存在,所以南方的那些政權都想盡辦法在這裡定都,但是最終沒有出現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都是短命而終。是因為南京多次被人在風水上破局,導致有大量的王氣被鎖住,導致能看得見但是始終抓不住。

首先是在戰國時期,楚威王在城下埋藏黃金鎮壓王氣,所以南京也一直被叫金陵(埋藏黃金的陵墓)。從陰陽五行的角度來看,古南京地處中國的南部屬火。人為將古南京的地氣屬性調整為金,便可以被火剋制屬性,古南京的地氣便會削弱。


最關鍵的一次改動是在秦朝,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這邊是秦淮河。楚威王埋金,影響十分有限,充其量就是個心裡安慰。但是秦淮河的出現,導致了整個風水佈局被破壞,南京城的王氣就此被鎖住,誰都看得見但是誰都用不成。並且十里秦淮還被刻意的打造成了煙花之地,造成了更進一步的破壞。

所以在這裡建都的,都是被那些普通的風水師給忽悠了,導致很短命,擋不住來自其他方向的進攻。當然也有個別的高手看出了這個佈局,其中一個就是明朝的姚廣孝。朱棣靖難之後,在南京登基當皇帝,原本想維持舊有制度。但姚廣孝建議遷都,所以朱棣才花費無數的人力物力財力,千里迢迢把都城從南京搬遷到北京,走出了這個困境。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選擇首都所在地,南京也在備選名單上。但是開國領袖們個個都是人中龍鳳,慧眼如炬,第一就把南京給排除在外了。


百勝刀王胡逸之


歷史上從三國吳大帝孫權定都於此開始,共有六個朝代,在此定都。分別是東吳69年,東晉102年,宋59年,齊23年,梁55年,陳32年。明朝初定於此,兩世而終。定都南京皆為短命王朝,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分別是“地”、“物”、“人”。

一、守南不易,攻北更難的地理位置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這金陵城也確實是個好地方,北有長江天險,坐擁富庶江南,風水學上也能稱之為龍脈之地。可是與傳統帝都洛陽、長安相比卻相差甚遠。洛陽以東是丘陵地區關隘林立,南北均有山體阻隔,虎牢關、軒轅關皆為軍事重鎮,若遇危險,西進函谷、潼關可退守長安。長安東有洛陽及關口護體,南可退守巴蜀。兩都相互呼應,進可攻退可守,排兵佈陣、資源調配都有無法比擬的優勢。所以自古被稱為東西二京。可是守衛南京城的北面只有一條長江,雖然長江被稱為天塹,但是北方軍隊從華東平原競直南下到達江邊卻是非常容易。南京城的江面甚寬,不好橫渡,但上游渡口多,戰線長,如果被攻破,也可以從西面直逼南京城下。這六個短命王朝,都是除江浙地區之外,其他江南之地都沒有得到充分開發,東南是海,西方也是易受攻擊之地。所以南京失守,則一戰亡國。



二、豐富的物產是助長惰性的溫床

這裡是江南開發最早的地方,也正是因為優越的自然條件,早早的就形成了魚米之鄉。六朝的統治者們在這裡,皇帝擴建都城,臣子置辦產業。氣候溼潤,風景秀麗,物產豐富,經濟繁榮。作為這麼一個宜居之地,日子過的舒坦,你讓他們怎麼產生重燃戰火,返回北方的念頭?作為在北方被打敗南遷的一個統治者團隊來說,享受著榮華富貴,聆聽者靡靡之音,百官陶醉於此,風氣日下。想起當初的逃亡,今天的日子可謂天倫之樂。



三、最為嚴重的是統治者落後的政治制度與江河日下的綜合實力

這六朝中除了吳國,富有開拓性的建都之外,其他的都是爛透了的政權。西晉滅亡之後,晉人南渡定都建康,士族力量猖狂,文人雅士陶醉其中。朝廷從來就沒有能力組織一次像樣的北伐。統治階級內部明爭暗鬥,爭權奪利,將相專權,家臣弒君。士族力量維護自己的利益,百姓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但他們始終未能找到,穩定江山社稷度中興之道。於是出現皇帝輪流做,明日到誰家的亂局。在西晉暫短的統一之後,這個自從東漢末年已經和北方割裂的南朝時代,成為歷史的一個笑話。



這六朝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仍然在北方。即便江浙的魚米之鄉,得到了開發,但半壁江山的綜合實力,仍然無法和北方相比,經濟、稅收處於下風,人口數量處於劣勢,戰馬等戰略物資短缺,再加上統治者的不思進取,能偏安東南百餘年,已經是脫北方戰亂的福。當隋文帝楊堅結束北方亂局之後,金陵一戰定乾坤,天下一統,中國迎來了盛世王朝時代。


就連後來的大明帝國和民國,在南京定都也沒有多少年,以至於後世的人們,把歷史串聯起來,總結出了一個南京定都短命王朝的概念。其實歸根結底最大的原因,在於統治者的思想。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是因為居安思危,身體力行,天子守邊,做出表率。大明王朝才國力日昌。和南京城是否有龍脈沒有必然聯繫。


牧漁子


歷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

孫吳(229-280)52年

東晉(316-420)105年

劉宋(420-479)60年

南齊(479-502)24年

蕭梁(502-557)56年

陳(557-589)33年

楊吳(902-937)36年

南唐(937-975)39年

明(1368-1644)276年(其中定都南京年代為1368-1421,53年)

確實短啊……

這是一個偽命題,不是因為首都在南京而偏安的,而是因為偏安,所以首都才在南京。我覺得在古代,南京很適合做大統一王朝的首都。定都南京的這些政權本身就很弱,無奈才定都南京的


攤劍聽潮


本人分析:1首先南京這地方正因為有長江經過,這個長江既可以看成是天險,其實也是一個便利從長江順流而下直衝南京城!

2金山居高臨下,一旦被攻陷!南京基本上是盡在腹中,本人到過南京知道這地理!

其實南京就是無險可守!

3南方人比北方人瘦小,加上戰鬥力比較差所以南方朝廷基本被北方征服!你問的問題太片面!



小莫談天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歷史上各朝代定都時間表:

1 西安 共16王朝(政權),時間932年。

從上圖我們可以發現,南京歷史上屬於短命的王朝(政權)有11個,從短命王朝(政權)的數量上看來,與西安(13個)、洛陽(11個)的情況不相上下;從偏安王朝(政權)的數量上來看,南京屬於偏安的王朝(政權)又南唐後期和南明,與開封(1)、杭州(1)相近。

你看,從數量上看,無論是短命還是偏安,南京都跟其他古都差不多。只是南京虧就虧在沒有出現過一個超過200年以上的王朝,最長的也只是東晉存在了103年4個月。

但南京也沒有辦法啊,從夏商周開始一直到唐代,北方一直都是經濟政治中心,南方常常被視為蠻荒之地,誰會在這裡定都?

東吳是歷史上第一個選擇定都於南京的政權,原因還是因為孫家父子在中原混不走了,才跑到江東來的,後面的東晉,也是北方大好河山淪喪,東晉衣冠南渡不得已的選擇,至於南朝四王朝,那是打不過去北方,只能選擇在南方老實待著啊。而從西晉開始,一直到唐朝建立的這段時間裡,南北出現了多少政權,清一色的短命,這是歷史的大背景,並不是南京很佷衰,誰定都這裡誰短命啊。

朱元璋從南方起兵,定都南京,建立大明,這說明南京本身沒毛病,而大明遷都北京,是朱棣造反起家,得位不正,而他本人又是個好戰份子,本著自身位置的穩固,以及征伐蒙古的原因,所以遷都北京。後來明仁宗想要遷回南京,只是死得太早,而明宣宗也曾想要遷都南京,只是當時南京地震太多,最後不了了之了。

至於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這兩個政權本身存在很多問題,而非是定都南京的原因,太平天國只能算是個割據政權,內部墮落腐化太快,進取心不足最終夭壽,而中華民國在歷史的大變革下,依然是舊社會結構下的共和國,自然解決不了新時代新形勢下的社會矛盾,敗在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這也與南京沒有啥子關係。

南京之所以給人們以“短命王朝”之都的印象,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歷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其實不多,一大半都屬於割據的地方性政權,或失去北方之地南遷的的王朝,唯有明於中華民國算是統一政權(中華民國實際上也不能算作實質性的統一政權)。而傳統史學觀點,自古以來都把大一統王朝作為正統王朝,偏偏定都南京的就沒有一個大一統王朝,明朝雖然是,但問題四十幾年後就遷都北京了。在中國的史官筆下,比如《三國志》,《魏書》裡有本紀、列傳,而《蜀書》《吳書》就只有列傳,孫權都只是《吳主傳》而非本紀。東晉更慘,《晉書》把東晉和西晉歷史合一起了。南北朝的諸代史書,是把南北各朝史放在了同等地位的。

這其中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差別,那就是五代十國史,無論是《舊五代史》還是《新五代史》都以北方的五代為正統,可見南方政權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麼的低。

南京被認為短命王朝都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人們往往往往喜歡時空對比,也就是縱向比較,總把定都南京的政權拿去跟漢唐這樣的王朝政權去比較在,這種錯位的比較,用在任何一座都城上面,幾乎都會得出短命王朝或者偏安王朝的結論。

我國曆代王朝(政權)由於受到經濟、均勢、地理位置的影響,在歷史上留下來看一個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的定都軌跡。其中定都中原的王朝統治時間最長,而南京只做過統治南中國的地區性政權首都。所以說,定都南京的王朝短命,並非是因為定都南京的原因,而是政權本身受到經濟、均勢、地理位置的影響。


江畔初見月


說歷史上南京建都的王朝都不長久,或說南京是短命王朝之都的說法,就是以訛傳訛、謊言或謠言重複一百遍即為真理的典型,或者就是一些意想打壓、貶低南京的不良之徒有意編造並宣揚的無恥謊話!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無論是從建都朝代的絕對壽命,還是從建都王朝的相對壽命來看,南京在中國幾大著名古都中都不是最短命的!為了說清這個問題,就先來統計下民國時代認定的六大古都,即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各個古都建都的王朝分別有多少年。先以南京開始:

南京:三國孫吳57年、東晉103年、南朝宋59年、南朝齊23年、南朝梁55年、南朝陳32年、五代十國南唐38年、明初三朝53年、太平天國13年、國民政府22年。

西安:西周286年、秦14年、西漢210年、新15年、前趙13年、前秦35年、後秦34年、西魏23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65年。

洛陽:東周515年、東漢165年、三國曹魏44年、西晉48年、北魏41年、隋(煬帝)12年、武周15年、後梁4年、後唐13年、後晉2年。

北京:金81年、元89年、明224年、清266年。

開封:後梁12年、後晉10年、後漢4年、後周9年、北宋167年、金20年。

杭州:五代十國吳越國71年、南宋152年。

以上統計依據的是互聯網資料,可能會有些出入,但應該大差不差。各古都,杭州只有二朝(嚴格來說只有一朝,吳越國是割據政權),不具有比較意義,在此就不把它列入比較。其它古都,去除掉非封建時代王朝和割據政權、農民起義政權,南京7朝共382年,西安10朝共672年、洛陽9朝344年、開封6朝共222年、北京4朝666年。我們就以這些來進行對比分析:

一、從平均各朝建都年代的絕對數來看,南京不是最短命的!南京為54.5年、西安67.2年、洛陽38.2年、開封37年、北京166.5年。北京最長命,西安次之,南京又次之,開封最短命!

二、從各建都朝代年代的跨度來看,南京不是最短命的!秦漢以來,百年以上的王朝並不多,五十年以上也不算太多!如果把百年以上稱為壽命大朝,五十年至一百年稱為壽命中朝,五十年以下稱為壽命小朝,那麼,南京一大四中二小,西安二大零中八小,洛陽一大零中八小,開封一大零中五小,北京二大二中零小。北京又是壽命最長的,南京卻又不是壽命最短的!

三、從各建都朝代所處時代或類型上來看,南京不是最短命的!三國時代,孫吳在三國裡為時最長;南北朝時代,南京南朝四代的平均壽命要長過北朝平均壽命;割據政權中,南京的南唐在五代十國中也是相對壽命較長的;農民起義政權中,南京建都的太平天國曆時十年之久,也是最長壽的!

四、從歷代各個王朝絕對年代來看,南京不是最短命的!從以上統計看,南京就是算上太平天國,其年代也有13年,不算太平天國,最短命的是南朝齊23年。再看看除北京外的其它古都,十幾年甚至幾年的一抓一大把!歷史上最短命的幾個朝代也不是建都南京的王朝!

通過以上幾點分析可知,北京是建都王朝最長壽的古都,其它各古都都差不多,但南京絕不是最短命的古都,甚至可以說南京是中國封建時代建都王朝壽命相對較長壽的古都!請有些人今後少再以訛傳訛或別有用心地胡說胡噴和散佈南京是短命之都了,否則,你自己的命倒當真不會長的!


王茅


我少年時期在南京,對南京有感情。但南京多短命王朝,是與北京、西安這樣國祚更長的朝代比較而言,這種說法沒有大錯。另外,南京雖稱"六朝古都"、"十朝故都",但統一王朝如明朝(初期)、民國(抗日期間遷重慶)的國都建在南京的並不多,而且不長,大都是割據東南如東吳、東晉、南朝(算一國傳承)和偏安一隅如南唐、南明、太平天國。除當朝帝王無雄心、圖安逸等原因(其實哪個皇帝不想坐天下),主要是地理原因造成的,南京是個易攻難守的地方。南京雖不屬四戰之地,但各戰略戰役方向是全方位開放,並無險要可守。南京西北東三面沿江(長江),似是長江天險,其實要從哪個方向上看。歷史上北軍進攻南京有三個方向,都不在南京當面(三浦)。當面下關至浦口江面開闊,歷史上兩岸多有淤積,形成諸多沙洲,最寬處近十公里,船下得了水,人也上不了岸。解放後幾十年水利建設,固定了堤岸,也固定了沙洲如江心洲、八卦洲,淤泥也變成硬岸,兩岸間只有兩三公里寬。北軍三個進攻方向之一,東路從中原沿徐淮南下,由龍潭、鎮江、大港過江,由東北向西南卷擊,與由中原沿壽春、廬州(今合肥)南下,在南京上游馬鞍山、採石磯、和縣過江的西路部隊,由西北向東南卷擊,在南京南面溧水溧陽合圍南京。如宋遼金兀朮從當塗過江,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和縣長江段),1949年我軍渡江戰役。小部隊也可過江後抄近路,東邊走寧鎮山脈北邊龍(潭)湯{山)公路,直抵中山門、太平門;西邊走當塗至南京的新亭大道,直抵雨花臺、小杭。第三個方向,從長江中游順江而下,攻佔南京上游的安慶、蕪湖、當塗要塞,直取南京。三國曹魏以此為主要進攻方向,兵臨南京,吳請降;太平軍和曾國荃湘軍攻取南京都走此線,水陸並進,攻佔安慶,就無險可守。南京南面(東南面)的防禦態勢更不堪,主要是三路。一路沿太湖南走廊(太湖與長江之間)。北伐戰爭國民革命軍、1937年日軍主力,均沿此方向進攻南京,直取中山門、太平門、下關。另一方向沿太湖南走廊(太湖與蘇浙交界淺山區之間),日軍一部配合主力沿此線進攻南京,直取光華門、雨花臺、中華門。第三路是沿長江溯江而上。明末鄭成功軍由海上入長江圍困南京,久圍不下撤軍出海迴歸福建;鴉片戰爭英軍沿江而上佔據下關,幾炮就讓清政府簽定城下之辱的《南京條約》。南京南(東南)面的防守,在歷史上就沒有成功過。最後,就全國(古稱天下)地理形勢來講,南京不適合作首都,位置過於偏東南,客觀上易於形成偏安一隅。中國(中原)歷史上主要戰略威脅來自北面和西面,冷兵器時代,首都離主要防禦方向過遠,不利於政權穩定。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天子戍邊,五徵北元,就是例證。軍弱如北宋,踞開封;再弱如南宋欲踞南京卻呆不住,只好退踞臨安(杭州)。對西面,國勢強盛時取攻勢,首都在西安,國弱取守勢,首都退踞洛陽,再弱退開封。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東西一線與南北一線形成一個大十字,中心是開封,據中原核心。北宋時以開封位置看南京(隋唐時已破敗),如同都市看鄉下。原創不易,敬請關注,一定互相關注。


大小王攬天下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讀書人都讀過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憶江南》,也許從那時起,你對江南的嚮往就悄無聲息地刻進你的骨髓裡。路遙《人生》裡面,高加林就喜歡吟誦這首詩,能不能說,這也是生長於大西北的作者內心的寫照呢?

南京,是江南的代表,龍盤虎踞之地,自東吳孫權始,先後有六個朝代在此建都,所以人們常說金陵是“六朝古都”。其實,細細算來還有4個,南唐,明朝,太平天國,國民政府,故南京又有“十朝都城”之說。

看看這十朝,還真是如題中所說“短命”。這非常有趣,但是這個結論的得出是否科學呢?這種歸納是否還缺少點什麼?這種說法是否有故意傷害南京之嫌?為什麼一個朝代的長短要與一個城市掛鉤呢?南京已有“大屠殺”之痛,我們為何還要苦苦相逼?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是江北人,江南沒有幾個,我們如果按提問者的邏輯會得出什麼結論呢?

北方的城市大氣磅礴,有規矩感,威嚴感,適合做都城。而南京呢,從莫愁湖畔,到槳聲燈影的秦淮河,浪漫的,兒女情長的,確是一種小家碧玉的感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實實在在的一面。由這個“實”而產生的“名”,就要靠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了。

王安石說,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則天下之理得矣。我想,此時的南京,一定是鶯飛草長,氣象萬千!


合肥糯米圓


南京背靠大山,放眼東海,是不錯!但它最大的問題是,還有一條滔滔不絕的長江,穿流而過。所以自古那麼多皇朝定都南京,可壽命都不長,都像江水一樣,川流而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