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者到蝸居一室,20多年前易中天經歷了什麼?老校長:對不起他


從學者到蝸居一室,20多年前易中天經歷了什麼?老校長:對不起他

"我會堅決反對你的錯誤意見,但是我仍然願意用我的生命去換取你發言的權力。"——易中天

少年埋下對文學和歷史的種子

通過這一段話我們可以看出易中天先生對是非公正,法則規矩的追求,不因為主觀的個人喜好而破壞規則,無視他人的權力。易中天生於長沙,從小體弱多病,沒少給父母惹麻煩,正是因為身體原因所以父母經常給他講一些歷史小故事,買一些歷史讀物給他打發時間,也就是從那時起,易中天開始接觸歷史和文學。

在初中和高中的時候,年少的以中天更加的熱愛閱讀,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矛盾的"白楊禮讚"和"子夜"這些五四時期文學大家的作品他尤其的喜愛,正是少年的文學歷史種子的深埋,才讓以後的易中天對歷史文學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從學者到蝸居一室,20多年前易中天經歷了什麼?老校長:對不起他

在武漢大學意氣風發

許多的說起易中天這個名字最先想起來的就是《百家講臺》裡的"漢代風雲人物",殊不知但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的易中天先生就早就是文化界的風雲人物了。 易中天先生畢業於武漢大學,在武漢的校園裡學生時代的易中天就是學校風雲人物,無數學弟學妹心目中的厲害學長

易中天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被學校留校任教,在他執教的期間,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武大的校園裡面掀起了一股"歷史文化"的熱潮。被稱為當時學校的"四大明星講師",受到了全校領導的器重和學生們的歡迎。在這些器重他的領導中最器重他的就是當時的武漢大學的校長劉道玉老先生,劉道玉對易中天愛護有加,很是欣賞他的才華,在劉道玉校長執掌武大期間易中天都任職到了

中文系的副主任

從學者到蝸居一室,20多年前易中天經歷了什麼?老校長:對不起他

在當時的武大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怕今天沒飯吃,就怕今天搶不到易中天的課"我們常說"天大地大,吃飯最大"但實際上在武大的學生心中易中天先生的課程看的比一天吃飯更加重要。如果你是二十年前的武大學生,你會有學姐學長告訴你"不管易中天老師今天講什麼課,你只管早些去搶座位就是了,他的課

妙趣橫生,受益匪淺,去晚了會沒座位的。"

當你走進他的課堂,你會看到一個偌大的講堂門庭若市,座位那是座無虛席,甚至在走廊過道上都擠滿了來聽課的學生。

緊跟時代脈搏,多產高產明星學者

在那個文化界百家齊放的時代,文化歷史研究欣欣向榮的年代易中天先生在學術領域是一個多產和高產的學者。易中天先生原本的學術研究方向是文學,特別是魏晉時期的文學,在二十多年前,社會流行和崇尚美學。易中天先生緊跟著大眾的文化需求,把握髮展的方向融會貫通的在美學研究中加入魏晉時期的文學作品為美學的舉例說明。

從學者到蝸居一室,20多年前易中天經歷了什麼?老校長:對不起他

這一方面符合時代的需要,一方面又傳播發展的魏晉文學。在美學研究進行的熱火朝天的時候他出版了一本流行書籍《文心雕龍中的美學思想》用自己的學識寫今人的追求,同行們紛紛勸他不要這樣,這些都是不符合你的專業的著作,不會有人看的,可結果卻讓同行大跌眼鏡,這些離題的著作受到了民眾的強烈反響。在同行的眼中易中天還有一點"不務正業",怎麼一個不務正業呢?

他撰寫的《讀城記》集合魏晉文學,散文雜談,歷史研究於一書早就是那個時候的暢銷的熱書,也是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唯一的一本相提並論的民眾文化作品。一個歷史與文藝並重的,流行性與經典並和的文化名人。

堅守內心正氣,退居廈門

奈何,時間的流逝,武大校長的沒落,失去了伯樂的千里馬。沒有了伯樂,易中天這匹千里馬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奔跑的意義。後來時局不符,文壇不定,易中天只得

退居廈門。三國風雲,就好像他自己內心的鬥爭。

從學者到蝸居一室,20多年前易中天經歷了什麼?老校長:對不起他

才華與名氣,才情和學識讓小人嫉妒,中國自古以來另類就不合群,那就會遭到業界排斥,自我發展就常常因此就此中斷。易中天先生有著傳統書生的傲氣與傲骨,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在寒風中依舊

保持自我的顏色。不明世故的他被小人構陷,幾十年間從不觸碰底線,從不投機取巧,從不趨炎附勢,守得一方心氣,守得一方率真,守得一方執拗。天命之年,苦難不期而至,舉家南遷到了廈門,與老校長劉道玉共進退。

因為傲氣看不慣不學無術的新領導,一代名儒,一代學者屈居在一方蝸房。哪怕是一個普通人家的房子也可以給自己女兒鋪一床位,可就是這樣一代學者,因為老校長的知遇之恩,因為心中的正義,連給自己女兒鋪床位的地方都沒有,只因為房子面積太小。守得人格高潔,怎麼在乎這些物質得外在。易中天除了一身正氣還有一種楚人懷才為效楚的心懷,他被迫離開武漢大學懷著一腔的熱血委頓等待。

從學者到蝸居一室,20多年前易中天經歷了什麼?老校長:對不起他

歲月變遷,社會已經成為一個流量和信息的時代,當年的武漢大學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給了易中天先生一份心悅,他可以堅持本心,他可以直言不諱,對於文化的商業化,他欲拒又欲迎保持著自己心中的距離和底線

易中天曾言:是我的,我不拒絕,不是我的,我不強求。小打小鬧無傷大雅,大是大非一步不越,這就是易中天當今處事原則。離開武漢大學多年後人們在談起易中天先生依然是感慨萬千,精神導師

在後來的一次學術交流會上,人們看到了隱退都年的武漢大學的老校長劉道玉老先生,在記者談及二十年前的武漢大學,劉道玉老先生依舊認為易中天是他最欣賞的學生,最敬佩的講師。在談及後來的劉老沒落影響時,他低下頭愧疚道:"我對他有愧

,若不是當年他一直隨著我,易先生也不會受到這麼大的委屈,也許他應該有更大的發展進步。"

從學者到蝸居一室,20多年前易中天經歷了什麼?老校長:對不起他

從易中天先生風雨浮層的二十多年,我們看到的變化的是時代和流逝的光陰,不變的是易中天先生心中的初心和底線。一生傳奇,一代名儒,一方執著,這便是易中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