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史思明在安禄山之后还能称帝?他的一时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安庆绪称帝之前,史思明便开始私自收拾在河北地区的叛军残部,安庆绪坐上了皇位,对史思明产生了不满,欲要杀之而后快。

史思明范阳称雄

史思明也渐渐生出了不服安庆绪管制的现象。尤其是在太原围攻李光弼遭遇惨败之后,史思明便返回了范阳、为了暂时稳住史思明,安庆绪封之为范阳节度使。

为何史思明在安禄山之后还能称帝?他的一时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范阳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安禄山的老巢,是安氏家族起家的地方。从洛阳和长安夺到的金银珠宝,都被安禄山运到了这里储藏。史思明顺势接收了那些富可敌国、堆积如山的财富,面对这样的飞来横财,加上安庆绪的无所作为和威望不足,让史思明渐生叛离之心,一心想着能将范阳据为己有。

安庆绪计划诛杀史思明

在大战之后,唐军占领东都后,安庆绪便逃到了邺郡,将郡改为安成府,并将年号改为天成。此时安庆绪可谓狼狈之极,身边只有骑兵不到三百,步军不到一千,各位大将阿史那承庆等人也都风流云散,流落到常山、赵郡、范阳等地。

为何史思明在安禄山之后还能称帝?他的一时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为了能够东山再起,安庆绪开始在邺郡招兵买马号,召集旧部。田承嗣、蔡希德、武令珣等安禄山的老将都先后率领所部来投奔于他,又在河北诸郡招军队,很快安庆绪手下军队就达到了六万人马之众,遭到严重打击的士气重新高昂起来。

然而,在所有的大将中,唯独史思明没有派兵前来,甚至连一个使者都没有过来,这不得不让安庆绪怀疑史思明心怀二志。越想越不放心,安庆绪遂派遣自己的心腹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带五千精骑到范阳去征兵。当然,名义上是征兵,实际上是要探查范阳的情况,找准时机发动突然袭击,除掉史思明。

老谋深算史思明

史思明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便看出来这定然是安庆绪的阴谋诡计。于是便找来心腹商议对策。

判官耿仁智对史思明说:“大夫所以尽力于安氏者,迫于凶威耳,今唐室中兴,天子仁圣大夫诚帅所部归之,此转祸为福之计也。”

裨将乌承致则说得更加直接露骨:“今唐室再造,因绪叶上露耳。大夫奈何与之俱亡!若归款朝廷,以自湔洗,易于反掌耳。


为何史思明在安禄山之后还能称帝?他的一时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史思明思量再三,觉得一方面安庆绪对自己已经起了杀心,自己已经不能继续留在安氏政权下了;另一方面,唐王朝已经收复了两京,明眼人都看得出整体局势开始倾向于唐朝一边,安氏的灭亡已经是指日可待之事了。

趁着如今局势尚未完全明朗,如果带领手下归顺朝廷,朝廷为收取人心,吸引叛军将领投诚,一定会对自己十分礼遇,这也许是眼下最好的办法。因此。史思明决定先下手为强,与其让敌人前来,通到自已处于被动地位。不如先动手,给敌人来一个措手不及。

为何史思明在安禄山之后还能称帝?他的一时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于是,

史思明在营帐之内布满甲士,设下埋伏,然后亲自率领了数万兵马前去迎接阿史那乘庆和安守忠。双方一见面,史思明立即下马行礼,并热情地寒暄,这让几位使者都有些不忍对付史思明了,他们觉得,对安庆绪的使者都如此恭敬,史思明又怎么会有反叛之意呢?

然后史思明又客气地请求:“相公及王远至,将士不胜其喜,然边兵怯懦,惧相公之众,不敢进,愿驰弓以安之。”

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对史思明戒心已除,便欣然同意,命令部下放下弓箭。

到了营帐以后,史思明亲自引导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进入内厅饮宴,还有舞乐歌姬为之助兴。弄得阿史那承庆如同身处仙宫,待得酒兴正酣之时,史思明悄悄派人收缴了二人部下的兵器,然后发给粮食就地遣散,有愿意留在史思明军中的都给予厚赐,然后分到各个营房里去任职。

为何史思明在安禄山之后还能称帝?他的一时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第二天,史思明派人将宿醉未醒的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因禁了起来,然后派部将窦子昂带着自己写的表章和窦子昂统领的十三郡以及八万兵马前去京师请降,史思明手部下的河东节度使高秀岩也带着自己军队准备投降。

假意归降唐朝

窦子昂一行人到达长安之后,唐肃宗很高兴地接见了他们,并且当即下旨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他的七个儿子也被授予了很高的官职。然后肃宗又派遣宦官李思敬与史思明的部下乌承恩一起到范阳去宣旨,命令史思明率军去讨伐安庆绪。

为了表示自己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史思明在得到册封之后,将安庆绪派来的使者安守忠当众斩杀,却留下了阿史那承庆,因为他早年和史思明有着深厚的交情,史思明不忍心杀他。

为何史思明在安禄山之后还能称帝?他的一时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带着朝廷招降叛将的圣旨,史思明又开始四处游说,几个州郡的人马都相继归降了唐朝。而乌承愿则在前往范阳的一路上不停地宣布朝廷诏令,招降了沧州、瀛州、德州等许多州郡,这样一来河北地区就只剩下了邺郡还在安庆绪的手中。

唐肃宗一时失察

明眼人都知道,史思明所做的这一切,不过为了增强自己的威望,同时也取信于唐朝。在史思明的内心深处,对于天下怀有必得之野心。

为何史思明在安禄山之后还能称帝?他的一时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用史书上的话说,便是“外示顺命,内实通贼”显然,史思明成功地取得了皇帝信任。

并不是所有人都被史思明恭顺的假象所欺编,例如宰相张镐就对肃宗说:“思明凶险,因乱窃位,力强则众附,势夺则人离,彼虽人面,心如野兽,难以德怀,愿勿假以威权。”

但是由于肃宗太过相信史思明,加上派去范阳勘察情况的宦官也在肃宗面前极力为史思明说好话,所以肃宗反而将张镐贬为荆州防御使。

而唐肃宗的这一信任,让史思明有了缓冲之期,为后面史思明称帝埋下了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