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以一己之力打败全国九大军区司令,历史上首次树木都连根拔起

公元758年,农历十月,唐朝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攻克卫州,进围邺城。唐朝的其他八大节度使也调遣兵马集合到邺城参与围攻。

叛军首领安庆绪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并许诺将皇帝宝座让给他。

安禄山发动叛乱,攻克洛阳后就急不可耐登基称帝了,国号叫“燕”。后来他的儿子安庆绪杀父夺位。但安庆绪的统御之才远远不如安禄山,而且唐朝又开始了反攻,叛军内部四分五裂,安庆绪和史思明貌合神离,叛军正行走在败亡的边缘。

此人以一己之力打败全国九大军区司令,历史上首次树木都连根拔起

正所谓“唇亡齿寒”,史思明知道这个道理,他虽然手握范阳等地,兵力有十几万,但所要面对的是来自全国的唐朝势力。

如今唐朝九大节度使围攻邺城,总兵力高达六十万,安庆绪危在旦夕。史思明权衡利弊,发动十三万兵力去救。

有鉴于唐军的兵势之雄盛,史思明并不敢过分冒进。他先派部将李归仁率一万兵为先锋,进驻滏阳(今河北省磁县),遥遥呼应邺城。自己的主力则徘徊观察,谨小慎微。

十一月,唐朝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攻克了邺城东面的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

清除叛军在邺城外部的军事据点,对于围攻邺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对于史思明来说,如果魏州保不住了,自己的侧翼也将受到威胁,救援邺城的风险就变得更加大。

史思明人如其名,深思之后,眼亮心明。唐朝拥有天下,即使百战百败仍然可以卷土重来,自己则完全相反,一旦战败,有可能分崩离析。

史思明必须稳扎稳打,他决定趁崔光远还没有在魏州站稳脚跟,兵分三路去争夺魏州。

崔光远派勇将李处崟迎战。但因为兵力相差悬殊,李处崟连连战败,只能退到城中。

史思明追击到城下,喊道:李处崟约我们到这里来,他怎么还不出来?

这一招反间计非常毒辣,崔光远中计,竟然将李处崟腰斩处死。这个举动使得魏州的守军内部军心溃散、人心惶惶,崔光远丢下大军,孤身一人逃回汴州。

十二月二十九日,史思明攻克魏州,杀死三万多人。

公元759年,农历正月初一,史思明在魏州登基称帝,国号仍然采用安禄山的“燕”。

史思明的这些举动很有深意。唐军虽然兵力强大,但钝兵于坚城之下,久攻不克,会陷入师老兵疲的境地。史思明要等待一个时机,给唐军致命一击。

此时的唐军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内部隐患。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人是安史之乱中最为功勋卓著的两位将领。唐肃宗李亨为了防止他们功高震主,想出一个制约将领的方法,他故意不设主帅,好让郭子仪、李光弼等互相牵制,形成权力的制衡。

唐肃宗李亨还派了自己的一个心腹宦官鱼朝恩做监军,成为唐军名义上的最高指挥。但这个人根本就不懂军事,他只是皇上派来监视各大军区司令防止他们叛变的。

所以,唐军的六十万大军实际上是没有统一指挥官的。他们各自之间互相不服,各行其是,军纪涣散,行动不一。

河东节度使李光弼预感到唐军的潜在危机,提出自己的看法:史思明攻克魏州后一直按兵不动,就是在等我们懈怠,然后用精锐袭击我们。我建议,让我和郭子仪去魏州和史思明对峙。以前史思明在嘉山被我们打败过,肯定不敢跟我们交战。这样僵持下去,邺城迟早被我们拿下,不会出意外。邺城一下,安庆绪被杀,史思明就更加被动了。

李光弼眼光果然精准,他提出的战略部署非常得当。

此人以一己之力打败全国九大军区司令,历史上首次树木都连根拔起

唐军的原则是:小事随便玩,大事问宦官。

涉及到战略层面的东西必须要让“钦差大臣”鱼朝恩决定。鱼朝恩桌子一拍:这个计划不好,停止!

至于为什么不好,他不需要给出解释。正如老板要做什么决定,无需向任何员工交代。

可能在他眼中,目前的情况非常良好,不需要做任何变动。除了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因为进攻太猛被射死外,其他都在平稳进行。

唐军围困邺城已经三四个月,外围营垒建了两层,壕沟挖了三道,密不透风。唐军又引漳水灌城,城内守军苦不堪言,搭起木架子腾空居住。粮食吃光后,就吃老鼠,一个老鼠都能卖到四千钱,喂马的草料没有了就从马粪里面提取出植物成分重复利用。

唐军中早已弥漫着胜利的气氛,鱼朝恩的自我感觉良好所反映出的就是整个唐军的心理状况。

但唐军自己的后勤补给也出了严重的问题,他们的粮草早已吃光、经费也早就不足。

史思明继续实行压迫策略,他率领大军向邺城进发,却在距离邺城五十里的地方驻扎,每个营寨设战鼓三百个,拼命敲,虚张声势,威慑唐军。然后,每个营寨挑选出精锐骑兵五百人,天天去劫掠邺城的唐军,日夜不停轮流进行,你追我逃,你守我扰,搞得唐军痛苦不堪,连砍柴割草都不敢去。

当时唐军的粮草补给主要是靠江淮和山西地区运送。史思明派出了大量的游击骑兵,穿上唐军的衣服,冒充督运人员,大肆虐待、杀害运粮的民夫,遇到量大的就直接放火烧。

他们能够很短时间内集中成非常强大的一股兵力,又能瞬间一哄而散,消于无形,来去如风,行踪飘忽,游击能力非常强。他们有秘密的暗号,只有自己人才认得出,唐军对于他们无法分辨。

经过连续不断的游击骚扰,唐军粮草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有些士兵已经脱离大军,自行逃走。

史思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派人去跟唐军约定日期决战。

三月初六,唐军步骑混合,兵力六十万到安阳河(洹水)北岸列阵。史思明则挑选了五万人的精锐来应战。

唐军一看,叛军人这么少,以为是援军,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史思明趁唐军困惑大意的时候果断发动进攻。唐军方面,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大节度使率先和叛军交战,双方死伤相当。

不过,一个人的受伤使得局势发生变化。唐朝的淮西节度使鲁炅在作战中被乱箭射中,向后撤退,想要离开战场。这一后退产生了连锁反应。郭子仪的军队正好在鲁炅的后方,他还没来得及列阵,就被鲁炅冲击得大乱。

此时的唐军已经产生局部溃散的迹象,演化成全局性的大崩盘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没有其他意外的事件发生,这一战唐军战败应该是必然了。

但偶然事件发生了。突然间,狂风大作,天地变色,飞沙走石,树木都被连根拔起。

唐军和叛军都被大自然的异象给震慑到了,同时崩溃。唐军集体向南逃,叛军集体向北逃。武器、盔甲、粮草丢得满地都是。

这一战最终的结果看似是两败俱伤,实际上唐军的损失非常严重,远远超过叛军。

此人以一己之力打败全国九大军区司令,历史上首次树木都连根拔起

史思明的参战兵力不过五万人,溃逃后很快就重新集结,外加上后方的八九万后续兵力,很快就军势重振。

而唐军隶属于不同的九大节度使,本来就人心不齐,经过一次变故彻底瓦解。他们这些唐朝的官军各自返回老家,像土匪一样沿途烧杀抢掠,大肆破坏,地方官根本就不能遏制。九大节度使中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的部队军纪严明,重新集合后,安全撤回。

对唐朝来说,不仅攻克邺城的任务宣告失败,连东都洛阳都将再次处于危险的境地。

唐朝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败退到河阳桥,派人切断桥梁,以确保洛阳安全。洛阳和周边的百姓都四散奔逃,唯恐再落入叛军的手中,可见当时的形势危急。

唐军此次大溃败的罪魁祸首要数唐肃宗李亨,发兵几十万而不设元帅,致使大军无统一指挥,军心不稳,一经溃散居然彻底瓦解。

这一战标志着唐朝扑灭叛乱的计划落空,也同时标志着史思明的东山再起。史思明诱杀了安庆绪,成为叛军独一无二的新首领,叛军集团将要迎来他们的第二次高潮。

这场这场浩大的劫难又将延续好几年。

《中国古代战争100场》系列之邺城之战

刘弘文为您全面解读中国古代战争,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