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二斤熟牛肉"——梁山好汉们喝酒的标配

贡子曰:一个热爱读书且认真读书的头条号!读水浒系列第045期

欢迎各位朋友交流读书心得,我们一起读书!

引言:《水浒传》中的吃戏戏份可不少,好汉们行走江湖打尖住店离不开吃,三五好汉聚到一起也离不开觥筹交错。在好汉们的餐桌上酒永远是第一位的宠儿,无论是茅柴白酒,还是村中佳酿,有酒就行。

好汉们喝酒从来不干巴巴地喝,白酒的最佳伴侣是牛肉,熟牛肉,最好是二斤,用手把来吃,这样才显得豪迈。小的时候,无论是看《水浒传》原著,还是相关电视剧,都对他们的生活向往不已。


谈一谈

熟牛肉,好汉们下酒的美食

那么在一千年前的大宋,好汉们吃上二斤熟牛肉的愿望是否能够轻易实现呢?

一、 在农耕社会,牛是保护动物,大宋也不例外!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对于农民耕牛是比较亲密的生产伙伴和生产资料。对于国家来说耕牛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富庶的重要战略物资。

所以在我国古代,耕牛都是极其珍贵的。吃牛肉更是让人不敢想的事情, 商周时期,只有天子才能随意地吃牛肉。在周天子的菜谱(也就是所谓的八珍)中就有三道与牛肉有关的菜:捣珍、渍和熬。

至于其他人想都不要想,即使贵为诸侯也要受《礼记》中"诸侯无故不杀牛"的限制,除了天子食用外在祭祀中牛也是必不可少的。

到了汉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在农耕方面,出现了"二牛抬杠法"的耕种方式,牛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了,国家通过立法来禁止人们杀牛。《淮南子》中说:"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无论什么原因,杀死牛都要偿命,即便你是牛的主人也不可以。

在汉代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耕牛都是作为垦荒和屯田的奖励存在的。


谈一谈

在古代耕牛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是保护耕牛的制度依然被延续了下来,史书记载: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

唐代对于耕牛的保护依然没有松懈,"官私马牛,为用处重,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故杀者徒一年半"。在唐宣宗时期,他甚至下过这样的诏令:大中五年正月一日巳后,三年内不得杀牛,如郊庙享祀合用者,即与诸畜代。

此时,在上流社会出现了牛车,坐牛车一时之间,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文献记录中这一时期吃牛肉的大有人在,大诗人李白就曾经作诗"烹羊宰牛且为乐",估计是诗仙同志酒喝多了,把违禁的事情说了出来。与李白同样有名大诗人杜甫在饱餐了一顿牛肉后,腹胀而死。

到了宋代,官方法律明确规定:"故杀官私马牛者,请决脊杖二十,随处配役一年放。杀自己马牛及故杀官私驼骡驴者,并决脊杖十七"

。到了真宗的时候又下发了一道诏书:"自今屠耕牛及盗杀牛,罪不至死者,并系狱以闻,当从重断。"


谈一谈

在唐代的墓葬中牛车的图案

无论是杀死别人的牛,还是杀死自己家里的牛,虽然不致死,但都逃不了一顿板子。

即便是元代也是禁止杀牛的,元朝法律规定,私自杀牛要杖责一百。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也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

"

明太祖朱元璋在起义之前,就曾经偷偷杀死过别人家的耕牛吃肉,但是到了他主政之时,杀牛依旧是犯法的。

到了清代,《大清律》沿袭《大明律》稍做改动:"凡私自宰杀自己马牛者、杖一百;驼、骡、驴,杖八十。筋、角、皮张入宫。误杀及病死者,不坐。"这一时期,对于杀牛的问题稍稍加以放松,误杀牛就不在追究范围内了。


谈一谈

其实,不单单是古代社会限制杀牛,即使是我们生活的当代社会,也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开放杀牛权限的。也就是说平民百姓历经了两千年之久,才实现了吃牛肉的自由。

二、 宋代,"禁止私自杀牛"和"牛肉税"并存的时代

上文我们说过,在宋代杀牛是一项重罪,在公元1004年,宋真宗规定"宰杀耕牛之人配千里,徒三年。知情买肉兴贩者徒二年。"这条法令不但对杀牛的人规定了处罚,甚至对买牛肉的人也做出了处罚。

到了公元1131年,宋高宗又下了这样的诏令:"越州内外杀牛、知情买肉人并徒二年,配千里。立赏钱一百贯。"不但加重了对买牛肉人的惩罚,还增加了奖赏举报者的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在宋朝统治的三百多年里,朝廷先后下发了五十多道禁止杀牛的圣旨,宋朝先后共有18位皇帝,平均每位皇帝三道。

谈一谈

古代社会地位崇高的牛

这一方面说明,皇帝对于牛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杀牛存在屡禁不止的现象,试想,若是坊间没有杀牛、吃牛现象的存在,那么统治者干嘛一再强调禁止杀牛呢?

确实,宋代确实存在着杀牛、卖牛肉、吃牛肉的现象。据《宋会要·食货志》中记载,宋真宗时期,从洛阳到开封的途中,"鬻牛肉者甚众"。南宋名臣胡颖的《宰牛当尽法施行》也提到:"牛之为物,耕稼所资……自界首以至近境,店肆之间,公然鬻卖,而城市之中亦复滔滔皆是。小人之无忌惮,一至于此。"

这都反映出了当时人们不顾禁令,公然售卖牛肉的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一现象屡禁不止呢?

在当时社会,上等的食材是羊肉,但是羊肉的价格贵得离谱,只有士大夫们才吃得起。牛肉则不然,在当时的社会,尽管牛很宝贵,牛肉却很低下,早已经不是"天子"和贵族餐桌上的宠儿了,加上儒家重视农耕,在这样思想的灌输下,士大夫坚信人们不应该吃牛肉。

下层百姓可不管,填饱肚子并且吃得好才是最重要的,因而在下层社会吃牛肉还是很流行的。


谈一谈

肉是好汉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东西

还有一方面原因,《宋会要》中有这样的记录:盖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二三百斤,肉每斤价值需百钱,利入厚故,人多贪利,不顾重刑

。一头活着的牛才值五千到七千元,杀了买肉能得到两到三万的收益,一头牛的价钱翻了几翻,在这样暴利的驱动下,总会有人铤而走险去经营。这种状况就好比古代贩卖私盐的人的心理,有些事情,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就会有人去做。

对于杀牛一事,统治者一方面明令禁止,另一方面却堂而皇之的开始收起了"牛肉税",就这样两件看似矛盾的事情"互不侵害"地存在了很多年。

直到宋仁宗天圣九年,山东莱州知州张周物上书仁宗皇帝:"官禁屠牛,而州场税膀有收算之文。"在他把这个矛盾捅破了之后,宋仁宗也不好再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他下诏废除了牛肉税。

牛肉税虽然被废止了,但是吃牛肉的事依旧在偷偷地进行……

三、 说一说《水浒传》中的吃牛肉

《水浒传》中的好汉们为什么会频频吃牛肉呢?我想主要有两点原因:


谈一谈

好汉们喝酒不可缺少的牛肉

一方面,《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从宋江起义故事流行到《水浒传》成书经历了几百年的时光,在这几百年中记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水浒传》。

在元杂剧的水浒故事中,好汉们是不吃牛肉的。就好比《黑旋风双献功》这出剧里,李逵就曾吃过一罐子羊肉泡饭,二没有提及牛肉。

同时代的作品《李逵负荆》中,冒充宋江强抢民女的鲁智恩就曾说"老王,我那山寨上有的是羊酒,我教小偻儸赶二三十个肥羊,抬四五十担好酒送你。"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元杂剧里,好汉们吃的是好吃的羊肉,而不是什么牛肉。很可能《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觉得好汉们吃软弱的小绵羊会使他们变得软弱失去豪气,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就把羊肉变成了牛肉。在整体效果上,只有吃了牛肉的好汉们才能配得上倒拔垂杨柳、打虎、搬石狮子那样牛一样的力气。

另一方面,据笔者统计《水浒传》中出现的吃牛肉场景有十二处,在这些场景中有如下共同特点:

  1. 有九次是发生在偏僻村落的小酒店之中。像阮氏三兄弟生活的石碣村,吴用和三阮兄弟两顿饭一共吃掉了十多斤牛肉。;武松上景阳冈之前也在小酒馆中饱餐了一顿牛肉;可惜鲁智深在五台山下的小酒馆中没有吃到牛肉,并不是没有,而是卖完了。
  2. 有两次是在富户地主家所吃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到史家村收了史进为徒后,史太公拿牛肉款待了他;鲁智深路过桃花村的时候,刘太公也是用牛肉款待。
  3. 还有一次是在大名府的一座酒楼里,石秀在法场附近的一个酒楼上在等待卢俊义出现的时候,要了一份牛肉。
谈一谈

吴用几人在石碣村吃牛肉

从上述资料中不难发现,好汉们吃牛肉的地点主要集中在乡村之中,在上文中我们说大城市尚且有卖牛肉现象,就更不用说天高皇帝远的农村了。

结语:其实很多梁山好汉们都是出自草莽之间的,上梁山之前他们的活动轨迹很单一。主要是在县乡一级的地方活动,在这些地方吃到牛肉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只有那些出身较好的好汉才很少吃牛肉,像柴进本人在家两次招待客人,一次是招待林冲,一次是招待宋江,这两次宴席都没有提到牛肉。即使是小地主的史进,在过节给少华山的三个头领送的礼物也是三腔羊肉。宋江和戴宗、李逵在江州的酒楼饮酒,出身低微的李逵想吃牛肉,结果没有,最后只好吃羊肉。

也许只有下沉到乡村的小酒馆,好汉们二斤熟牛肉,一壶白酒的愿望才容易实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