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直腸癌前期有3種“苗頭”,具體是什麼症狀呢?

斌知冷暖


首先直腸癌是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很高的一種,主要有上段直腸癌及下段直腸癌,而且直腸癌根治性切除術後的5年存活率比較低,直腸癌腫瘤首先是向腸壁深層浸潤生長,而且腫瘤浸潤腸壁一圈最少需要1~2年之間,而且到了晚期會不同程度的侵入臨近器官(子宮、膀胱、陰道及精囊等位置)。



直腸癌主要是由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息肉、克羅恩病等)長期不癒合,使得癌變率增高,還有就是飲食習慣,長期以高脂肪、高蛋白及低纖維素飲食,這種飲食結構會使腸蠕動減慢,使腸道的毒素吸收增加,久而久之容易導致直腸癌變,還有就是遺傳等多種因素誘發,而且症狀的輕重都是不一樣的。

下邊小克為大家普及一下直腸癌早期的一些症狀,也不能以3種症狀來概括!

1、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是早期會有不同程度的排便習慣改變,而且出現頻繁的變意,但是沒大便,由於腫瘤刺激直腸會導致出現肛門下墜感,排便不盡感,還有不規律的下腹疼痛。

2、大便形狀的改變,因為腫瘤生長在腸腔內,所以隨著腫瘤的逐漸增大,會使得腸道逐漸被堵塞,會導致大便排除困難,而且使得大便變細,而大便的強摩擦會導致腫瘤表面毛細血管破裂,導致出現大便表面帶血及膿血便。


3、腫瘤刺激腸道神經,會使得腸道蠕動無規律,出現腸鳴音亢進、腹脹等症狀,而且還會出現腹瀉及便秘交替出現的症狀。

這些都是早期不同程度出現的一些症狀,但是到了中晚期還會出現一些全身性的症狀,所以需要及時檢查,根據腫瘤生長的位置、大小等方面積極治療。

關注小克,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小克大夫


你好,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認為你的這個提問是不太準確的,大部分直腸癌都是由息肉惡變而來的,而腸息肉,一般是沒有明確症狀的,所以,直腸癌的前期,並沒有你所謂的三種苗頭。我不知道為什麼老是會有人問一些這樣的問題,如果單純的通過症狀就可以診斷直腸癌,那還要醫生幹什麼?還需要腸鏡,CT,核磁共振等檢查做什麼呢?

想要早期發現直腸癌,必須每年參加體檢,其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檢查,就是直腸指檢,大部分直腸癌都是中低位的腸癌,用手指就可以摸到直腸息肉或者癌症,大約80左右的直腸癌,都可以通過直腸指檢發現。

除了直腸指檢,腸鏡也是非常重要的檢查手段,對於50歲以上的人群,需要做一個腸鏡檢查,如果沒有發現問題,可以10年後複查一個腸鏡。這裡指的是沒有症狀的患者,如果你出現了以下的症狀,需要警惕結腸癌或者直腸癌,需要儘早的去醫院檢查:

(1)便血

便血是直腸癌最常見的症狀,患者往往便血為粘液血便,或者暗紅色血便,如果腫瘤距離肛門很近,可出現鮮血便,或者膿血便,還可以伴有粘液。直腸癌常見於中老年人群,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年輕人。直腸癌需要與痔瘡相鑑別,痔瘡也可表現為鮮血便,如果你出現了便血的症狀,一定要去醫院找醫生看看,一定要鑑別這兩種疾病。

(2)排便習慣改變

直腸癌會刺激直腸,導致排便習慣改變,常常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便不盡感,總想去大便,這種情況稱為裡急後重。直腸癌的腫塊可以堵塞腸管,造成腸道狹窄,患者還可以表現為排便困難,便秘,或者腹瀉與便秘相交替。

(3)大便形狀改變

正如我們前面所講的,直腸癌佔據腸腔的空間,可導致腸管狹窄,可導致大便變細。大便變細是比較危險的信號,除了大腸癌,痔瘡也可能會導致大便形狀改變。大便變細,一定要去醫院做一個詳細的檢查,鑑別一下是痔瘡還是直腸癌。

直腸癌還可以表現為貧血,腹痛,腹脹,體重下降,消瘦等多種症狀,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讓你滿意,如果有任何的問題,歡迎留言諮詢。


普外科曾醫生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直腸癌作為大腸癌的一種,確實有很多跟結腸癌不一樣的地方,比如直腸癌出現的血便就要比結腸癌要紅一些;還有結腸癌的血和便還可能是混合的,而直腸癌一般不存在這種現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得了直腸癌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值得大家去注意的!



那麼有的人說,直腸癌前期有3種苗頭,具體是什麼症狀呢?

這症狀跟大家的直腸位置有很大的關係,我們人體的直腸是位於我們大腸的終末端,與肛門直接相連的部位,因此它也是我們拉出來的糞便最後在腸道停留的位置,緊接著就是脫肛而出了,因此直腸一旦出現癌變,對我們的大便影響是最具體的,也是大家在平時生活中比較容易觀察到的。


而且最主要的是直腸一般分為上、中、下三段,以距離肛門邊緣7cm、10cm來進行分段,距離肛緣7cm是直腸下段、7-10cm是中段,而10cm以上是上段。

注意:上段一般不容易癌變,癌變率最高的是中下段,這距離短,也是我們醫生採用直腸指診來輔助診斷直腸癌的重要原因,因為它是我們醫生手指可以觸及的部位,不過有的醫生天生手短,有時候還是會比較尷尬的,像陳醫生天生手指細長,指診起來還是得心應手的!

因此,有人說的直腸癌前期3個苗頭,一般指的是發生在直腸中下段癌變的具體的臨床表現。

第1個苗頭:大便變細或者有劃痕。這點相對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大家想想,直腸是糞便排出的必經之路,而且是最後一段腸道途徑,這時候腸壁上長一個腫瘤,那麼這條管道自然就會變得比較狹窄,那麼自然而然大便就會被擠壓變細或者跟刀子一樣,在大便表面劃出一道痕跡;

第2個苗頭:大便次數增多,往往表現為裡急後重。這點大家肯定體驗過,有時候我們遇到腸胃炎,也會出現這種裡急後重的現象,就是覺得得立馬上個廁所,不然脫褲子都來不及,感覺馬上就要拉到褲兜裡去了,結果好不容易到了廁所,一脫褲子,發現就拉出一點點,再怎麼也拉不出來,一提褲子沒多久,又想上廁所了,這種感覺就是裡急後重,大便次數一天得好幾次,這種在排除腸胃炎等其他腸道疾病的前提下,也要注意排查是否得了直腸癌。



第3個苗頭:大便單側有明顯鮮紅的血跡及黏液。當然,這種情況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痔瘡引起的,但是如果你沒有痔瘡,這時候就要多考慮下直腸癌了,因為直腸天生形成、位於我們的腸道最後一段,因為如果出現血液滲出,很容易就直接粘黏在大便一側,而且血跡鮮紅,不容易被大便汙染和混淆。而且對於侵犯了我們人體骶叢神經的直腸癌,還會表現出劇烈的疼痛表現。


所以,得了直腸癌的苗頭表現是確實存在的,但是注意,出現了這些苗頭到底是不是直腸癌前期,即癌症早期,症狀是說了不算的,陳醫生說了也不算,必須要把病變組織通過腸鏡切出來後做活檢,病理分析才能知道。

而且陳醫生根據臨床經驗,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有了症狀才發現自己得了直腸癌的人,往往這癌症都不會太早,大多數屬於中晚期,五年生存率都不高。

所以,建議大家,要想早期發現早期直腸癌,定期進行腸鏡篩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對於40歲以上的、或者是有腫瘤家族史的,這些人往往得直腸癌的幾率要遠遠大於我們正常人,屬於高危人群!


醫學小偵探


直腸癌指的是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至齒狀線之間的癌,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癌症。雖然只是簡短的一句話便給直腸癌做了一個定義,但直腸癌給患者卻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迄今為止我都還記得第一次給直腸癌患者進行術後造口的護理時聞到的那種味道,難聞至極。



嚴謹地說,直腸癌前期並不存在3種苗頭。由於直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的症狀,只有當癌腫破潰形成潰瘍或感染時才會出現症狀。因此,當直腸癌出現苗頭時往往已是中晚期。

但是,對於直腸癌的診斷並不依靠其臨床表現,換句話說就是即使出現了一些症狀也不一定代表是直腸癌,只是考慮直腸癌的可能性大,應該及時就醫。因此,如果出現下列3種苗頭時 應高度警惕直腸癌:

1、排便習慣的改變

一般以便意頻繁、肛門下墜感、裡急後重、排便不盡等表現為主。這些症狀的發生往往是由於腫塊對肛周的刺激、壓迫、侵犯等導致的,如果出現出現難以解釋的上述症狀應高度懷疑直腸癌。

2.大便形狀的改變

由於腫塊對腸腔的佔位性改變,原本柔軟的大便可變細、有切跡等改變,嚴重的時候還可以造成便秘和腸根阻。

3.大便性狀的改變

由於可能存在腫瘤的壞死及感染,則大便可出現表面帶血、夾雜黏液,甚至是出現膿血便等改變。需要強調的是痔瘡也出出血,不要因為痔瘡出血而誤以為自己得了直腸癌,二者出血對比如下:


對於直腸癌的篩查其實很簡單,直腸指檢其中最直接、簡便而又重要的方法,約70%的低位直腸癌均可觸及。除此之外,結直腸鏡的檢查對於直腸癌的診斷和篩查都極為重要。為了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目的,強烈建議中老年人及家族史人群定期檢查。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點個贊或者關注都是極大的鼓勵!


普外三角針


所謂癌症其實就是惡性腫瘤,當身體內細胞發生突變後,它會不斷地分裂,不受身體控制,最後形成癌症。


據統計,中國人每年約有37.6萬人罹患結直腸癌,每年有將近19萬人因為結直腸癌而死亡,這是一個嚴重威脅我們健康的惡性腫瘤。


面對結直腸癌這樣高發的惡性腫瘤,我們能做的就是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有人說,直腸癌前期有3種“苗頭”,具體是什麼症狀呢?


苗頭一:排便帶有粘液和血

我們身體的每個器官都會分泌粘液,但同時這種粘液也會被吸收,簡單來說,分泌的粘液和吸收的粘液是一種相互循環的狀態。

如果腸道發生炎症或腫瘤,就會打破這種平衡,分泌的粘液得不到吸收,就得找辦法排出體外。

如果發現糞便中夾雜著粘液和血,一定要提高警惕,小心腸癌!

苗頭二:排便形態異常

人體腸道健康,正常的排便形態,多是香蕉狀。

在腹瀉時,會不成形,便秘時,會幹硬成塊狀。


而一旦,腸道病變,尤其是出現腫瘤時,排便形態往往會發生異常。

如成細條狀,或者是有明顯的凹槽,或者是前頭乾硬,後頭軟粘等。

此時,或許還會伴隨便不淨的感覺,也就是出現裡急後重的情況。


一定要高度警惕腸道病變,及時檢查,切莫拖延。


苗頭三:排便氣味異常

腸道內有好菌和壞菌,其平衡被打亂後,會出現腐敗,導致惡臭便,放屁增多的情況


此外,當腸道出現癌變,會產生一種“胺類”物質,影響排便氣味,導致特別臭,這時,最好去查一下。


如何保護腸道健康,預防癌症,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呢?

一.查腸鏡


這一方法是早期發現腸癌的最重要方法。

將結腸鏡經肛門插入腸腔,可以觀察整個大腸腸腔內有無病變,還可以鉗取小塊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和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

普通人群:

建議,40歲後,每年做一次大便隱血試驗,每5-10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

50歲後,每5年查一次乙狀結腸鏡/結腸造影/CT結腸成像,每3年做一次大便DNA檢查。

腸癌高危人群:

如有腸癌家族史、腸息肉家族史者,建議每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


二.多喝水


水是最好的排毒劑,可補充身體水分,還可促進腸道內糞便排出。

早起後,刷完牙,空腹喝一杯溫水,能起到沖刷腸道,刺激腸壁的作用,利於糞便排出,改善和預防便秘。

平時喝水時,可放些小植物,改善口感,對腸道健康也有一定好處。

紅甜菜不僅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也可以養護腸胃健康。將紅甜菜根茶泡水喝,可起到清腸護腸的作用。


紅甜菜根中含有的特殊紅色素"甜菜紅"、甜菜鹼以及甜菜纖維均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古羅馬時期就有利用它來治療便秘和發燒的先例,中世紀的歐洲一直用它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且紅甜菜根含有鐵、銅、錳等元素。它可以把腸內的膽固醇結合成不易吸收的混合物質而排出。


三.補充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也是粗纖維,是人體唯一不被吸收的營養素。


補充膳食纖維,能提高腸道蠕動,促進糞便排出,減少毒素在體內的滯留,減少腸道發生病變。

生活中,常見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 新鮮的蔬菜和水果、菌類、糙米等。

黑木耳,被稱為腸道的“清道夫”,富含植物膠質,能在短時間內吸附殘留與腸道內的毒素,並排出體外。

平時,可涼拌黑木耳吃,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一些調料


四.多運動

堅持運動,能促進身體各個器官活動起來,對腹部內的器官,尤其是腸道,能提高其蠕動功能,利於糞便排出,減少有害物質的積累。


運動最好選擇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游泳等。

運動要堅持,最好每週運動4-5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以上。


此外,要養成有便意了及時排出,不要忍便。

若長時間忍便,容易導致糞便滯留在腸道內,損傷腸黏膜,增加病變的發生。


腸道是我們的第二個“大腦”,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要好好保護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