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统治时期,武周的国力有多么强盛?

庭州行者


唐高宗李治一直被史学界认为“懦弱”和“无能”, 大多数的影视作品里也塑造的形象也是如此。其实,褪去影视作品里的虚造浮夸,揭开历史的真相,他也算的上是一个爱国爱民,英明神武的皇帝。



李治初年曾有“永徽之治”之美誉,除了勤政爱民,在军事上的成就也是颇为抢眼。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后李治又派苏定方、刘仁轨、薛仁贵等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设立了安东都护府、熊津都督府,在这个过程中的白江口海战,打的日本倭国狼狈而逃,1000多年不敢染指朝鲜。在西北方向,永徽六年,李治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经过连年的征战,大唐的版图逐年扩大,东西南北各设置了都护府,形成了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史书上把李治皇帝写的很是文弱,可是看看他在任期内的成就,一股腹黑之气扑面而来。武则天是李治培养的政治助手,以李治的实力、能力,武则天怎么可能失控?实际上,人事权、军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李治手里,武则天能被称为二圣,一方面是李治刻意为之,一方面也是为了笼络制衡朝臣而做出的姿态。李治这么做,是由于当时的双头政治的政治现实问题,皇帝是最高决策者,可是下面需要一个最高执行人,这也就构筑了双头政治格局。

李世民及其秦王府旧将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在唐朝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继的皇帝们对皇室宗亲、功臣集团防范甚严,唐朝皇帝多数都是没有安全感的,这也是唐玄宗时期的“守外虚内”酿成安史之乱的祸因。

李世民执政团队留给李治一个强大的班底,这使得李治的皇权显得并不那么稳固。在前期李治一直生活李世民的光环之下,那些老臣动辄以“太宗皇帝说过你应该如此如此之类”摆起老资格来。李治翻看唐代以前的历史课本,改朝换代要么是农民战争,要么是大丞相篡位,要么是北方那些游牧民族一窝蜂地涌进中原。所以,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李治选择了在上位以后,先是借着外戚专权铲除了对他有威胁的宗室,又拿后宫人选当作借口,除掉了外戚(以诛杀长孙无忌为标志)。之后开始扶持寒门,打压豪强,提升皇权,大肆开边。

可是唐朝初期,关陇军事贵族的势力异常强大,北周-隋-唐三代皇权的基本盘即是关陇军事贵族,所谓树大根深,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李治打压门阀势力,也不得不再三思量。李治要打压门阀,不可能将所有的矛盾集中在自己身上,不然,稍有差池,李治皇位就将面临倾覆之祸。

可是,唐朝的公卿士族都是门阀私相授受,油盐不进。何为为之?如果授予大臣太大权利,大丞相夺权的事情在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出现过,魏武挥鞭的豪迈霸气可是写进了历史课本。因此,作为李治在政治上的帮手,武则天既是李治的老婆,更是李治自己培养的政治助手,作为双头政治格局的对手盘,对李治统治管理偌大的帝国来说,比其他人可靠多了。

同时,武则天还是李治孩子的母亲。在这之前的历史中,有很多老皇帝死了,权臣造反、篡位的事发生。皇帝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刻意培养太子。结果太子羽翼丰满,在权臣教唆或者自己野心膨胀的情况下,造反的事又屡见不鲜。 所以培养提拔武则天做“二圣”之一,可以说是李治的一种新型的政治尝试,看着颇似神仙眷侣。他的孙子李隆基也想着有样学样,做起了同样的事情,可惜操盘失当,酿成了灾祸。

在李治看来,以皇后代替权臣的位置,那么将来太子登基,受到的威胁就要小很多,顶多让老妈骂两句,不会怎么样的。所以李治临死,才授意武则天巨大的权利,这是为了给太子保驾护航。当然,李治不是没有预防武则天在他死后失控,实际上当时的朝堂布局,是有足够的制衡力量的。只不过,新皇帝急于布置自己的班底,让李治留下的制衡力量倒向了武则天。武则天也因势利导,掌握了实际上的皇权,并且把种种制衡力量清洗掉了,才有了后来的称帝。实际上,武则天称帝也是迫不得已,如果能有一个傀儡皇帝站在前台,而皇太后大权尽操其手,岂不快哉?只是皇子都已经年长,不甘愿作为傀儡了。所以,武则天在试探2次不遂人意后,无奈自己走上前台,做起了皇帝。



武则天做皇帝,虽然妇女的地位得到一定提升,但武则天绝无将唐朝社会打造成“女儿国”的雄心壮志,她依然延续着男权社会的政治生态。

武则天改朝换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她参政到辅政的从属地位,实现她亲自称帝治国的政治目的。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唐人看来,惟周、汉而已。

唐太宗治世崇汉法,“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武则天对此颇不亦为然,她向来坚持应承周的观点,所以以“大周”为号,也是为了表明自己承周律治盛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抱负。

周王朝的政治特点是亲亲善恩,诸侯封建,联邦共治。这对于经过几百年中央大一统的中原政治生活而言,早已是不合时宜,更难说未沐华夏礼仪的蛮夷之邦能尊奉阙如了。所以,当武则天以驻远费靡,劳民伤财为由,战略放弃西域四镇时,被吐蕃钻了空子,占领了整个西域,并开始威胁唐朝的河西走廊以及陕西关中一带。

为了应对西南、西北地区的边疆危机,武则天不得不再次派出大量的军队前往收复。经过多次拉锯作战,才最终回到高宗时的态势,只是这当中所费可不止巨万了。

再往后来,河北地区由于民族压迫政策,引发契丹叛乱,武则天数次调遣军前往平叛,损失浩大,名将王孝杰也于此役战殁。

待到武则天称帝,后突厥以要求武则天归政李氏为由,率700家丁起事,居然在数年之内,在漠北一带打出来了名气,连东北的契丹都要向后突厥表示臣服,最多时拥有胜兵40余万,因此,在武则天称帝前后,漠北一带就不再为武周所有,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再次收伏,只是此时的收伏已经异化为羁縻统治,唐朝已经失去对北疆的绝对掌控了。

武则天称帝前后,唐王朝内部的反抗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武则天对内部敌人从来毫不手软,大肆诛杀唐朝宗室。这对年幼的临淄王李隆基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得他一辈子都不再信任任何人——嫡亲祖母都可以毫不留情地杀戮骨肉,那么世间还有什么可以值得信任呢?李隆基玩弄了一辈子权术(帝王之术),与李唐皇室内部的激烈政治斗争的影响不无关系。


要说武则天时期的国力,实际上仅仅是在唐高宗李治的基础上没有明显的下滑。后世所称道的武则天打压豪强,重用酷吏,大开科举,迁都洛阳等等举措,无一不是想将皇权从门阀手中集中到中央朝廷。《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武则天时期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由于称帝前后杀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宿将名帅,更由于均田制的逐渐瓦解,使得府兵减少,国家防御力量较弱,“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即由那时而来,导致在一段时间内对外战争频频失利,随着统治的稳定又勉强挽回了颓势。

当然,虽然外事方面武则天有所过失,私德方面也为后世封建礼教学者大加挞伐,甚至武则天死时也意识到这一辈子是非功过难以评说,就立了一块无字碑,与李治和葬,实际是以李家的媳妇走向最终的归宿的。后世的唐朝皇帝都是武则天的嫡系子孙,也不会对其有什么指摘,直到宋朝封建礼学兴起后,才对武则天有了很多负面的评价,比如重用酷吏,任人唯亲等等。不过,武则天执政期间主张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户口数永徽三年(652年)为380万户,到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705年)增长到615万户,这些可是都能算作武则天的功劳。

不过,此时唐王朝的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武则天对此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这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民户逃亡也使政府税收受到了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均田制的瓦解,也造成了府兵制的衰落,唐王朝的军事制度逐渐向募兵制转向,节度使越来越多,权力也越来越大。盛世天下,已经暗藏危机。

唐朝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打下了的基础。客观的来说,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