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西方流传一句名言“愤怒出诗人”,这是从艺术的创作心理出发的一种论断。而在我国的艺术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诗经》中有句:“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良”。这里的“忧”比愤怒表达的更进一步。艺术的感人之处,往往不是来自顺畅时的遣词造句或者笔墨色彩的技术表达,而是表达一种极端时候的共鸣,这种极端与其说表现为愤怒,倒不如说其实是表现痛苦。

痛苦是人在不顺的逆境中的身心反映。痛苦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痛苦的表达更容易让人们有同类而言相似的共鸣,进而产生共情,起到感人和艺术效果。书法艺术,是文人用笔墨表达自身状态,建立一种拟人的性格理念。书法有时候是在表达气质、性格。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笔墨中体现了才情气度,也如张旭的《古诗四帖》表达的是一种狂狷的性格。

而最感人的书法作品,往往是表达痛苦,字字血泪的作品。这是一种更深刻的艺术表达,才情气质性格反而都成了表达工具,而表达的目的是直接的抒发这种痛苦。书法经典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

“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祭侄文稿》字字血泪的痛

《祭侄季明文稿》,是颜真卿50岁时书。书法艺术中流传这样的一句话:“碑不如帖,帖不如信,信不如稿”,这是从书法表达性情的角度对书法形式的一种态度。碑文往往是政令书写,帖往往是诗词文章的草稿,信是联络往来,这几个都是有很强的“内容写作”的倾向,只是从内容的自我性来说,帖比碑过之,信比帖过之。

而“稿”则是一蹴而就,“自我性”更加的强烈,内容和书写往往融为一体,充分的表达着情绪和性情,更加直接也更加具有记录性。我们看到李白的豪迈诗篇,但毕竟大多是看的印刷体,我们只能看内容去模拟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而书法作品则不同,形式和内容都再现了当时的那个情景。

这篇文稿,是颜真卿回忆他的兄长和侄子在安禄山叛乱过程中的反抗进而英勇牺牲。悲愤之情发于笔墨之间,痛苦之感在一笔一划中渗透,这是一篇包含血泪的篇章,而精彩的书法所表达的信息似乎比内容更加丰富。这是一种心痛的表达,表达了痛的愤怒、痛的失望,痛的求索。

“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痛苦,是一种愤怒

颜真卿此稿,用笔厚重,力量雄浑,风格浑朴苍穆,节奏有力而明快,毫不拖沓,有如一曲黄钟大吕的悲歌;但他的字并不因此而失控凌乱,在细节处仍然可以见到筋骨凝练,饱含一种凌厉;而在笔画的转折处也能做到遒丽而自然。

愤怒之情通过浓重的杀笔而发出,势尽之时戛然而止;运笔连绵处,力不断而痛快淋漓,好似长江大河直下,一泻千里而不绝。每一笔都是回忆中的时间线索,每一个牵丝都是那绵绵不绝的痛,国仇家恨汇聚于笔端,写之却仍不失精准,可见颜真卿书法功力之深厚,丝毫未因浓重情感而失控。

“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好的艺术作品,是形质相合的,内容和形式在同一时间点表达出来,表达对反贼之恨,一如“何图逆贼开衅”一句,绵绵不断绝,如同一连串好不喘息的控诉。

“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痛苦,是一种失望

痛苦不仅仅表达一种愤怒,痛苦还是一种失望甚至绝望。颜真卿此幅作品,用了很多渴涩生动的墨法。即所谓的渴笔,笔少水的润泽,仅存墨的浓郁,与纸张产生较强的摩擦。则出现这种渴笔的效果。加上所用的纸张是麻纸,故而墨色更显浓重而枯涩。

浓重的是情感,而枯涩则表达了一种无力感,即是一种因痛苦而带来的失望。这种笔墨的视觉效果与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和失落非常一致。笔墨虽渴,牵丝连带的气势却从未断绝,书家是具有深厚功力的,会因痛苦而难过失望,却决然不会放弃自己的信念。

这是颜真卿这样的大将军所具备的气质。而很多艺术家面对失望的痛苦,则可能失望绝望,甚至放弃了对人生的希望。记得前几年热播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里,在地府中的埃克托总在蒙混过关的时候假扮一个叫弗里达的女人。

“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在现实世界中的弗里达是墨西哥国宝级现代女画家,她的自画像被作为第一幅墨西哥画家的画作被收入卢浮宫。她最标志性的特征便是她浓浓的一字眉。弗里达她一生磨难,多年病痛,多次身体损伤,感情破裂,目睹和经历了人间太多痛苦。

有趣的是,为什么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埃克托可以在地府冥界中不断冒充弗里达?因为现实中在1954年弗里达离世,痛苦一生的她留下遗言:“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再来”。痛苦让她失望透顶,所以她不想再来人间。

痛苦而失望的艺术家,往往能够激发一种极其有力的创造力,更像是呐喊和控诉,有时候那么有力,有时候也是充满了失望的呜咽。如同民乐曲目《江河水》一样,表达痛苦,强音是愤怒,弱音游丝,则是失望的甚至无力的诉说。

“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痛苦,是一种求索

而内在更有力量的人,则会在痛苦中又表达一种求索的意味。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样子。颜真卿在他的这幅作品中,虽然灾难让他看到“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但颜真卿凭吊悲愤之后,念其侄“魂而有知,无嗟久客“。便又再次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

颜真卿是一个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书家,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又有一篇《大唐中兴颂》的楷书大作。雄浑有力,酣畅淋漓。可见其在痛苦中更加增添了能量,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人性冷暖的深刻领悟。在大悲获取力量,求索着向往胜利的智慧和魄力。最终迎来了叛乱的胜利。

大唐中兴,颜真卿写这几个字的时候,也许会再次回想起他战死的亲人吧。笔墨记载这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祭侄文稿》再现了颜真卿的情感波动,悲愤痛苦的精神力量,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在痛苦中求索成长的唐代将领辉煌壮丽的人生。

“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寒食帖》笔笔凄凉的苦

如果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悲愤而雄壮的痛,那么苏轼的行书佳作《寒食帖》则表达了一种凄凉的苦楚。这是诗作的墨迹,也是内容形式合一的千古佳作。这是寒食节的人生感叹,悲凉凄苦沉浸在笔墨之间。惆怅、孤独、郁闷,在每一笔中默默表达着。

苏轼毕竟是一个豪迈奔放的人,虽然表达凄苦人生的感叹,却也写的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犹然奔放,断无荒率之笔。这便是艺术家的特征,不论情感多么强烈,也要保持艺术的掌控能力,控制住情感在合理的范围内表达。

这种痛苦的艺术表达,是那么的感人,一个是诗中表达的阴霾意象: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文辞之间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了苏轼在人生的时运不济,壮志未酬,只能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痛苦,是一种思考

书法的笔墨起伏,表达着感情与理性的交织和波动。作者似乎是在思考人生,回顾自己一生,判断每次的做法是否正确合理,有没有后悔、纠结、彷徨的地方。人生的思考伴随着文辞和笔墨的并行输出,勾画了一代文豪的内在精神世界。

苏轼的用笔厚重而不失灵动,是文人书法的典范。其文气郁郁芊芊,笔墨自然流露,一派大家风范。痛苦让睿智的人思考,是一种人生的回顾和整理,绝不仅仅是发泄和抱怨。

“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痛苦,是一种警告

人本身是向往自由,而顺畅的自由亦如幸福的人生,是一种单纯靠自律的一种理想化延续,而大多数人说的自由,都是在逆境压迫中的一种呼唤和渴望。故而,人的痛苦有时候来自一种爱的缺失,有时候来自一种患得患失的求全责备,更有时,痛苦其实是一种警告。

人与人的真正区别,是如何对待痛苦,有人仅仅是认为”倒霉“,有的人则会认为这是一种警告,会总结思考,进一步印证规律所在。苏轼这幅作品,虽然内容看似极其颓废,甚至说”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但这只是一种感性的情绪宣泄,苏轼本人并非是因苦难就颓废的人。

“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他的书法中含着潇洒和健挺之意,与文辞之表达相反相成。苏轼是一个睿智的人,善于反思人生的人,在几次人生颓废中都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比如在《定风波》中,则最后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人生态度。

人们总是对痛苦谈之色变,甚至唯恐避之不及,却往往忽视痛苦背后的病因和根源。岂不知,痛苦是一种警报,痛苦未必就一定是痛苦的根源。它可能是提醒警告我们,那个根源已经开始恶化,可笑的是生活中的我们,却常常以为止住了疼痛就解决了问题,以为不痛便是最理想的结果,其实,没有痛苦,才是最可怕的。

“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痛苦,是一种有力的无力感

痛苦引发人的反省,而艺术家反省思考的过程,则是艺术产出的时候。其实真正的艺术正是自我与现实产生落差时候的产生的势能。这种势能即艺术的力量。

艺术的表达有四种:

一是现实痛苦的求索追问;

二是内在理性的感性外现;

三是情感压力的抒发释放;

四是熟练技术的综合展示。

其中,四不过是炫技,是艺术最低级的表现形式。三则好一些是艺术的基本功能,抒情功能,可以产生共鸣,感受到微妙的艺术变化。二就更高级了,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感性转化。一是最高级的,理性之外的痛苦产生了求索追问,引发了对宇宙世界,天下苍生的追问,对不解的终极真理的一种求索。

“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这种没有答案的求索,其实是痛苦的表现,而这种表现的难处,才是艺术最有魅力的地方。有答案的艺术,都不是最高明的。我们看苏轼《寒食帖》中虽然有苍凉惆怅的诗文内容,而书法笔墨却产生了一种雄健潇洒的内在态度,时而肯定,时而疑惑。故而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而他的心情也在随着书写而不断变化,表达了他的情感波动和思考过程,一会儿正锋一会儿侧锋,转换多变,情理交互,疑思与追问化作笔墨连绵不绝,浑然天成,变化万千。这是一种对痛苦警示的思考

人类最深刻的痛苦,其根源,在于明白了出生就开始奔向死地的规律;在于无法保证过程的顺利;在于发现了,任何人生所获取的快乐好似都在为下一次痛苦做预备。人的挣扎,来源于对这种循环的畏惧和无奈。花开花落,鲜艳、茂盛、衰败、死亡。都是不停的循环和假象,人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快乐与痛苦,超然和无奈。 ​​

故而,最深刻的痛苦,是一种有力探索却不知究竟的无力感,在人生无常面前,有力与无力的矛盾,促成了伟大艺术作品的产生。

“墨含血泪”——由书法看艺术创作中的痛苦表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