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與托克托

原創 楊利民 土默川文化研究 2019-02-08


康熙帝與托克托

楊利民


內蒙古托克托的河口:蒙古語稱為“湖灘和碩”,因發源於陰山山脈大青山段的大黑河,自北向南注入黃河在河口相匯,形成一個形似鳥嘴的“岬”,故而得名。

關於湖灘和碩(即湖灘河朔),在《綏遠通志稿.要隘》中記述:“考湖灘河朔之著於世,因其地設有官渡,並有巡河防禦官駐紮。故當清初康熙帝親征噶爾丹,道出此間,鑑於河防之重要,乃諭令歸化城土默特旗增設巡河防禦二員,巡丁若干,分駐於南海子與湖灘河朔兩地。而湖灘河朔巡河防禦駐地雖在河口,但其所轄應巡之界,則南暨於喇嘛灣。”

當年,康熙親征噶爾丹來到托克托縣的河口,見“流凌始下,舟行之頃,河水瑩潔,波浪忽平”,一時詩興大發,吟詩一首:《黃河》(並序)

黃濤何洶洶,寒至始流凌。

解纜風猶緊,移舟浪不興。

威行宜氣肅,恩布覺陽升。

化理應多洽,囂氛頃刻澄。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廷為傳遞信息便利快捷,加強內蒙古地區與中原地區的聯繫,敕令內大臣阿爾迪,理藩院尚書主持開闢殺虎口,張家口等五條驛路。

西路從殺虎口北到歸化城,繼而由歸化城西南經杜爾格(今托克托縣伍什家村),從河口處過黃河進鄂爾多斯。河口處成為連接這一驛路的必經渡口。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月, 為征討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叛亂,愛新覺羅.玄燁御駕親征,經上述路線,駐蹕歸化城。十月二十八日,康熙率領大軍來到今天的托克托縣河口村的黃河岸邊。

康熙帝與托克托


當時,黃河正是流凌季節,黃河流凌但還沒有結冰。軍情緊急,大軍急切但過不了河,於是就暫駐在湖灘和碩(有史料上寫作“湖灘河朔”。《綏遠通志稿》,《土默特志》等書上註明就是今天托克托縣河口處)。十一月三日,康熙在河口住到第六天的時候,泛舟黃河上邊,詩興大發,寫下了上面說到的《黃河》(並序)這首詩。

非常奇怪,當康熙率領大軍在河口住到第八天的時候,十一月五日後半夜,有人來報:湖灘和碩南“喀林拖會”(河水轉彎處)的地方結冰。當時的情況是:“時天氣溫暖,自喀林拖會處東西數里外,河水湍急,獨軍渡處,冰堅盈尺。上命軍士等分三路墊土,輜重渡河,如履平地。”(《清實錄》)當時康熙大喜,非常高興地揮毫寫下了《冰渡》一詩:

雲深卓萬騎,風勁響千旗。

半夜河冰合,安然過六師。

第二天,大軍從河口處順利渡過黃河去西征。


康熙帝與托克托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為征討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殘部的叛亂,愛新覺羅.玄燁第三次御駕親征,出京城,經大同,過保德,榆林,定邊,趕赴寧夏。最後噶爾丹兵敗服毒自殺。康熙大軍取得勝利後,為巡視寧夏黃河,康熙特從寧夏橫城(今銀川市興慶區)乘舟順流而下。

那天,橫城古渡上飄著康熙的101艘隨駕船,其中樓船有3艘,官員和侍衛坐船96艘,能夠載馬匹的大船2艘。四月十五日,順流來到湖灘和碩(今托克托縣河口)。

康熙離舟登岸,又乘馬於陸路行獵,與大軍會合,於五月回京。

同年,康熙曉諭土默特兩翼都統,於黃河東岸畔設湖灘和碩(托克托縣境內)和毛岱(土默特右旗境內)兩處官渡,官渡各設官船兩隻,渡口防禦,驍騎校各一員,士兵五十名守護。官渡的職責是負責遞送往來公文,並盤查過渡的騸馬,犯禁等物。遇有公文折報隨時隨渡。

毛岱官渡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黃河南移,改設於包頭以南的南海子,而湖灘和碩(今托克托縣河口)官渡一直沿用下來。


2018年11月15日於呼和浩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