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东解密:昆明池石鲸哪里去了?石婆石爷:孰为牛郎?孰为织女?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刨根百里秦川,问底周秦汉唐,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

唐朝大历年间,诗圣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创作了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秋兴·八首》,其中第七首写的是长安的“昆明池”,诗云:“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实际上早在唐代开元年间,诗人储光羲 就写了一首《游昆明池思古》,诗云:“石鲸既蹭蹬,女牛亦流离。” 这两首诗都提及了三件汉代国宝石刻(石鲸、女牛),即“昆明池石鲸”和“昆明池牛郎织女石刻”。

沣东解密:昆明池石鲸哪里去了?石婆石爷:孰为牛郎?孰为织女?

【西安昆明池】

昆明池在西安城西的沣河边,今属于沣东新城斗门街道。《西南夷传》记载:“汉武帝遣使到身毒国去求市竹,受阻于昆明国而未能到达,于是天子想征伐昆明国。昆明国有滇池,方圆三百里,因此比照着开凿一池,以练习水战,称为:昆明池。”

据《三辅黄图·池沼》记载:“昆明池中有豫章台有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

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所以《关辅古语》一书中说:“昆明池中有两个石人,为牛郎织女立于池的东西两边,以池为天河的象征。”

沣东解密:昆明池石鲸哪里去了?石婆石爷:孰为牛郎?孰为织女?

【昆明池汉武帝】

开凿昆明池,汉武帝最早的初衷真的是为了征伐昆明国,操练水军而用。《雍录》:“武帝欲通西域,为昆明所闭隔。闻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凿此池习水战,期以伐之。中有楼船,上建楼橹;又有戈船,上施戈矛。四角悉垂幡眊、旌葆、麾盖,照烛涯涘。其始凿也,固以习战,久之,乃为游玩之地。”可见征伐昆明国最后不了了之,昆明池变成了泛舟游玩的娱乐场所。《 述 异记》﹕“甘泉宫南昆明池中,有灵波殿七间,皆以桂为柱,风来自香。”《三辅旧图》中说:“池中有龙首船,常使宫女在池中泛舟,张凤盖,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奏乐,皇帝亲临豫定观看泛舟,听音乐。”

《西京杂记)载:“汉武帝作昆明池.......池鱼给诸陵宗庙祭祀所用,其余在长安街市卖之。”东汉延光三年 汉安帝行幸长安祭祖,历游昆明池。后秦末年,关中大旱,昆明池一度枯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元年又征发长安5000人疏浚昆明池。到了唐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密谋,在昆明池摆下鸿门宴,欲诛杀秦王李世民,结果未遂,史称“昆明池之变”。

李世民当了皇帝,变成了唐太宗,贞观年间命人疏浚 昆 明 池 , 并 疏 导沣河 、滈 河二 水 入 堰 注 入 池中。李世民作诗《冬日临昆明池》诗云:“石鲸分玉溜,劫烬隐平沙。柳影冰无叶,梅心冻有花。”

到了唐朝唐德宗贞元十三年,长安京兆尹韩皋追寻汉制再次浚修昆明池,,引交河水与沣河水合流注入于池中,使昆明池水面扩大到16.6平方公里。1980年《考古与文物》创刊号中,把昆明池分为汉昆明池和唐昆明池,并认为“唐昆明池的范围比汉昆明池要大一些”。唐贞元十四年在昆明池两侧給牛郎织女分别建庙。唐文宗太和九年又再次修浚昆明池,因向昆明池输水的石垯堰堵塞,池水逐渐干涸,而后化为村落粮田。胡三省《通鉴注》云:“武帝作石闼堰,堰交水为池。昆明基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为都城之用。唐太和后,石闼堰废而昆明池涸。”

沣东解密:昆明池石鲸哪里去了?石婆石爷:孰为牛郎?孰为织女?

【牛郎织女石刻文保碑】

唐末,昆明池荒废后,石鲸及牛郎织女三件精美石刻一直在原地未动,风雨数千年。汉武帝茂陵有霍去病陪葬墓,其墓前有汉武帝元狩六年雕刻的16件石雕,为国宝级汉代石刻,以“马踏匈奴”最为著名。而昆明池石鲸及牛郎织女三件精美石刻,参照元狩三年开凿昆明池,则比霍去病墓前石雕还要早上3年,其文化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沣东解密:昆明池石鲸哪里去了?石婆石爷:孰为牛郎?孰为织女?

【石鲸仿品】

1988年,文物普查人员在今沣东新城斗门街办马营村西的昆明池遗址里,发现了“昆明池石鲸”石雕。《陕西文物地图集》对石雕描述如下:“火成岩质,断为鲸体、鲸尾两截,鲸体通体浑圆,头部雕出鲸眼,长5米,最大径0.96米。鲸尾呈半弯状,鳞纹依稀,长1.1米,最大径0.40米”

昆明池石鲸断为鲸体、鲸尾两截,鲸体开始迁至沣河西岸的客省庄,后收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保护。鲸尾仍在原地,埋在马营村一村民家中后院,鲸尾紧靠墙根,被埋在地下。2017年因要重修昆明池,挖出石鲸尾,石鲸尾重新出土,与鲸尾终于首尾复合了。

沣东解密:昆明池石鲸哪里去了?石婆石爷:孰为牛郎?孰为织女?

【昆明池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并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因“牛郎织女汉代石雕”的历史崇高地位,所以昆明池被誉为中国“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发源地。1956年,昆明池汉代“牛郎织女石刻”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沣东解密:昆明池石鲸哪里去了?石婆石爷:孰为牛郎?孰为织女?

【石爷庙、石婆庙】

牛郎石雕本地人称“石爷”,在今斗门街办棉绒厂内一座小庙里。石爷庙小是小了些,可这小庙也是民国时期建筑。织女石雕本地人称“石婆”,在今斗门街办常家庄西田野中的一座大庙里,名曰:“织女寺”,本地人称:石婆庙。石婆庙在石爷庙以东,两庙相距约3公里。

1978年,石雕被作为文物搬迁到西安碑林博物馆,每到七夕时节,斗门镇群众自发组织到碑林博物馆烧香祭祀石像,碑林博物馆不堪其扰,随将石像移至户县草堂寺。期间斗门镇善男信女每年又到草堂寺烧香祭祀和,草堂寺僧侣也不堪其扰,1986年8月20日牛郎织女石雕在本地善男信女的索求下,石像又被移回昆明池原地。


沣东解密:昆明池石鲸哪里去了?石婆石爷:孰为牛郎?孰为织女?

【牛郎织女石雕】

现在的“石爷牛郎”雕像,眉目清秀,丹唇柳眉,嘴角下撇,双手环垂于胸前,两膝着地,小腿贴地,状态像跽坐淑女,看着像个女相。现在的“石婆织女”雕像,却是个国字脸,怒目圆睁,而且是个大背头,右手曲肘上举作持鞭状,左手紧贴胸作用力握缰状,状态像扶犁鞭牛,看着像个男相。所以“孰为牛郎,孰为织女?”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沣东解密:昆明池石鲸哪里去了?石婆石爷:孰为牛郎?孰为织女?

【石婆石爷】

第一种看法是认同现在庙中现状,即西边石爷庙石雕为石爷(牛郎),东边石婆庙为石婆(织女)。如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7“织女石”条引《新说》曰:“汉昆明池今为陆地,有织女石,身长丈余,土埋至膝,竖发戟手怒目,土人屋而祭之,号为石婆神庙。”《长安县志》尊重民俗,也认同这种说法。

但是根据石像的面相来看,许多人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即现在石婆庙里的石婆应该是石爷(牛郎),现在石爷庙里的石爷应该石婆(织女)。即:东为“牛郎”,西为“织女”。

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记载:“乃有昆明灵沼,黑水玄址......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西都赋》记载:“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这一左一右没有参照物,根本说不清楚那个是牛郎,那个是织女。但《关辅古语》记载:“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汉”

,这一东一西应能说清楚了吧。即:东为“牛郎”,西为“织女”。所以《陕西省志·文物志》和《西安市志·文物志》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沣东解密:昆明池石鲸哪里去了?石婆石爷:孰为牛郎?孰为织女?

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 于2020年2月25日,张新武:世居沣西周礼之乡,长于长安物华之地,自幼好文笔。而立之年从军,归乡自诩:“宗周先圣遗民,丰镐故里之子”。随以“丰镐遗子”为笔名,醉心周秦汉唐文化研究,因地理之便,对沣河两岸宗周丰镐故地乡土人文历史研究颇深,笔不辍耕,文章多发表于报刊,多次参与本地人文历史书籍编写、电视节目录制。现为长安作协、西咸作协、西安地名研究会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