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個大唐盛世看「安史之亂」從此走向末落的喪國之痛

在大唐盛世(626~755年)一百二十九年皇朝基業中,是歷史上一個極為鼎盛的時代: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良好風尚,各方來使進朝納貢、疆域拓展增大;政治、軍事、商貿多方發展,民間百姓安居樂業;但是極盛而衰,從天堂跌落谷底,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從整個大唐盛世看「安史之亂」從此走向末落的喪國之痛

李世民在大唐盛世根基未穩的唐初時代搶過接力棒

大唐(618~907年)是繼隋朝滅亡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經歷二十一帝君,享國運二百八十九年。

隨朝(581~618)末年,多方勢力崛起,逐鹿中原;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在隋朝土崩瓦解時,大量招兵買馬,殺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於晉陽(今山西太原晉源區)。建立大將軍府,帶領李建成(唐高祖李淵嫡長子)、李世民等率兵南下,攻克霍邑,斬殺宋老生;招降關中孫華起義軍,順利攻取長安。擁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年號義寧,自領大丞相,加封唐王。

義寧二年(618年),得知隋煬帝遇弒江都後,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唐朝,年號武德。稱帝后,命秦王李世民統兵作戰,先後擊敗隴西軍閥李軌和薛舉父子,,擊退幷州劉武周和宋金剛,擒獲夏王竇建德,迫降鄭王王世充,陸續平定各地農民起義及地方割據勢力,完成了統一全國大業。李淵這時被稱做唐高祖,即開國鼻祖的意思。

從整個大唐盛世看「安史之亂」從此走向末落的喪國之痛

唐太宗李世民(李淵次子)在位(626~649年),從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刺王李元吉,自立為太子。

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封帝,改年號為貞觀元年。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新手殺死其兄弟李建成(李淵長子)、李元吉(李淵四子),對於李世民這種大義滅親的舉動,令人深思,更是迫於無耐,當初太原起兵(617年)、也叫晉陽起兵時答應傳位於李世民,可是李淵卻立四子元吉為太子,在儲君傳位上,優柔寡斷,這就造成了李世民的非常不滿和惱恨,被迫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太子和四子則成了李世民的刀下之鬼,而李淵自已也被禪位。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原委初衷和始末。

李世民在八年之後的唐朝根基未穩之時發動了一場政變,取的成功、當上了一國之君,所以非常珍惜這次得來不易皇權之位,並沒有擺出九五之尊的架子和一言堂的獨裁專治,而是認真、細心聽取群臣意見,慮心採納諫議。對內外文治武攻,奉行勤儉節約的原則,勤事農耕桑蠶,實現休養生息,這時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開創“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對外開疆拓土,進攻掃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尊稱“天可漢”為唐朝百多年太平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從整個大唐盛世看「安史之亂」從此走向末落的喪國之痛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49~683年在位)。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624~705年)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為武周(690~705年在位)。唐玄宗(685~762年)即位後締造全盛的開元盛世,先天元年(712)至天寶十五年(756年)在位。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從此走向覆亡。

一代女皇武則天“無字碑”胸襟大氣情懷

武則天是有史料典籍、有紀元開始記載的一代女君皇,不管是正統史記、還是民間野史,都對武則天這一女皇形像加以醜化和貶低,在封建社會時代男權思想嚴重的輸灌下,女性身份地位依然低微;其思想影響自然好不到那裡去,但是武則天駕崩後,卻在其皇陵前面留下一塊碩大的無字碑,留給後人迷一樣情思和考校探索!

從整個大唐盛世看「安史之亂」從此走向末落的喪國之痛

乾陵無字碑,高度7.53米,寬度2.1米,厚度1.49米。

乾陵,位於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陵前並立著兩塊巨大的石碑,西側的一塊叫“述聖碑(或稱述聖紀碑)”,東側的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

述聖碑是武則天為唐高宗李治歌功頌德而立的碑,她還親自撰寫了5000餘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

東側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自秦漢以來,帝王將相無不希望死後能樹碑立傳,將自己的豐功偉績刻與碑上,留待後人瞻仰,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的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

從整個大唐盛世看「安史之亂」從此走向末落的喪國之痛

石碑雖然沒有刻字,但做工精細,那種渾然天成,凝重厚實的流線型美感表露無遺。碑首雕刻有八條螭龍,鱗甲分明、栩栩如生,彷彿欲騰雲駕風而去,民間對無字碑有四種說法:

第一,武則天立碑是用於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

第二,武則天立碑是因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妙。

第三,武則天立碑是想把自己的功過是非留待後人評判。

第四,武則天立碑是維護道家思想統治,防止儒家編篡史料,歪曲改寫事實,把一代女皇徹底染成墨黑(指壞的聲名遠揚)。

其實我認為第三條才是武則天的正確思想觀念——功過是非留待後人評判。這是一代女皇何等的胸襟情懷!

“安史之亂”中主謀判將安祿山的權謀和手段

“安史之亂”是大唐盛世的最尾階段,已如強弩之末,那種興盛的局面已開始動搖。在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十六日開始至唐代宗初年(763年)二月十七日止。由唐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反叛唐朝後發起的戰爭,是爭奪統治政權的內戰,此一戰役、唐由勝變衰的轉折臨界點開始。參戰雙方為唐朝中央軍與藩鎮軍,回紇作外援,最後唐朝河北三鎮的軍隊唐方獲勝,但地方割據局面開始形成。

從整個大唐盛世看「安史之亂」從此走向末落的喪國之痛
  • 為謀取利益最大化和政治資本,唐將安祿山使用的第一個手段是拜唐玄宗愛妃楊玉環為母親,即如今的乾媽與乾兒子的關係。
  • 賄賂唐玄宗身邊的親信。
  • 如何利用域外藩鎮勢力斂財坐大

(Ⅰ)安祿山是營州柳城的地方胡人,兼任平廬、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與國舅楊國忠相互勾結,為尋求一個政權依靠,討好唐玄宗的妃子楊玉環,並拜貴妃為母,時常進出後宮猶如自家花園。還與貴妃在華清池洗浴嬉鬧:楊貴妃則用一色錦結成一個嬰兒搖籃,令安祿山裝作嬰孩兒模樣,臥在搖籃中。數十個宮女,抬著搖籃來到貴妃跟前,安祿山口中親暱喚著媽媽不斷。嬉鬧之中慢慢產生了私情,趁玄宗不在之機,兩人偷偷幽會。畢竟安祿山年盛強壯有力,動作野蠻,刺激了楊玉環的情慾,一次安祿山用力過猛,竟然在她的酥胸上抓出數道傷痕。貴妃無法向玄宗交代,只好裁錦鍛遮在胸前,稱為“訶子”,這便是後世“乳罩”即女性胸罩的起源。

從整個大唐盛世看「安史之亂」從此走向末落的喪國之痛

據明代蔣一葵在《堯山堂外紀》中記載曰:有次貴妃喝醉了酒,朦朧之中將衣服掀起來,微微露乳,帝捫之曰“軟溫新剝雞頭肉”;安祿山在旁曰:“滑膩凝如塞上酥”;帝笑曰:“信是胡兒,只識酥”。由此可見三人君臣親暱之情可見一斑。

(Ⅱ)安祿山靠賄賂手段一路升官不斷。他重金收買朝廷派到河北的使臣,有次御史中丞張利貞被派到河北視察邊防,除了熱情款待,臨別時送上了大批財禮,中丞回到長安在玄宗面前大嘉讚頌安祿山的功勞;至此玄宗更加信賴安祿山。他還將一名心腹親信將領安插在京城,刺探朝廷的動向。又不斷地向京城運送奇珍異寶,賄賂朝廷重臣及玄宗身邊的人,經常在玄宗面前說安祿山好話,故此玄宗更相信安祿山是個難得人才。加上宰相李林甫因害怕儒臣以戰功升任宰相,怕影響自己的地位前程,建議玄宗專用蕃將,安祿山於是便得到了重用。他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後來又先後兼范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從整個大唐盛世看「安史之亂」從此走向末落的喪國之痛

(Ⅲ)安祿山使用非常規手段坐大後,成為三地的節度使,成為藩鎮位高權重,勢力傾軋一方的大將,手段也更為殘忍多樣化,常用兵力突襲身旁鄰近域外部族,將其宰殺後所得財物歸己所有,更為離奇的是將一些富有官商的女眷虜掠關押索取錢財,凡此種種,安祿山逐漸變得富有勢力大增。

唐玄宗李隆基落難之時的肺腑金玉良言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行將有日思無日。

人沒有完好無缺的人,金沒有十成的足金(成色、雜質);安逸享受的日子一定要思考到日後無溫飽的日子!俗話說“皇帝也有草鞋親”意思是說九五之尊的君皇也有貧窮的親戚,搞不好那天“龍游淺灘”被擱在哪了,也有個窮親落腳的地方。

倉皇西逃的唐玄宗在唐肅宗至德元年(756~758)狼狽竄逃時終於深切體會到行將有日思無日的落難窘境,這種話是民間百姓想的,他堂堂一國之君,哪裡會想到他日後沒了安身之處。這時他才深深體會到他一生犯了重大錯誤,親信任用了三個重要人物:

第一個是宰相李林甫。

第二個是國舅楊國忠。

第三個是叛將安祿山。

事到如今悔之晚矣!這是一國君主玄宗說出的肺腑金玉良言;說過了、做過了就得承擔責任,世上沒有後悔藥,滾滾洪流、大浪淘沙;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從整個大唐盛世看「安史之亂」從此走向末落的喪國之痛

★-歷史的足跡在唐朝這段時空上走過,留下了重大的痕跡,也留下了輝煌濃墨重彩的筆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