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读书却不会读,这三个方法,让读书效果成倍增加


在昨天的文章《 》中,我们解释了如何通过读书来完成知识框架的搭建。有位粉丝在看了之后,在后台私信我。说自己想读书,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读书。

想读书却不会读,这三个方法,让读书效果成倍增加

在私信中,他提到自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也有了想通过读书做深入了解的领域。但是问题在于面对这个领域内庞杂的书,不知道该读哪些书。还有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很快就会忘记书中内容。等到看别人用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他才想起来自己在书中看到过这方面内容。

他的这些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如何判断一本书的价值,如何读懂一本书,如何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有人说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自我投资,只要识字就可以读书。这话没错,但是想要真正读懂一本书,从书中汲取有用的内容,还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想读书却不会读,这三个方法,让读书效果成倍增加

在开始读书之前,先要正视读书这件事。许多人觉得读书需要大块时间,碎片时间中不适合读书。也有人觉得读书一定要一字不落的读完,读不完都不算读书等等。

实际上读书这件事对我们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比方说读书一定要读完。如果你在看了一部分之后,觉得自己内容不好,或者自己对这种类型的内容不感兴趣。放弃阅读剩下的内容,是你作为一个读者应有的权利。

同样道理,当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不一定从头读到尾。自行决定阅读顺序,也是一个读者的权利。用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来要求自己,实际上只会增加读书对自己的压力。

想读书却不会读,这三个方法,让读书效果成倍增加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主要内容,先从如何判断一本书的价值以及如何选书开始。

怎么选

在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值得我们去读之前,先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有两种:消遣娱乐与自我提高。比方说读小说、杂志,读这些书的目的是放松自己的精神。所以在读这些书的时候,大可不必有太多的心理压力,想看什么、是否读完都不重要。

想读书却不会读,这三个方法,让读书效果成倍增加

如果是以自我提高为目的的读书,就要仔细挑选了。比如我们想通过读书,来掌握一些逻辑学在思维和表达方面的技巧。可以先从《简单的逻辑学》和《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等入门级书籍开始,在掌握了基本概念之后,再去读《逻辑学导论》等高深内容。

看到这很多人会说,这些都是已经知道书的名字之后再去找的。在不知道这些书之前,该如何寻找呢?这也很简单,我们可以在豆瓣、知乎等网站上搜索对应的内容,就会出现大量的书单。从这些书单中,挑选感兴趣的书去看。

想读书却不会读,这三个方法,让读书效果成倍增加

通过这种途径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值得我们去读也有缺点,很容易被一些出版公司的营销信息所误导。

除了通过网站去搜索以外,看大学对应的专业教材,也是挑书的好办法。由于大学教材的受众是学生,所以在内容方面会做的比较简单,同时也循序渐进。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学习大学教材,还可以搭建知识体系。

阅读大学教材也并非完美,缺点是如果是在自学,且没有交流环境的时候,很容易在对知识的理解方面“跑偏”。

想读书却不会读,这三个方法,让读书效果成倍增加

第三种找书方法,是通过作者和出版社。书是作者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由出版社和出版公司花费大量心血整理出来的。作者所具备的完整的知识,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给我们。也就是说,如果作者的作品口碑保持一致,那么这个作者所著的书是值得一看的。出版社和出版公司所出版的书,同样如此。

通过这种方式选书也有缺点,缺点就是在刚开始了解作者、出版社和出版公司的时候,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去自行判断。

除了这三个方法,我们也可以从一本书的参考资料和注解中,找到与内容相关的书,方面我们进行扩展阅读。

想读书却不会读,这三个方法,让读书效果成倍增加

关于如何选书以及判断一本书的价值,常见的方法基本上就这几个。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选取合适的方式去选书。

怎么读

在确定一本书值得我们去读之后,接下来就要开始读了。

在我的朋友当中,很少有人会去看一本书的序、跋和目录,往往都是从第一页、第一个字开始读。他们普遍认为,读这些内容是浪费时间。

想读书却不会读,这三个方法,让读书效果成倍增加

实际上在序和跋中,作者通常会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为什么写这本书,有的作者还会对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除了这两部分,先看目录还会让我们对内容有大体了解,让阅读效率更高。

在读完序、跋和目录之后,就要开始正式读书了。

对于一本书,尤其是工具书来说,其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论点和论据。论点是作者的观点,论据是作者用来佐证和解释自己观点的内容。论点和论据在书中所占比率,通常情况下符合二八法则。也就是说一本书中的观点,占全书内容的20%。

想读书却不会读,这三个方法,让读书效果成倍增加

那么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只要找到这20%的论据就可以了。而作者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通常会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标记,比方说加粗、加黑等等。此外,论点通常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尝试将重点放在这部分上。

在读一本书的时候,第一遍往往是通读。浏览和标记论点部分,是通读的主要目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把书读薄。

在完成通读之后,要开始“把书读厚”的精读。一本书的内容,是作者根据自己遇到的现实情况,与知识相结合而产生的。也就是作者通过论据,把表象问题抽象成为规律和知识。而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学会用这些规律和知识,来联系自己身边的现实。

想读书却不会读,这三个方法,让读书效果成倍增加

比方说在读到逻辑学中提到的诉诸情感谬误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现实或网络中,一些诉诸情感的言论案例,以此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怎么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源于上学时的习惯,大多数人在记笔记的时候都是条目式的摘抄。通过手写的方式,将看似有用的内容记录下来。随着手机和电脑的发展,传统的手抄笔记越来越少。尽管不少人都会在读书的时候对内容进行标记,但是在需要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够及时想起相应的内容。

想读书却不会读,这三个方法,让读书效果成倍增加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是在单纯的抄,而不是试着去理解内容。

关于读书笔记,有很多方式可以供我们使用。比方说康奈尔笔记法、思维导图、手账式笔记等等,关键不在于我们掌握多少种记录方式,而在于用到的方式能不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比方说思维导图,这种记录方式的优点在于方便我们通过把握内容的整体逻辑来记忆。但是很多人在做一本书的思维导图时,很容易变成思维导图式的条目笔记。把章节标题作为思维导图的内容,等到想要回忆内容的时候,发现思维导图没多大用。

想读书却不会读,这三个方法,让读书效果成倍增加

做思维导图的关键,在于对内容进行总结,将长长的段落总结成为方便记忆的关键词,这样才能达到有效记忆的目的。

关于如何读书,今天的内容就简单介绍到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在开始读书之前要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目标明确之后,才能采取相应的方法。同时告诉自己,抛弃关于读书的错误观念,保持正确的读书心态,是有效读书的关键。

祝各位读者老爷们都能有一个愉快的读书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