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文化差異

在現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國家、地區的人產生交流。在溝通過程中,人們經常會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而產生隔閡,甚至是糾紛。這種文化方面的差異越發引得重視。


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書籍:古希臘神話故事

我在少年時期,特別喜歡去看一些神話方面的故事,古希臘的神話傳說就理所當然地成為自己的枕邊書。等到了現在這個年紀,再回首想想曾經讀過的故事時,發現在希臘神話中存在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在書中多次提及的“弒父”情節。

希臘神話

第一代眾神之王烏拉諾斯,將自己的子女們囚禁在蓋婭(地母)體內,從書中他對孩子們稱呼為“泰坦”,就可以看出他不是一個慈父,因為所有孩子見了他都會顫抖。最終小兒子克洛諾斯在母親的幫助下,用母親製作的鐮刀閹割了自己的父親,並推翻了他的統治,成為第二代眾神之王。


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克洛諾斯食子


成為眾神之王的克洛諾斯並沒有因此感到開心,因為他的父親在被推翻時預言,他也會被自己的孩子推翻,所以他為了防止出現這樣的情況,做出了一個殘忍的舉動,只要他的子女一出生,他就將他們吃掉。作為妻子的瑞亞非常傷心,之前生下的五個孩子,都在剛出生時一口被父親吞下。等到她生下第六個孩子時,不忍心讓這個孩子再被吃掉,就想辦法保下此子,並將此子改名為宙斯,宙斯長大後,救下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並且聯合他們將自己父親扔出王宮,自己成為新一任眾神之王。


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俄狄浦斯

除了這兩個故事以外,在希臘神話中,“弒父”的例子還有很多,尤其是在神界頻繁發生父子衝突。還有個故事比較出名,就是被弗洛伊德稱為“俄狄浦斯情節”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俄狄浦斯的父親是一國國王,曾經得到過一條預言:他將會被自己的兒子所殺。因為這條預言,國王很害怕,甚至都不敢和王后同床。但是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後亂性,結果生下一個兒子,就是俄狄浦斯。國王為了避免預言成真,就將這個孩子扔到人跡罕至的山裡,讓其自生自滅。但是,有主角光環的俄狄浦斯被一位牧羊人救走並養大。長大後俄狄浦斯和國王狹路相逢,因為產生糾紛殺死國王,也就是親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

希臘神話中這麼多的“弒父”事件,並不是一種巧合,而是現實社會的隱喻。正如人們常說的:故事來源於現實。

中國故事

而在中國的神話中卻沒有這樣的情節,但是關於“殺子”的故事卻有很多。

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孝心動人的帝舜

在《二十四孝》中的開篇,是關於舜的故事。舜很有才幹,但是他的父親和繼母、弟弟們卻多次想要殺害他。有一次,他父親讓他去修穀倉,在舜爬上倉頂修理時,父親和兄弟們在下面放火,舜手持斗笠跳下逃脫;後來,讓舜挖井時,父親和兄弟們卻在上面下土填井,舜挖地道逃出來。發生這些事後,舜並沒有在心裡記恨,反而對他們比以前更好。


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郭巨埋兒

同樣來源於《二十四孝》中,還有個著名的故事,就是郭巨埋兒。故事發生在大災之年,有個叫郭巨的孝子為了給自己的母親省下糧食,便將自己的親兒子活埋了。

那麼,為什麼希臘“弒父”,而我國“殺子”呢?

其實就是希臘和我國的地理環境上的差異所導致的。


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我國地形圖

從現在我國的地圖上看,就會看出我國地理環境的特點:外圍有青藏高原、草原、海洋,像圍牆一樣圍著,而在裡面有很多平原,土地肥沃。這樣的地理環境情況,導致古代我國對外相對半封閉,對內有充足的土地來發展農業,十分適合定居。


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希臘地形圖

而希臘的地理環境卻和我國有著極大的不同。從地圖上看,希臘是一個半島,海岸線很長,很多地方都是天然的港口,適合發展航海。但是希臘的土地卻很貧瘠,不利於種植農作物,發展農業。


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我國古代農耕場景

通過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我們的祖先最早在黃河、長江流域定居,開始發展農業,在發展農業的同時,祖先們也就固定生活在這片區域。一代又一代耕作,但是每一代都像是在重複上一代的生活方式,所以對老年人的經驗和智慧特別看重,“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同樣的,因為是定居式的生活,家族在慢慢繁衍的同時,老年人的地位開始慢慢顯現出來,成為家族的權威,年齡大,輩分高,權威就足。

而希臘人呢,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臘海上貿易圖

希臘人的土地貧瘠,除了種些葡萄、橄欖外,也可以放羊、放牛,卻不適合種植大米或者小麥。這些生產的農作物卻不能養活自己,橄欖、葡萄可以作為水果,也可以釀造成橄欖油和葡萄酒,羊肉、牛肉也不可能天天吃。於是希臘人就將這些作物作為物品去賣掉,再換成糧食運回來,漸漸地這種方式成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的不二選擇。

希臘人憑藉天然的港口,優先發展海上貿易,將自己生產的物品賣到其他地方,換成糧食再運回來滿足本土人的生存。


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希臘諸神雕像

海上貿易說起來簡單,但是操作起來不僅繁瑣,而且危險。因為大海是未知且廣闊的,一次出海時間也很長,所以大海這片舞臺顯然更適合年輕人。

現在無論是希臘的傳說,還是流傳下來的雕塑,都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希臘文化中對年輕、活力的讚美。

海上貿易的人並不是以家族的形式,大多是不同家族、不同地區的年輕人組成的航海隊伍,這種構成打破了血緣關係的紐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平等的。當時希臘城邦的民主制度就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男子在成年後,就會獲得獨立權利,與其父親同等。

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兩種文明場景對比

弗洛伊德通過研究,認為西方的民主制度產生於兒子對父親的反抗。他認為,文明的發展,就是從原始父親的專制向兄弟聯盟的民主的發展的過程。在希臘的發展過程中,對血緣關係不斷弱化,成年人以平等的方式組成國家。由此可見,“弒父”精神是推動希臘不斷髮展的精神動力,他們講究民主、平等,來源於從小對家庭權威的反抗與當時社會共識的認同。而在我國古代,那時候的商業從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與發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直是社會主流。因此血緣關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反而更加重要。血緣關係不斷擴張,從個人到家族,最後形成國家。


文獻參考:

《希臘神話》

《二十四孝》

《文明及其不滿》弗洛伊德

《簡讀中國史》張宏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