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桶油总说亏,亏了这些年,可是又不见破产,这是为什么呢?

性情中人


通常大家所言的“两桶油”,一家是中国石油,另外一家是中国石化。市场一直热议这两家公司一直处于亏损,可就是不破产,为什么?因为,这两家公司,就没有亏损过!传言的可信度,有些时候需要自己衡量,去查一查近些年的净利润数据,就能不攻自破。

现在看看这两家历年的净利润水平,中国石油2000年至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469.72亿、396.61亿、390.89亿、624.2亿、972.81亿、1278.67亿、1362.29亿、1458.67亿、1138.2亿、1031.73亿、1398.71亿、1329.84亿、1153.23亿、1295.77亿、356.53亿、79亿、227.93亿、525.85亿。中国石化1998年至2018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700万、56.65亿、161.54亿、140.18亿、141.21亿、190.11亿、322.75亿、395.58亿、520.86亿、565.15亿、284.45亿、626.77亿、707.13亿、716.97亿、634.96亿、671.79亿、474.3亿、322.81亿、464.16亿、511.19亿、630.89亿。

两家公司,有没有出现过亏损呢?从实际财报上讲,出现过任何年份亏损情况。并且,每一年的盈利能力很强,保持着平均每年数百亿的净利润水平。市场传言,终归是传言。两家均保持数百亿盈利的企业,难道会破产?是不会的。我们来思考思考为什么,一直有这样的舆论,认为两桶油是亏损的,而不是盈利的。

传言,2016年一季度开始!

2016年一季度的国际原油价格再次出现下滑,最低的国际原油价格触及26.06美元/桶,加之中国石油的管理转型,出现了一次巨额亏损的季度。2016年一季度亏损137.86亿。这应该是传言的开始,中国石油作为一家万亿石油矿业开采的龙头企业,居然出现了亏损多大100亿以上的情况。在此之后,亏损的舆论声音,一直没有消散,甚至至今还有很多议论石油的投资者认为中国石油仍旧处于亏损的情况。

但是,也仅仅是这一个季度,中国石油在第二个季度就实现了扭亏,二季度正盈利5.28亿,三季度正盈利17.24亿,年度盈利79亿。也就是2016年一季度的巨额亏损,中国石油发生巨额亏损的信息,不仅仅是投资者知晓,还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信息传导速度快、议论程度大并且影响深远。也正因为这个季度,中国石油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亏损王”!

什么事情都会有一定的“连带性”,作为龙头油企的中国石油都这般亏损、困难,难道作为二龙头的中国石化能好过?“添油加醋”式的信息就此出现,在议论声音中,中国石化“被亏损”。实际中国石化2016年一季度盈利61.9亿、二季度盈利192.5亿、三季度盈利291.66亿、年度盈利464.16亿,并没有任何的亏损!

当然,舆论是传导性的,舆论在其中的人并没有客观查看两家上市公司据实的盈利,而“以讹传讹、添油加醋”,两家上市公司也就“被亏损”化。

两家上市公司到底怎么样?

这是中国石油最近6个季度的财报信息,净利润每个季度均超过了100亿,2017年年度至2019年1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88.52%、78.1%、113.71%、177.16%、130.71%、1%与24.68%、9.95%、13.62%、17.3%、16.75%、8.92%。虽然2019年1季度的财报不理想,没有延续高增长的态势,但是仍旧保持的是正增长,财报数据很棒。

但是,看待一家上市公司不能单一以增长率、净利润看,还需要对比现在的估值水平是高了还是低了。中国石油现在公布的静态市盈率为22.76倍,动态市盈率为29.19倍。我们通过自己计算,贴合实际的市盈率为22.33倍。对于一家石油矿业开采的上市公司而言,20倍多的估值,并不低。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石化这家上市公司:

这是中国石化最近6个季度的财报信息,也没有出现过亏损,每一个季度的净利润均超过了100亿,很棒。2017年年度至2019年1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13%、12.85%、53.55%、56.31%、23.42%、-21.35%与22.23%、6.71%、11.53%、18.8%、22.5%、15.51%。虽然2019年1季度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但基本情况还是不错的。那么,中国石化的估值怎么样呢?

公布的静态市盈率为10.13倍、动态市盈率为10.83倍。我们通过自己的算术公式计算得出的市盈率为12.89倍。对于一家基础化学行业的上市公司,12.89倍的市盈率虽然算不上高,但也不能算低,算是中间水平吧。

总结:从实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家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净利润来看,没有一年出现过亏损。热议的“两桶油”出现亏损而不破产,这是因为2016年多种原因致使中国石油出现了一个季度性的巨额亏损,而产生的影响,至今没有消散。从两家上市公司最近6个季度的情况来看,数据面不错,但估值并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